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磁疗法是在针灸和磁石治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祖国医学中就有用磁石治疗疼痛性疾病的记载,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纲目》中曾有“慈(磁)石味辛酸寒,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等叙述。近年来的磁疗临床实践表明,穴位磁疗具有疏通经络,镇痛,镇静,消炎止泻和降压等作用。生物磁学研究证明,磁场的生物效应是多方面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对磁场的作用敏感。  相似文献   

2.
长学制班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试验的重点班种,学生具有基础较好,整体水平高,知识吸收快,理解、推理及思辩能力强等特点。针灸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学生系统学完中医各基础理论课程之后,才开设的一门临床课程,它包括《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以及《针灸治疗学》等内容,其  相似文献   

3.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其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痛引腰骶为主症的常见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采用穴位针灸治疗或(和)中药内服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我们将具有治疗痛经作用的穴位与中药相结合,采用透皮给药技术治疗188例痛经患者,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针灸学中更具有独特地位。自3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学、医疗工作者就对经络的功能及其实质进行探讨。解放后,党的中医政策使得中医中药和针灸经络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79年和1984年我国两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近年来针灸、针麻、经络研究的新成果。目前认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循经感传作为经络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激光针灸治疗疾病,如同祖国医学的针灸疗法一样,是根据人体的经络学说,遵循辨证施治的原理,通过激光光束对人体的一定穴位进行照射,达到治病健体的效果。近年来,笔者应用弱激光光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婴幼儿单纯性腹泻550例,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腧穴敏化,又称为穴位敏化,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理化因素或者疾病的刺激下,穴位由“静”到“动”的一种动态变化,是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目前,腧穴敏化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膝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腧穴敏化与肥大细胞的聚集、局部组织微循环、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7.
“腧穴敏化状态说”是在临床研究、文献挖掘、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腧穴本质的学术观点。该学说认为,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腧穴敏化”新概念是揭示腧穴效应特异性的突破口,其成果将开辟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领域。依据近5年新的研究成果从循证评价、基础研究与理论构建3个方面再次论述腧穴敏化状态,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时期到清末现存的医籍中筛选针灸治疗眩晕的条文,对其用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用穴频次高的腧穴有足临泣、风池、前顶、阳谷、百会等;以头颈部及四肢远端部位腧穴最多见.历代医家治疗眩晕运用腧穴具有循经取穴与广泛运用特定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痰证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疾病类型.痰是脏腑气血失和、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一旦产生也是一种病或加重病情的致病因素.由于痰不仅是有形可见的痰液(狭义之痰),而且还包括停滞、凝聚在五脏六腑、经络筋骨之中的无形之痰(广义之痰),所以痰证的病机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现结合有关研究及个人认识,谈谈痰证的特征、实质及辨治,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近代对针法的发展。在古医籍中,未见有类似此种疗法的记载。到了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在治疗某些疼痛性疾患时,采用特定的药物,在压痛点处予以注射治疗。由于压痛点,即针灸学的“阿是穴”,因而这种疗法与针灸有某些共同之处。这样,在祖国医学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由取阿  相似文献   

