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极富争议,却又影响重大的哲学家,他在道德哲学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不过尼采的道德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而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强力意志伦理学。他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道德价值判断,反对基督教道德;另一方面又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谱系,即强力意志伦理学。对尼采伦理思想的探析,不仅对新时代伦理思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我们更深层次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尼采在对传统道德进行猛烈批判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对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区分,也几乎是凝聚了尼采的学术精华。本文将从自我价值、人生态度、与人关系和未来层面四个角度细述这两种道德及其区分,并在尼采批判的过程中取其精粹,从中提炼出一些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有益的启示之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在盛产“大师”。所有“大师”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心诚则灵。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这种说法违背公认的科学实验原则。譬如医学领域有“单盲试验”与“双盲试验”:试用一种新药,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都不知道其性能,由科  相似文献   

4.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思想发展第三阶段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尼采本人亦将其称作"第五福音书"。聚焦于该书第三卷,"论幻觉与迷"一章囊括了尼采思想殊为重要的三个方面,即在隐微术背景之下人的"上升"、"复返"、"形变"。本文通过梳理"论幻觉与迷"的内容意涵,管窥尼采思想的总趋势,从而对"上升"、"复返"、"形变"这三个形异而质联的概念形成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尼采将自己的认识论定义为透视主义,透视主义将一切放到生命的体验中来考察,透视主义是一种对生命的直观,直观中艺术、科学、价值一体。透视主义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就是:没有真理,只有解释。这个论断隐含着尼采的实证主义立场,实证主义认为认识只是一种功能,真理没有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存在的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价值设定透视主义与对主体性的反思相连,尼采认为,主体的观念本身就是人为的虚构。  相似文献   

6.
对生命世界的热爱是尼采的哲学基点之一,尼采首先看到宗教和旧道德对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忽视人的现实生命,为了让人们回归现实的世界——生命世界,尼采不断号召人"成为你自己"。为此尼采深刻的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试图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尼采权力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菁华所在。它是尼采思想深刻、出语惊人的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里,他的哲学充满了反叛,但实际上,反叛和继承在尼采哲学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权力意志就是对赫拉克利特、莱布尼兹、霍布斯和达尔文等思想的继承与反叛。但是这最终主张积极奋发的权力意志最终却由于其继承和改造的原因,却回到了古希腊斯多亚派的天命观那里:这使其哲学显得格外的悲壮。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与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隐微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尼采思想肇始于18世纪欧洲现代性病入膏肓之际,企图通过对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独断论的批判,瓦解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世界,建立全面的未来哲学体系从而挽救哲学系统性的危机。尼采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与艰难的"权力意志"和"永恒复返"学说共同构建了尼采思想的"高山"与"深渊"。本文将致力于揭开尼采隐微之术的层层面具,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逻辑支撑点下,着重找寻而非搭建"高山"与"深渊"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我看尼采     
尼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他将哲学的深邃,诗歌的浪漫,音乐的震撼,心理学的精细和语言学的广博融合为一个整体,自成一家。尽管,他的思想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糟粕,但他为后人留下的思想财富是及其宝贵的。  相似文献   

10.
网友回声     
2009年7月11日,阵雨袭来,给燥热多日的京城带来一丝凉爽。但这一天,人们在悲痛中送走了两位当代中国学术泰斗任继愈和季羡林。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于4时30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3岁;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于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化劳动导致人的感觉的单一化,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人将是美的实现者;尼采对西方启蒙运动高举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都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认为现代文化是对人性的腐蚀和毒化,导致了生命的病态,美和艺术对尼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马克思和尼采都从美学视角深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性做出预见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超人学说本质上是在讲述他所主张的一种生存方式——意义生存。超人是对传统的颠覆和超越,是对生命的肯定,生命存在的本质是生成和发展。尼采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应当是意义生存,超人即为意义生存的最高境界。这种提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超人只是意义生存的理想状态,忽视了客观物质条件,是一种不甚成熟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3.
尼采主义在法国滋养了理论界对"不可化约的要素"或者说"差异性因素"的探讨,在法国乃至意大利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差异理论家族"。尽管这些理论并不构成一个学派、学统或体系而显示出非中心化的、离散化的特征,但在它们万花筒般的嬗变中有着其理论轴心,也就是尼采独特的解释风格。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来说几乎都是关于差异理论的,主要包括福柯的知识型微观权力理论、德里达的结构理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和利奥塔的以《分歧》一书为代表的差异理论。这些思想家以现代性话语批判逻辑为支撑而形成的理论,反映了法国差异理论对尼采主义的援引和借鉴,这对当代资本主义话语批判以及政治实践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九愚、文庆在《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撰文认为,庄子和尼采的知识观与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密切相关的,他们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的知识观,反过来,研究他们的知识观更能把握和凸显他们人生观的内涵差异。如果说,庄子是出世的和悲观的,他对知识持一种消极的否定态度的话,那么,与之相反,尼采则是世俗的,乐观的,在相当意义上他对知识持一种积极的、否定态度。具体来说,庄子是反对求知的,他关注的是本真的生命,认为知识会扰乱人的心灵,不能让人的心灵归于平静。庄子悲观地突出了知识对于生命的弊害。尼采是鼓励求知的,他关注的也是本真的生命,认…  相似文献   

15.
崔琳洁 《政府法制》2012,(32):34-34
沈从文和钱钟书部是文坛泰斗、一代大师。两个人虽然住在同一个小区里,不过,他们大多数时候躲在各自的小楼里“自成一统”,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他们相互之间不串门,不坐在一起喝小酒、打麻将,甚至两个大师都不曾坐而论道、切磋学问。或许,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相似文献   

16.
尼采哲学中把人性作为他自己一切哲学的出发和归宿,而在尼采的人性观中人的创造性又是他的人性论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中,权力意志、主人道德、超人学说、重估一切价值都蕴含了人的创造性。人要肯定自己、高扬自己、超越自身的存在,从而创造出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日,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孙女慧娟女士和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的得意门生崔惠民先生同邀在山西省临汾市红楼大洒店现场进行了艺术交流。这两位同得大师真传的画家联袂合作了五幅佳作,受到在场同行的一致好评,并被现场观摩的各界人士争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8,(11):27-27
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吧。——大师余秋雨笑称大师比老师低一级我上学,我缴费,我成材,我快乐。——海南大学挂横幅催缴学费我是警察,不要报警。——香港一警长小店内偷安全套  相似文献   

19.
部分官员迷信,似乎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显示,不少贪官更是成为这种腐朽文化的追捧者,折射出其信仰缺失和精神空虚的丑态。丑态一:省部级高官成为大师"铁杆粉丝"被誉为"中华奇人",在江西萍乡人尽皆知的首富级人物王林,在被李连杰、赵薇、马云等一众演艺界和商界大腕拜访后,气功"大师"的身份火爆网络。三辆悍马、一辆劳斯莱斯停在题有"王府"两个字的院子里。车牌号码是四位或五位的相同数字。上世纪90年代气功潮之后,大师纷纷被拉下神坛。当时已成名的王林有着自己的生存策略。这十几年,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监狱学刊》2010,(3):38-38
房连水在2010年2月《杂文月刊》上著文《最缺的是思想大师》说,不少人说,中国缺少大师,尤其当代,是一个大师断档的时代。大师其实是分领域、分学科的。这就是说,大师只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之巨匠、巨擎而已;世上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那种囊括人类所有知识、全部学问的百科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