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疠气学说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理论,在温病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疠气学说形成后,却未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故认真学习及发扬疠气学说的唯物创新精神,重视其发展迟滞的原因,真正形成一个有别于六淫学说(包括温邪在内)的温病病因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染是中医外感病学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吴又可将传染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提出温病即传染病,传染之源在于疠气。  相似文献   

3.
温病病因辨     
从梳理历代医学温病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有关论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括剖析。认为应超越温病与伤寒学派争论的局限,以更高层次的外感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属于外邪的六淫和疠气二元病因理论,进而形成融合寒温的外感病学。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5.
温病病因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即表象性,整体性,定位性,辨证性和物质性。宏观地把握温病病因五个方面的属性,有利于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7.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并对温热病邪问题的解决对策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王士雄是善于继承创新的温病学家,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雄案中,主要为:肯定温病既有新感亦有伏气,反对非难伏气之说;首介温病传变的顺、逆两种形式;论证署、湿原为二气,暑邪未必一定兼湿。  相似文献   

9.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如所周知,临床诊见之温病,大多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尽快予以治愈,不仅为患者所必需,还对控制温病的播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温病系由外邪侵犯机体所引起,故其治疗的首要关键就是祛邪。对此,古今医家有  相似文献   

11.
血分证与血证均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热盛动血的核心病机,但血分证可由疠气所致,而血证多以脏腑内伤为主要病因;血分证属温病范畴,而血证属于中医内科范畴。血分证与血证在治法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治疗上均谨守“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病机,但清心开窍、熄风止痉的治法为血分证所特有。临床治疗上,血分证与血热证均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但血分证需加开窍、熄风药物,而血证需加养阴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12.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13.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4.
"透热转气"法作为温病营血分的重要治法,其内涵和用法一直受到广泛讨论和关注。"透热转气"的核心与根本在于清泄营热、开达郁闭、消除气营阻隔,从而顺从热性开泄的特点将其消散于外。"开郁泄热"实为"透热转气"临床应用的要旨。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说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晋唐,而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始脱却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自成体系。回顾历史,昭示未来。温病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得到蓬勃发展。一、隶属伤寒期战国至秦汉晋唐,尚无温病学专著,《内经》、《难经》、汉·张仲景《伤寒论》、晋·王叔和《伤寒序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脉象、证侯、治疗等已有所记载或论  相似文献   

16.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三维辨证是建立在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基础之上的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模式。通过对外感热病临床病例的调研和证候特点的观察,运用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的认识方法.从病期、病住和病性3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较为全面地解释和概括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理论框架和综合模型。然而任何一种新的辨证方法开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故提出继续开展外感热病病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备外感热病临床常见病证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处理证候的模糊现象等措施,以使三维辨证日臻完善,从而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对冲气为病的辨治任何(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合肥230061)关键词:冲气为病;张锡纯;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28张锡纯说:“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张氏对冲气为病的病机及其...  相似文献   

19.
奔豚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次见于《伤寒杂病论》,又名贲豚、奔豚气。自古迄今,医家对奔豚病的病因及其治疗用药争议较多。余无言认为惊恐、“针处被寒”仅是奔豚病因之一,其本质是体内正气与寒邪相争所致;桂枝加桂汤即桂枝汤原方加肉桂,并证之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吴又可,字有性,明末江苏震泽人,为我国十六世纪杰出医学家之一。他针对疫病流行的情况,引用《内经》理论,创立温疫学说。《温疫论》一书,对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温病学说影响极大。本文试就《温疫论》与吴氏的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