11.
高忻洙教授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其对腧穴定位、概念等针灸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腧穴间配伍应用会出现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假说,倡导针药异途而同理,主持摄制我国第一部灸法教学片,为针灸学的发展以及培养针灸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内经》多次提及365个针灸穴位,即所谓“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由于穴位内容散见各篇,且重复或语焉不详者较多,因而历来对《内经》穴位确数记述不一,计有364穴,313穴、986穴,160穴等数种.但均未指出包含哪些具体穴位一笔者据《灵枢》、《素问》、《黄帝内经太素》及《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参考《针灸甲乙经》和杨上善、王冰、林亿等对《内经》的注释,就《内经》针灸穴位作一初步整理,载述于下,以共参考,缺漏不当,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3.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协同效应”的原始定义出发,系统回顾针灸学中的“协同效应”,分析和提出穴位“协同效应”的产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即单个穴位具有确切的同一靶向效应、单个穴位处于“最佳效应”以及两个穴位作用于靶向目标的途径各异。穴位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将推进单个穴位“最佳效应”和穴位作用途径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不同作用途径穴位的配伍使用,进而发现针灸刺激量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阳萎是指性兴奋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不能持续一定时间,以致于影响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阳萎的发生与肾阳不足、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或湿热下注等因素有关。针灸治疗阳萎屡见报导,且随着其方法的不断扩展,诸如穴位注射、电针、埋针等也被逐步应用于临床。本文就针灸治疗的几种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对针刺不同穴位的脑功能成像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促进针刺治疗疾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可视性依据[1].笔者分别对针刺健康人上肢穴位、下肢穴位、上下肢配穴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以及其在针灸临床应用的概况,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1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国中医药学会与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 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 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 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专著要求:参加评选的学术专著内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规范性。注意事项:(1)以下图书暂不列入此次评选范围: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集、各类汇编;②社会科学范畴的图书;③中医药年鉴;④以国外语言文字撰写的中医药学术著作;⑤属于中医药院校、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函授、夜大等方面的教材;⑥中医药译著;⑦中医药科技期刊;⑧中医药音像电子出版物等;⑨中医药科普著作。(2)信封注明“康莱特杯”。(3)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4)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 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有关中医专家所说:“要精通《内经》,必先精通运气。”为了促进中医运气学术研究,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内容:(1)运气理论研究;(2)《易经》与运气;(3)运气与天文、地理等现代科学相关研究;(4)运气临床研究;(5)运气与养生保健;(6)运气学说与中医特色;(7)运气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注意事项:(1)信封请注明“五运六气会议”;(2)没有论文也欢迎参加听讲;(3)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3 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   由刘杰副教授主持研究的项目“中医运气学说电脑应用系统”获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医运气学说系统工程的研究”、“中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电算系统”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奖,该成果对临床治疗疑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特点是该理论改进了传统运气学说中繁烦的推算手法,使运气学说更易推广。   为了推广上述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拟将连续举办“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本研修班将聘请中国运气医学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卫生部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铁路中心医院性医学中心主任刘杰副教授亲自主讲。(1)中国运气医学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运气医学简史、运气医学基础、运气自然配属、脏象学说、运气经络学说、运气病因学说、运气诊断学说、运气脏腑辨证、运气十纲辨证、运气六经学说、运气互体治法、运气本草学说、运气方剂配伍、运气针灸取穴、运气养生保健、运气医学原理的现代研究。(2)中国运气针灸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运气针灸沿革、九针运气理论、运气人体解剖、运气纵横经络、运气针刺手法、运气腧穴理论、运气针灸取穴(运气纳甲子午流注法,运气纳子子午流注法、运气脏气法时取穴法、运气养子时刻取穴法、运气移光定位法等)。(3)中国运气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五运六气学说沿革、学说基础、中国学说(历法、五运、六气、南北政、三气之纪、五郁、相合、同化、六元正纪、学说工具、方药、电脑推算六十运气年表、五运六气之临床应用)。(4)中国运气方阵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方阵发展简史、太极方阵、两仪方阵(阴阳、气血、升降、动止)、三因方阵(天因、地因、人因、三焦),四象方阵、四时方阵、五脏方阵、六腑方阵、七情(六欲)方阵,运气方阵。(5)中国运气性学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性学概论(西方性医学的发展与形成、性医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性医学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性系统、性诊断学、性治疗学)、运气性学沿革、性器官、性基础、性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概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性学方药、男性疾病、女性疾病、性腺疾病、性偏离、性传播疾病。(6)中国运气生物节律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人体生物节律、人体生物三节律、运气与人体生物节律、人体生物节律的临床实际应用、人体生物节律劳动安全系统、百年人体生物节律。   参加研修者可任选一种内容,参加两个班以上费用优惠20%。 4 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中医药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临床上有突出疗效。为了系统总结推广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会议内容:主要以演示为主,包括方药、方法、技术、器械、经验、系统理论等,使参加会议的代表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注意事项:(1)欲演示的代表请将详细内容文字稿,有录像带或光盘者一并寄到学术部;(2)有无论文者欢迎参加学习;(3)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4)信封注明“演示会”。 5 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   为了促进经络研究和临床应用,拟定于2001年8月中旬在大连召开“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大会”。征文内容是:(1)经络实质及基础理论的研究;(2)中药归经理论研究;(3)经络与中医药临床研究;(4)经络与针灸临床研究;(5)特定穴位与经络、脏腑关系的研究;(6)经络理论在中医、针灸临床中指导作用和意义;(10)经络与脑科学;(11)经络与神经、淋巴、内分泌等的关系研究;(12)对经络的哲学思考;(13)中医经典医籍对经络的总结;(14)经络与气血运行;(15)奇经八脉研究;(16)经络与《易经》;(17)经络与针刺麻醉研究;(18)经络与子午流注研究;(19)经络相关学科研究与应用;(20)经络与现代理疗仪器研究开发;(21)经络与五运六气;(22)经络医疗保健产品评展(经络、理疗、外治、诊断治疗仪器、通经活络药物)。注意事项:(1)信封注明“经络会议”;(2)截止日期2001年6月1日。 6 特别提示   (1)以上各会议每篇征稿限3 000字以下(省部级研究项目限5 000字),300字摘要;(2)来稿请打印或方格纸正楷抄写;(3)自留底稿,恕不退稿;(4)注明参考文献;(5)各会议(除高级研修班外)每人会务费580元;(6)我会正在发展会员,凡具有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上的中医药工作者可申请办理入会手续,电话、信函索取会员入会申请登记表即可。咨询报名电话:(010)64212828,传真:(010)64297983。联系地址:北京市樱花东路甲4号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收),邮编:100029。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疾病时,除局部选穴外,选取的远端穴位更能印证中医学整体观念。针刺治疗眼病的临床实践及相关古今文献均表明,大多数医家除了选用眼周穴位外,常配合采用远端穴位尤其是项部和足部的风池、天柱、申脉等穴。古今经络文献亦指出,项- 目- 足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规律。  相似文献   

19.
赤凤迎源作为一种复式补泻针法,由捻转法、飞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构成,通常用于候气行气。该法起源于宋代《针灸神书》,最早记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后经汪机、李梴、杨继洲等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诸多现代医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历代医家均将腧穴分为浅、中、深三层后行赤凤迎源针法,但在细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凤迎源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之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乃至自然、宇宙的基本规律。气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使其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共振理论相暗合,故可以假设共振运动也是气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气之“共振”假说可以较合理地解释经络系统、物理疗法及“同气相求”理论,对进一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