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近几年来 ,死刑的存废成为我国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一定时期的某个国家应否保留或者废除死刑 ,应立足于该国国情 ,即根据该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公民的文化水平 ,文明与民主程度 ,社会治安和外部安全状况以及历史传统及其影响等诸多因素 ,综合考虑和确定。在废除死刑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废除死刑是社会向文明、进步发展的需要和标志 ;在废除死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勉强废除死刑反而会带来阻滞社会发展的不利后果。根据中国现实的国情、民情和罪情 ,决不能立即废除死刑。但是 ,必须坚决贯彻“坚持少杀…  相似文献   

2.
死刑以剥夺人的生命作为刑罚内容,是刑罚体系中最古老、最严厉的刑罚方法,也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死刑的存与废众说纷纭。从死刑存废的依据,阐明废除死刑必备条件,结合现实和国情,提出"保留死刑,坚持少杀,防止滥杀"直至最终废除死刑,才是对待死刑存废的理性做法。在当前不宜全面废除死刑的环境下,完全可以考虑大幅度限制死刑适用的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死刑的适用。我们相信,今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将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死刑存废的中国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存废之争虽已持续了200多年,但至今仍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意义。根据对死刑存废价值评判系统中各价值的排序分析,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中国也必然将废除死刑。但分析中国现有的经济、政治及人文背景,在中国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还不成熟。中国现阶段只能以刑罚的公正性和效益性作为价值取向并充分考虑刑罚的人道性,严格限制死刑便是一种相对合理且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我国废除死刑也是必然的.但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死刑废除还不能被立法机关及大多数民众所接受.那么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努力减少死刑的判决和执行,以期让废除死刑在我国成为可能.因此,完善死刑限制制度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死刑价值选择与中国死刑政策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关于死刑的价值选择是生命权高于一切,严格限制死刑罪种;保障和尊重人权,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或执行对象;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应当坚持严格的死刑适用程序和严格的证据标准,并确认死刑犯享有赦免权和减刑权;同时号召成员国逐步废除死刑.我国应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死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死刑制度改革处于初始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死刑制度改革是时下主流观点.目前,废除经济犯罪等非暴力犯罪死刑,已成为中国刑法学界的共识.对于暴力犯罪死刑及限制,学者们关注相对较少.不过,从司法实践中死刑执行情形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暴力犯罪的死刑执行个案始终占最大比例.因此,对于死刑制度改革,我们不能只关注非暴力犯罪死刑废除和死刑罪名的单纯减少,同时应关注暴力犯罪的死刑限制和死刑执行个案的实际减少,两者具有同等意义.  相似文献   

7.
废除死刑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人道主义及其所包含的对死刑的否定,左右着我国死刑的废除。人道主义传统的缺失是造成我国死刑难以废除最根本的原因。经济水平、民意不应当成为决定我国废除死刑的根本条件。为了缩短最终废除死刑的进程,我国应当培育适应废除死刑需要的人道主义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死刑罪名的删减及死刑程序的完善,我国台湾地区逐步废除死刑的政策渐趋明朗。但被害人家属的有效抗争,加之反对废除死刑民意的强烈反弹,在相当程度上阻遏了台湾地区死刑废除的进程。死刑废除派和死刑赞成派在死刑存废和"法务部长"签核权等法律问题上互相论难。台湾当局除在两派之间左支右绌,两面讨好外,正积极采取配套措施,争取民众对废除死刑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刑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刑罚制度,也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刑罚体系中的重要刑种,然而随着死刑制度的种种弊端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逐渐要求废除死刑,因而对死刑产生发展历史、死刑废除的原因及死刑废除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推进世界废除死刑的运动和我国死刑的废除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刑法解释论谈死刑的司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从立法上大规模废除因侵犯的权益的价值低于生命权益价值而不应被配置死刑的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等犯罪的死刑,尚不现实。现实的是,从刑法解释论上进行死刑的司法控制:数额犯应当通过同种数罪并罚的方式减少死刑的适用;致人死亡,解释成非故意致人死亡为宜,但转化型犯罪中的致人死亡,应仅指故意致人死亡;关于死刑立即执行案件部分核准权继续下放的司法解释,应当立即废除。  相似文献   

