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2.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3.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4.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它主要反映了“温热病邪耗伤阴津”这一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阶段不同,口渴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病在卫分,表现为口微渴;病在气分,大渴且喜冷饮:病在营血,口干而不甚渴饮;病入下焦肝肾,仅口燥咽干。口渴一症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表现呢?通过学习,现提出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希指正。病在卫分——口微渴温为阳邪,必伤阴津。然卫分阶段,由于邪热不炽,病程较短;病位甚浅,限于肌表皮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辛温开通法治疗温病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阳热郁结是温病的重要病理特点,辛温开通法是治疗温病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并指出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偏执寒凉一法,应注意因势利导,顺势透邪,务求邪气外达为要。  相似文献   

6.
余无言为民国初年著名“汇通派”医家,致力于研究、整理仲景学说,为上海研究仲景学说“三大家”之一。其善用大黄、石膏,治温热病善用清热与攻下二法,并能根据病证,灵活运用汗、和、温、补各法。  相似文献   

7.
热可清雾化剂是我院中医内科张道宗教授经验方.具有解表祛邪、清热解毒之功.临床用于温热病初期,邪在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症.  相似文献   

8.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著《王氏医案》中应用痰药之病例占十之八九,足见其对治痰的重视。1痰之成因王孟英治痰,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根据“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的特点,对“脉症多怪”的许多疑难杂症,如痰邪袭于隧络之关格,...  相似文献   

9.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体质,乃言人体素质对病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其反应能力。自本世纪坎农稳态学说、塞里应激学说、维纳控制论相继创立后,体质的研究已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就外感病而言,中医学认为体质因素不仅在伤寒,温病发生上居重要地位,而且还可以左右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换言之,由于禀体各殊,其病邪作用于人体的反应状态和演变规律就不同,从而酿成复杂多变的临床类型。本文根据《伤寒论》、《温热论》等有关内容,试图对体质与外感病病机演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