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桑芪桂枝汤乃蒋立基老中医治痹证经验方,由古方桂枝汤加黄芪,桑寄生和桑枝而成。 痹证为内科常见病,痹者乃气血痹塞不通之谓。痹证之发生,诚如《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蒋老集数十年之临床实践,进而认为,营卫之气失调实为发病关键,其理由如下:从生理上看,《素问·痹论》业已阐明营卫源于脾胃,营行脉中而营养周身,卫行脉外而护御于肌表,营卫协调,则正气充沛,肌表固密,此其一:其二,在病理上,若营卫一旦失调,肌表空疏,易招致外邪侵  相似文献   

2.
厥阴病质疑     
中医界对《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争议至今尚无定论,甚而有“千古疑案”之说。笔者认为欲探厥阴病,必先明其本质,本明则其它自可迎刃而解。《索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因此,理解厥阴病应重在一个“尽”字。厥  相似文献   

3.
在艾灸疗法中,“壮”数的多少是古代灸疗作用量的标准,沿用至今未改。但对于“壮”的解释众说不一,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多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有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及千壮,皆临时消息之。”《东医宝鉴》针灸篇曰:“着艾一壮,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梦溪笔谈》卷十八曰:“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弱羸瘦者量力减之。”《本草纲目》卷十三曰:“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以上对“壮”的解释很易使人认为是“强壮”与“少壮”之意,对其真实涵义未能明晰,特略考供参。  相似文献   

4.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5.
《周易》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 ,通过占筮来揭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蕴含了企业用人之道 :“刚柔立本”的组织原则 ,因刚柔立本是《周易》的基础 ,也是组建管理机构的一条总原则 :“仁义守正”的用人原则 ;“聚人曰财”的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叔和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医家,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九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太平御览》引高湛《养生论》说:“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近代太医令王叔利”,唐·甘伯宗《名医传》说;“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综合上述资料和近年考证,王叔和名熙,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时人,约生活于公元177~255年,在魏曾任太医令,籍贯是汉魏山阳郡高平县,即今之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人。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汉纪五(太宗孝文皇帝上)记载:“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无贪欲不为所动,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曰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其令四主毋求来  相似文献   

8.
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肝硬化腹水属祖国医学蛊胀、单腹胀、症瘕积聚的范围,是中医四大疑难杂症之一。《灵枢·玉版篇》视之为“逆症”,历代医家均认为是“难治”或“不治”之证。朱丹溪曰:“其病胶固”,张景岳谓:“病成单臌,终非吉兆”。笔者在过去应用辨证分型论治1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的基础上,拟订以益气活血药组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描写孙策临终之际“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大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有可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三国志》卷四十六作了差不多相同的记述。孙伯符将军是东吴割据江东的奠基人,裴松之注引孙盛曰:“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  相似文献   

10.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用道德来行使政令,执政者就象北极星一样,呆在那里不动,其它星星都会围绕在它四周,拥戴它。”儒家主张王道德政。所谓为政以德,有两个含义:一是执政者本身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为老百姓做表率,这样才能服众;二是重教化而不重刑罚,用道德去引导和规范老百姓的言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然则君子之风盛于世,国之大治也。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本篇所论是“为政”,第一章即说“为政以德…  相似文献   

11.
例四十四 [范纯仁理释狱囚]范纯仁知庆州,诸院罪人皆满,公诘其所以坐,屠贩盗窃而督偿者三分之二。公曰:“此何不责保在外,使之输纳也?”通判州事起白公曰:“非不知此,第以此辈凶暴,不可释;释之,不旋踵复紊官司矣。”公曰:“终当何为?”曰:“往往以其疾毙于狱中,是亦与民除害耳。”公蹙然曰:“法不当死,而在位者以情杀之,岂理也耶!”遂尽呼出立于庭下,戒饬之曰:“尔辈为恶不悛,在位者不欲释汝——惧为良民害,复紊官司也。汝等能悔过自新,我欲释汝。”皆叩头曰:“敢不佩服教令!”遂释之,欢呼而出,转相告语。是岁犯法者,减旧岁之半、(《监惩录》) 译文 范纯仁担任庆州知州后,发现关押场所的犯人都很满。他就查究这些人是犯什么罪被关进来的,结果发  相似文献   

12.
吾师周夕林副教授,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多有独到见解。尝诲吾等曰:“《金匮》一书,言简义奥,非熟读不能解其至理。读是书之时,可习经参注,但切勿与临床脱节,若沉湎于单纯的文字考据,势必以辞害义”。吾等有感于此,随录周老释词数例,以飨同道。 1.“三条”非“三因”:《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就此三条,注家多认为是三种发病原因,并把它与  相似文献   

13.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喻嘉言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怀娠腹中(疒 ㄎ)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疒 ㄎ)”《说文》作“(疒 ㄐ)”,腹中急痛也。妊娠腹中急痛乃流产先兆,故本方治(疒 ㄎ)痛以安胎乃仲景用方之本旨。  相似文献   

15.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16.
督脉、任脉、冲脉皆属奇经。关于这三条经脉的起始部位,根据唐·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一源而三歧”,同出于胞中。对此,历代针灸医家多有阐发,见仁见智,各执一端,遗疑后世,争执不休。笔者总其说,别其类,并略抒管见,求正于同道。 一、督脉起于少腹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  相似文献   

17.
(一) “欲擒姑纵”作为一种计谋,出自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三套攻战计的第十六计。在刑事侦察学中,对该计的提法从字面上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曰“欲擒姑纵”二曰“欲擒故纵”。这两种提法虽然同属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古代官员的道德建设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在论述为官之道和从政之法的称为“官箴”的著作中,有许多箴言讲的就是古代官员的职业道德。宋人真德秀曾以四事谕勉同僚:“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明人陈琏在《三事忠告序》中说:“为政之道”,“大要有三:曰忠、曰敬、曰仁”,“忠以事上,  相似文献   

19.
《王仲奇医案》是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喉痹”“类中”“咯血”“湿温”四则医案,体现了王仲奇对《黄帝内经》经文的发挥,其将《黄帝内经》医学经典运用于具体疾病治疗中,寻其根本,探究其源,进而遣方用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属中医学“泄泻”、“腹痛”范畴。有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治疗该类病例,颇有心得,尤其运用“痢疾验方”,收效显著。其方来源于当代名医薛伯寿《继承心悟》中引用《齐氏医案》方,薛氏云:“其方出《齐氏医案》,余用颇效。凡患红白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