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吴光烈主任医师,为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受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出身于中医世家,业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自1996年后,由其令郎及学术继承人吴盛荣相继整理出版了<吴光烈临床经验集>、<吴光烈妇科治验歌诀>等书,深受医界好评和读者喜爱,已获奖多项.今其新著<吴光烈临床验方精选>(吴光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受益良多,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眼科宝籍>和<眼科要旨>是<新安医籍考>未载的眼科医籍.<眼科宝籍>1卷系程松崖眼科系列医籍较晚的一部复刊本,从江鼎臣、李宗煝序文中探明该书作者并非出自清初医家程衍道(字敬通)之手,而真正作者为同宗同里清乾嘉年间另一位医家程正通(字松崖)先生.全书共载主症、主方17首,较具代表单验方10首.该书贯穿按图识症、以症统方、识症选方、简便易行的原则,用药轻灵,方中大量使用风类药是其主要特色.因此,民间抄本较多,流传甚广.<眼科要旨>3卷,为清末新安涉外医家张廷桂(字子襄)刊刻于清光绪元年.是在<银海精微>、<眼方琐言>的基础上,"采其奥旨,参其遗漏,撮其大略,增其妙意"而成,不拘五轮学说,突出藏象辨治,主张内服与外点药物为主,慎用刀割、火灸治眼病的学术思想.全书共载眼科专用方剂近100首,是一本难得的眼科专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后人对元代医家罗谦甫学术成就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阐发脾胃理论、重视三焦辨治诸方面.重新审视罗氏留存于世的大量医案,对于展示罗氏经验并藉以拓展其临床应用颇具裨益.笔者试以录载于<名医类案>[1]的罗谦甫60余则资料完整的验案,探析其临证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冬刺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等,然而<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明*张介宾<类经>说:此"皆与本经不合,必难经之误也,当以本经为正,不可不辨".那么,<内经>缘何提出"冬刺井"之说?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许豫和字宣治,清乾、嘉间徽州歙县人。其精通歧黄、仲景之学,又于历代各家之书无所不窥;擅长儿科,治疗热病及杂症,全活甚众,登门求治者日以百计;著有《小儿诸热辨》、《治验》、《痘诀》、《杂症》等书,为新安医家中较有影响的名医。他所著《小儿诸热辨》(以下简称《热辩》),颇具创见,发前人所未发,今试探其证治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家杨以阶是杨氏儿科第14代传人,从事儿科临床50余年,经验丰富。其重视脾胃为本,反对用药过于寒凉;认为小儿并非肾常不足,不宜轻施补益;小儿实证居多,邪气为致病的重要因素,邪去方能正安;临证把握疾病发展进程,分清主次,有序施治。其辨治小儿急性肝炎、结核病、先天性幽门梗阻、无名热等医案见解独到,对临床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清代温病大家吴瑭著<温病条辨>,该书遥秉<内经>,发岐黄之术;承于<伤寒论>,扬仲景之学;导于叶桂,兴温病学说.用药之精,配伍之妙,堪为一代宗师.他非常注重性味结合,尤其是辛凉法的应用,更可效法. 辛凉法是使用性味辛凉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疾病而适当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由此看出,辛凉法主要用于风热、温燥、火热等.<温病条辨>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苦甘、辛凉甘寒、辛凉芳香、辛凉淡渗、辛凉辛温,兹浅析之.  相似文献   

8.
章楠在<伤寒论本旨>中对仲景诸方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循经发挥,阐释方义;注解质疑,剖析药性;煎服方法,深入阐发;详辨服药后症状.这些对于深入研究<伤寒论>经旨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孔秀(女是)教授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勤求古训,觅经典之奥旨,撷各家之精华,临床辨证精准,尤善运用经方、效方加减治疗诸多疑难杂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诲殊深,但时间不长,难览全貌,兹略举孔师辨治个案于后,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1.
孔秀(女是)教授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勤求古训,觅经典之奥旨,撷各家之精华,临床辨证精准,尤善运用经方、效方加减治疗诸多疑难杂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诲殊深,但时间不长,难览全貌,兹略举孔师辨治个案于后,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2.
新安医籍<商便奇方>3卷、<儿科方要>1卷见于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先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属中国大陆失传、在日本收藏的中医古籍.<商便奇方>为明代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医学训科程守信所撰,是一部方便徽商应对急病与常见病的实用医学手册,此书对研究中医学和徽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儿科方要>是徙居浙江杭州的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医家吴志中、吴元溟父子所撰,此书含有吴氏父子的临床心得,是一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中医儿科文献.  相似文献   

13.
徐晓东临床辨治口疮,先辨阴阳,辨清寒热虚实,次辨方证,治法上重视调理体质,强调给热邪以出路,临床以成方化裁治疗,常施用甘露饮、升降散、潜阳丸合泻黄散、甘草泻心汤等,组方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尤善用附子,取其通行开闭以解"郁热"病机。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辨证辨经相结合,吞咽功能及时筛查与系统评估相结合,整体察病,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全面评估及康复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根据吞咽分期五期模式分期论治:认知期阴阳失调,窍闭神匿,治神为本,取之督脉;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清窍失养,气...  相似文献   

16.
王清任<医林改错>对血瘀证的诊断及活血化瘀治法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血瘀证的三步诊断方法为首辨瘀血的典型症状,次辨瘀血的不典型症状,继辨瘀血的病史和治疗史.活血化瘀法包括益气活血、理气活血、祛风寒活血、温里活血、解毒活血、通窍活血、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17.
理中丸在仲景原书中主治霍乱中焦虚寒证,但对于方中何药为君药,历代医家或有不同的认识.部分医家认为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亦有医家认为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脾虚应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故以人参为君.但以王雪苔先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小补脾汤为佐证,理中丸中以...  相似文献   

18.
杨以阶是现代著名的新安医家,杨氏儿科第十四代传人,从事儿科临床五十余年,经验丰富,医术高超。他重视脾胃为本,反对用药过于寒凉;认为小儿并非肾常不足,不宜轻施补益;小儿实证居多,邪气为致病本,邪去方能正安;对同一疾病攻邪与补益需把握不同时机,合理施用。他辨治小儿急性肝炎、结核、先天性幽门梗阻、无名热等医案见解独到,对临床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温病学>已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道,组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课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温病学界不得不对<温病学>课程将如何发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谨就本科层次<温病学>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20.
慢性湿疹患者的易感体质类型是特禀体质、湿热体质,慢性湿疹的病机要点为血分湿热毒瘀,有湿毒、热毒偏重之别,有瘀热、血热之异。在治疗上运用辨体治本、辨病治标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分期论治,即进展期以辨病治标为主,治以清透湿热、解毒散瘀之法,并辨别湿毒与热毒、瘀热与血热之偏重;静止期以调体治本为主。从特禀和(或)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慢性湿疹时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