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埃得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个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里读书识字,看来他和多数战士相处得很融合。”  相似文献   

2.
埃得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个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里读书识字,看来他和多数战士相处得很融恰。”  相似文献   

3.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4.
1936年7月中旬,埃德加·斯诺一行到陕北保安采访,为毛主席拍下了一张身着红军戎装的半身照片。照片上毛主席戴的那顶八角红军帽是当时斯诺所借。而为冲洗、保存这帧照片,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曾历经两险。  相似文献   

5.
海伦·福斯特.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律师的家庭.她的父亲约翰·穆迪·福斯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师.在海伦早年的记忆里,密执安湖上的滚滚波浪,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1年8月,海伦来到中国上海,在驻上海的美国总领事馆当秘书.就在这一年,海伦认识了正在上海的埃德加·斯诺.1932年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1933年3  相似文献   

6.
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分别会见了尼克松、美国前驻华联络处主任布什和著名记者海伦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海伦的会见。海伦是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在30年代是美国驻华记者。1937年,她从西安出发,只身前往延安采访。当时正逢中共中央开会,因此她有幸见到了毛泽东、周  相似文献   

7.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8.
舒云 《党史博览》2001,(5):25-27
一美国记者斯诺到红军大学来了。他左看右看、连连惊叹山沟里的这所大学。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6月到10月,他一直逗留在陕北。这位第一个走进神秘红都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介绍了红军和红军的长征,轰动世界。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斯诺来到中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认识了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介绍他去延安采访  相似文献   

9.
1936年9月,为赴陕北分享其丈夫埃德加·斯诺采访快乐的海伦·斯诺,在八朝古都西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负责她进入陕北的红军驻西安联络员刘鼎,坚持要她从速离开,因为这时斯诺即将从陕北采访归来,如果她待在西安,会引致蓝衣社特务对斯诺的注意,而“眼睁睁地失掉已经拍摄的胶卷和采访笔记”。正当去留犹豫之际,张学良于10月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宋黎:想不到昨日(笔者注:1982年4月10日)收到你从华盛顿希尔顿大酒店寄来的信,告诉我你为签署加州奥克兰市同大连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协议来到美国。并谢谢你送我织锦缎。”这是与宋黎阔别46年后,海伦·斯诺写给宋黎5000字长信的开头语。 海伦·斯诺(全名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于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党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中比延安更为偏远的保安采访。斯诺是第一个到访苏区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后,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1937年10月,英国…  相似文献   

12.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最早流传国内外的诗词。1935年10月,刚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把一个被世界称为“前所未闻的故事”浓缩写成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今天品味其诗情画意,更感红军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六十年前的1936年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斯诺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写成的致中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他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10日,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党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1972)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保安(在西北,比延安更僻远)采访。此前的苏区从未接受过外国人的访问,斯诺是第一个到访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从…  相似文献   

14.
说到向全世界客观公正报道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人们大都会想到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而实际上,在斯诺之前,已经有一位外国人率先向世界介绍了红军的长征,不仅如此,他还跟随红军长征达1年半之久,亲身体验了红军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15.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京途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文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印着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  相似文献   

16.
1934年 5月 8日,贺龙指挥红三军一举攻克川东南的彭水县城。在清查官吏中,红军战士从小学校的墙壁缝中捉到一个美国人——史敬信 (又名勒·史密斯 )。他出生美国,幼年时随父母来中国武汉传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已 21岁的他带着夫人安娜到彭水县传教,是当时在四川省各县传教的 20余名外国人中的一个。虽然已在彭水住了几年,但他在福音堂里深居简出,很少出门接触老百姓。当红军战士抓到“洋人”的消息传开后,从没见过“洋人”的红军战士一个个要去先睹为快,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去看“西洋镜”。一下把学校门堵得水泄不通,外面还…  相似文献   

17.
海伦永远忘不了对少帅的记忆:他那天身着一件灰色长袍,愈显儒雅,他有些激动,全身充满革命的激情。1936年6月,南京国民党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紧张关系如阴云笼罩着西安。此时,埃德加·斯诺只身秘密去了陕北,夫人海伦则留守在这座古都,海伦确信这里必将有绝好的新闻发生,她甚至认为这也许是她最后一次有机会来记录历史了。新闻果然在毫无征兆之时发生了。10月3日,张学良派人来请海伦———在西安唯一的外国记者前去采访,希望通过斯诺工作的报纸———伦敦《每日先驱报》向外界披露西安的形势。海伦永远忘不了对少帅的记忆:他身着一件灰色长袍…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人──斯诺与他的《西行漫记》阎丽娟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本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13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大都听说过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期·斯特朗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但很少有人听到过另一位美国朋友——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的名字。 1896年,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的家庭。1927年他来到中国。那时,他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员,满怀着某些白种人的偏见。他曾傲慢地写信给家人;“最有效的政策是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10年以后,他学会了讲中文,并  相似文献   

20.
此文选自《中共老一代:素描与自传》(原名The Chinese Communists:Sketches and Autobiographies of the Old Guard)一书,1972年由美国格林伍德出版公司出版,作者尼姆·韦尔斯即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前妻)。 该书是《红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2年版)一书的增订版。该书内容源自作者在1937年春天赴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和各界知名人士的原始记录,亦可说是中共人士首次向外界披露的个人自传。该书记录了28位中共历史人物的个人自传和作者本人对他们的素描,内容十分丰富,都是作者通过采访直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有些内容至今仍鲜为人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作者对每个人物的素描部分,既描述了她本人在延安的观感,又向人们澄清了后来传说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事件,有助于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该书的写作手法颇具特色,文笔生动传神,文句简洁朴素,给人一种清新、原汁原味的感觉,至今读来仍使人感到有着巨大的现实魄力。该书译成中文后,由本刊首家向社会披露。本刊将其内容分成若干系列有选择地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