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件     
《中国审判》2010,(2):48-49
1月3日,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对消费者告商家误导果汁饮料能防癌一案作出判决,被告郑州某商场需向原告范某支付交通费2元并退回原告购物款604元,及增加赔偿604元,共计1210元。2008年10月,范某在郑州某商场看见其出售的“美丹蓝莓果汁饮料”有“预防中老年常见的心血管功能衰退,延缓机体衰老,减少肿瘤的发生”等功效的宣传,就花了604元购买了该产品,后发现此商场的宣传对出售商品夸大其词,出现混淆用语,存在欺诈行为,故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2.
江中帆 《法庭内外》2007,(10):44-45
消费者协会将该协会为消费者成功维权的一则案例列为“全市十大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在媒体上予以公示,却被商家告上了法庭。消费者协会怎么也不能接受的是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官司,经过4年的艰难诉讼后,却输了官司。那么,消费者协会的维权行动,咋就侵权了呢?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全国牙防组认证”的标志悄然出现在一些知名牙膏、口香糖等产品的包装上,甚至成为它们电视广告的“广告词”。就在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北京、上海、郑州三地的律师相继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以“‘全国牙防组认证’标志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和“误导消费宣传”为由,将牙防组连同生产厂家乐天(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和广州宝洁公司、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等告上法庭。最早状告牙防组的北京律师李刚日前投书本刊,对该案谈了自己的看法。陷入空前信任危机、官司缠身的全国牙防组则尽力克制,仅扼要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4.
吴刚 《当代审判》2003,(3):51-51
在日常的生活中,存在大量小额消费纠纷久调不决的现象,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使有些消费者敢于把侵害消费者的商家告上法庭,但起诉成本高,手续繁琐,诉讼时间长,可以说是历尽艰辛。虽然胜诉,而其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如何使现行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的运行,设立专门的法院和法庭,处理小额消费者争议纠纷,新加波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网购之痛与维权之难 对于以网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无数消费者的心态当可用“爱恨交加”来形容.网购为消费者带来廉价便利等生活实惠的同时,也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假冒伪劣、误导宣传、虚假打折、价格欺诈、退换货难、发货拖延、物流迟缓、售后缺位、盗刷诈骗、商家跑路等侵权之患.  相似文献   

6.
商业广告中出演者的民事责任问题——来自日本法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剑华 《法学》2006,(8):89-95
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明星、专家、社会名人的影响力,在本企业或者产品广告中邀请他们担任证明者、推荐者或者形象代言人。而商业广告传达虚假夸大信息,欺诈误导消费者时,除了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以外,广告出演者是否也需要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法律对此并无规定。鉴于出演者对广告效果和消费者的影响力,应该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以确定出演者责任的有无。  相似文献   

7.
2001年12月1日,生产“海菱牌”缝纫机的上海市“惠工三厂”将生产“惠工牌”缝纫机的“海菱公司”等企业告到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恶意交叉使用著名企业商标、字号误导消费者进行不正当竞争为由,要求被告撤销侵权字号和商标,停止侵权,销毁侵权产品,登报道歉,赔款500万元。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21,(3):55-61
随着转基因食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普及,其标识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有些商家利用部分消费者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恐惧,在食品标签上主动给出非转基因的提示,此种做法即为阴性标识。对于是否应该允许阴性标识,学界颇有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涉嫌抹黑转基因食品并误导消费者,但另一些人觉得这更好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各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也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对此仅有一条非常模糊的原则性规定,而在实务中更是存在各种该标不标与不该标乱标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实际,对转基因食品阴性标识给予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因使用超市自助寄存柜遗失物品而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因其类型较新 ,引起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案的判决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文章主要就消费者使用寄存柜与商家形成何种契约上的法律关系 ,商家是否负有场所主人之责任 ,商家对消费者是否尽到相应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论评。  相似文献   

10.
一些商家为了招徕消费者、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往往主动对消费者作出打折让利的承诺,如发送优惠券、返券和赠券等。在推出促销承诺的同时,一些商家念念不忘增加一条“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的条款。在消费者与商家就最终解释权条款产生纠纷时,人民法院如何看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法律效力已成为消费纠纷案件裁判中的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有必要对于商家解释权条款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商家纷纷以“有奖”来刺激消费,吸引消费者眼光时,税务部门用“有奖发票”调动消费者积极性、刺激商家依法纳税的举措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微乎其微的中奖率让消费者的热情逐渐降温。  相似文献   

12.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的生活安宁权利不断受到商家的无端侵犯,而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此保护存在缺陷。在人民的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赋予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对商家要求赔偿的权利,完善举证责任制度,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买到假货,告!夸大功能,告!虚假广告,告!违背承诺,告!执法不严,告!枉法判决,告!破坏廉政,告!告!!告!!!这就是近年来一个名叫杨鸿的青年为规范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打下的一串串公益官司,然而,这样一个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热血青年却被某些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结成联盟叫嚣着"防火防盗防杨鸿".  相似文献   

14.
1994年9月,南通市有关部门为缓解市区道路拥挤状况,开始停止发放机动车牌照。同年12月5日,南通市公安局、交通局、城乡建委、城管办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市区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明确规定“在市区主要街道禁止摩托车(含轻便摩托车)通行……”。 1995年2月至4月初,南通市恒通实业有限公司等近20个商家,利用市民急于求购助力车的消费心理,采用虚假广告、虚假宣传或虚开发票等欺诈手段,误导近3000名消费者,分别掏出  相似文献   

15.
现在各商家为获取较大利润,纷纷推出各种会员卡。因会员卡引起的纠纷也日渐起多,许多商家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对消费者进行欺诈,不同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对其从法律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从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史霞没有告赢强生,她迷惑了,不知消费者该相信谁?与她有同样疑惑的,是千千万万个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潘立华 《行政与法》2005,(5):126-126,F003
网上购物可以克服实体交易环境中对消费者的障碍,提供更多的购物机会及便利性,但网上购物的模式与消费者所熟悉的传统实体购物环境的经验有所不同,消费者无法直接面对商家,无法事先检查产品,无法就交易条件与商家进行直接沟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作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购物的特点及当前制约消费者购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顾客历来都是商家的衣食父母,被尊称为“上帝”。但商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宗教信徒与上帝之间来得纯洁,而是建立在买卖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欢喜“冤家”。与商家相比,消费者自然是弱者,所以在商家与消费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媒体总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抑强扶弱的心理,自然更多的时候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说话。这本身没有错。但有时候作为“强者”的商家面对“弱者”的顾客的某些“出格”行为,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而我们的媒体却很少去关注。本刊记者日前特意走访了大润发和欧尚等沪上大超市,让我们的记者告诉你,哪些不文明行为在给商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反悔权在国外已经呈现出流行趋势,并成为商家的一种竞争手段,随着消费者运动不断深入,中国的消费者也该享有反悔权。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维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或曾经历,或曾围观.不可否认的是,“维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摆脱的词汇,如个别演艺界人士虚假广告代言、消费者遭遇假冒伪劣产品寻求商家售后服务却无人接待、由欠薪引发的农民工讨薪事件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关注.也许人们还记得2013年4月24日及4月27日,郑州富士康一名新应聘的24岁男工和一名入职半年的23岁女工在公寓楼相继跳楼身亡事件.当时,郑州富士康工会管理人员及政府管理部门证实了“二连跳”,并表示死因及善后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