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基于络病理论,癌性疼痛的核心病机是络虚邪瘀,具体病机变化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痰湿阻络、热毒滞络、络虚不荣。在癌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肿瘤微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络脉及其中气血津液的具体变化引起癌性疼痛的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及其中发生物质转换、信息传递并产生疼痛的过程相类似。络气郁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络脉瘀阻与低氧微环境、痰湿阻络与酸性微环境、热毒滞络与炎症微环境、络虚不荣与免疫微环境分别具有相关性,肿瘤微环境可能是癌性疼痛络病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肺络脉体细小,多气多血,病邪易入难出的生理特点为肺络癥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总属肺络虚损,痰瘀搏结,终成癥瘕,闭阻于肺络,使肺络气机进一步受损,日久耗气伤阴终致肺体痿弱不用。治疗上应根据疾病发展阶段,早期辛散透邪开玄府,中期祛瘀消癥通肺络,晚期荣养肺络调脏腑,以达到虚复、痰化、瘀除、癥散、瘕消之效。根据中医学“络脉学说”“癥瘕理论”和肺脏的病理生理特点,以“肺虚络瘀,肺络癥瘕”病机观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科学研究,分析肺络病变在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平认为元气化生异常、正气亏虚、瘤毒内生、络脉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对肿瘤发生发展传变的认识,其提出“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治疗恶性肿瘤,即通过稳定元气化生的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结合各种清瘤毒治疗手段,调节肿瘤患者络脉瘀滞或过度增殖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阳虚络阻证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阳气不足、络脉瘀阻是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既有阳气不足的"正虚"证候、又有瘀血阻络的"邪实"证候,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参芪通络汤是其常用的方药.  相似文献   

6.
温病病因辨     
从梳理历代医学温病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有关论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括剖析。认为应超越温病与伤寒学派争论的局限,以更高层次的外感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属于外邪的六淫和疠气二元病因理论,进而形成融合寒温的外感病学。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复杂,病程较长.自1996年至2001年,我们用疏肝活血方治疗60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根据1988年美国消化病学会芝加哥国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1]. 1.1 诊断标准①年龄在25~65岁,具有两种或更多运动障碍性消化不良症状.②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痛或不适为必具条件.③具有下列症状之一或数项: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胃中嘈杂、胸骨后痛、反胃.④胃镜、B超排除消化性溃疡、胃新生物、肝胆胰病变.⑤无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哮喘病、脑血管病、造血系统病、过敏体质及精神神经病变.⑥无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8.
从学术争鸣的角度,对持续千余年的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论辩,进行简要地历史梳理。该争鸣早在晋唐时期即开始酝酿,两宋金元已正式发端,明清两代则更为深化和激烈,进而形成各具辨治理论体系的并列于外感病学中的两个学派。鱼伤寒关前,故其实质乃是温病学派对伤寒学派的争鸣,确系外感病医疗实践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目前对本病尚缺特效疗法。本文拟就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作一简述。 一、清热毒、存津液、护肾阴为主要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本病由温热邪毒引起,病变极快,最易伤阴化燥,故在整个病程中均应始终贯彻清热毒、存津液、护肾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胃癌前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是正常胃黏膜转化为胃癌的关键阶段,及时的治疗和预防胃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胃癌前病变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多变,具有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易瘀、易滞、易积的特点,与“久病入络”理论相契合。其病在胃络,脾胃虚弱、瘀阻胃络、毒损胃络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疏肝健脾和胃、化瘀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1.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辛温开通法治疗温病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阳热郁结是温病的重要病理特点,辛温开通法是治疗温病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并指出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偏执寒凉一法,应注意因势利导,顺势透邪,务求邪气外达为要。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脑之气络承真气维持正常神志活动,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相似;脑之血络供应血液,与血管微循环系统基本吻合。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渗灌气血、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功能,与神经血管单元将脑神经-血管微结构视为功能整体,共同维持精准高效的脑血流量调节和新陈代谢稳态的概念相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病机制复杂,神经血管单元损伤作为其病理标志之一,直接影响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加速AD的发生发展。从络病理论分析,络气虚滞、气化受阻可能是AD的中医病机之本,酿毒损络是病情不可逆转的重要原因。故治疗上当以通络贯穿始终,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分别以荣养通络、化痰逐瘀通络、解毒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三维辨证是建立在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基础之上的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模式。通过对外感热病临床病例的调研和证候特点的观察,运用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的认识方法.从病期、病住和病性3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较为全面地解释和概括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理论框架和综合模型。然而任何一种新的辨证方法开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故提出继续开展外感热病病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备外感热病临床常见病证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处理证候的模糊现象等措施,以使三维辨证日臻完善,从而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16.
仝小林认为气滞血瘀、气血虚弱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治疗当益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络。其从“络病”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认为该病以凉、麻、痛、胀为主症,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加减,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它主要反映了“温热病邪耗伤阴津”这一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阶段不同,口渴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病在卫分,表现为口微渴;病在气分,大渴且喜冷饮:病在营血,口干而不甚渴饮;病入下焦肝肾,仅口燥咽干。口渴一症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表现呢?通过学习,现提出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希指正。病在卫分——口微渴温为阳邪,必伤阴津。然卫分阶段,由于邪热不炽,病程较短;病位甚浅,限于肌表皮  相似文献   

18.
如所周知,临床诊见之温病,大多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尽快予以治愈,不仅为患者所必需,还对控制温病的播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温病系由外邪侵犯机体所引起,故其治疗的首要关键就是祛邪。对此,古今医家有  相似文献   

19.
“毒”之概念在温病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在病因病机理论方面尤为重要。而历代不同医家对“毒”之含义阐释各有不同,且当今“毒”之概念运用颇为混乱,故澄清“毒”之概念内涵,对于温病病因学说的完善是必要的。1温病病因学中,毒之含义有四1.1病邪中有传染性,并能引...  相似文献   

20.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