11.
死刑的废除是全世界刑罚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我国作为积极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也正在一步一步的有计划地废除死刑。《刑法修正案八》的制定实施,废除了其他金融诈骗罪的死刑,仅仅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设置。针对集资诈骗罪死刑保留的合理性,结合集资诈骗罪的特点,将其与其他金融诈骗罪作对比,从价值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死刑适用的现状,可以得出结论:在认定集资诈骗罪死刑必将废除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现状集资诈骗罪的保留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犯罪在我国多配置有死刑这一刑种,这种适用方式并不符合世界经济犯罪立法的趋势。总体而言,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不具备伦理否定的基础,同时,废止死刑这一刑种在我国具有现实性和急迫性,废止经济犯罪的死刑适用必须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立法中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经历了一个从严趋缓再转严的发展过程。毒品犯罪是当今世界仅次于恐怖活动犯罪的最严重的国际犯罪,国际刑法对之也作了专门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规定,固然有历史与刑事政策的原因,但从预防犯罪和国际刑罚的发展趋势看,应当通过扩大财产刑和自由刑等措施限制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已经对我国生效,这对我国打击腐败犯罪、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外刑罚制度存在的差异以及各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存在的困难和分歧,使得我国在打击腐败犯罪的过程中出现死刑适用不平等的现象,这又成为刺激腐败犯罪嫌疑人外逃的一种动力。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我国法制建设带来了危害作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么在中外双边引渡条约签订过程中,请求对方放弃坚持死刑犯不引渡原则;要么我国废除对腐败等经济犯罪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5.
死刑存废问题的研究历来是刑法学的研究重点。我国经济刑法中大量规定了死刑的适用。文章通过对死刑演进历史和经济犯罪概念的探讨,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经济犯罪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分析了经济犯罪中死刑适用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应该废除死刑并采取其他刑罚措施替代其适用。  相似文献   

16.
死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刑法问题之一,而其受到诘难的重要理由在于其反人道性。本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线和评判标准,从刑罚人道主义、死刑的一般预防目的、刑罚的人道关怀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逐一考察并得出基本结论:死刑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以及蔑视人权的首要刑罚手段,是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死刑的适用超过了罪与刑的相当性,一般预防不应成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更不应成为我国适用死刑的理由;减少乃至废止死刑的适用是刑罚人道关怀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死刑有逐出刑罚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刑罚制度,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近200多年来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目前在我国彻底废除死刑尚不可行,但部分废止死刑是可能的。本文从暴力犯罪、非暴力犯罪的角度对我国死刑的保留、死刑的废除提出了个人的观点。经过剖析我国现有死刑的立法和适用情况,建议在刑罚问题上,应当更新观念,及时废止不必要的死刑设立,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应当引导社会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立法看我国死刑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 ,我国的死刑立法相对来说不容乐观 ,死刑罪名居高不下 ,尤其是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偏高。抑制犯罪并非仅靠死刑的威慑 ,而靠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应当走先限制后废除的道路 ,以与国际立法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19.
死刑研讨是我国刑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关于被害人在推动死刑废止进程中的作用学界却甚少涉猎。本文从刑罚理论角度出发论证并反思被害人在刑罚理论中的缺失,进而提倡建构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而为废止死刑的进程奠定民意基础,最后探讨被害人保护措施以推动死刑废止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刑种,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持续了二百多年。我国虽然是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但是死刑在我国应严格限制。因为我国已加入了有关严格限制死刑的国际公约。另外,从保护人权的角度,也要求我们限制死刑。为此,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有关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要进行相关改革,如增加刑种﹑在诉讼程序中更加注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加大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力度等。上述措施是为了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判决,同时达到限制死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