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王晓波 《台声》2001,(12):17-18
1988年寒假,我终于踏上了阔别40年的土地;我走遍了半个地球,终于走回了出走的原点——一两岸虽一水相隔,遥远却超过于半个地球!  相似文献   

2.
叶芳 《台声》2001,(12)
记得全国台联成立的第一个10年之际,爸爸曾作为在京老台胞被《台声》杂志邀请发表10年感言。如今,又一个10年过去了,爸爸永远不能再发表感言了,现在轮到我———一个台湾人的后代,要在这里写上几行字,真有种不能胜任的感觉。或许是亲缘的关系,或许是历史的原因,但更是责任使然,我与台联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来直接参与和服务于台联工作,使我学会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台联成立的前10年,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联络在大陆、在北京的台湾同乡,同时接待来自海外的乡亲、朋友。而后10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人为的樊篱打…  相似文献   

3.
“我们终于能和用了70年的马桶说再见了!”前不久,住在湖南街道张家弄居委会南昌路615弄的100户居民非常兴奋。因为在徐汇区房地局、徐房集团和湖南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共同努力下,这批居民家的煤卫设施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4.
吕正惠 《台声》2001,(12):16-16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迎来了它的20周年庆,作为10年来每年都要受到它的热情接待的岛内同胞,面临这一光辉的日子,不由自主地就想讲一些发自内心的感谢的话。如果在其他单位接待的场合,经由主人介绍,认识了还不十分熟悉的全国台联的人,我就会有如遇故人的感觉,并对他说:“我们是一家人”。虽然每年都会到祖国大陆来,跟祖国大陆同胞的隔膜感越来越少,但到了全国台联,却始终有一种回到家中的宽松、愉快之感。最大的愉快来自于:每次见到台联(以及台盟)的前辈,不论跟他们用普通话或是闽南话交谈,都能够感受到一股亲切的乡土…  相似文献   

5.
我从省里调到南京市台联工作不久,一天,同事们对我说:“有一位85岁高龄的台籍老兵范天喜,居住在江宁县东山镇敬老院,他孤身一人,咱们是否去看他一下?”我欣然同意。因为对范老先生,我在省台联时就有所了解,他可算南京市最年长的老台胞了,是我们的老前辈,当然应去看望他。我们驱车到了东山镇敬老院。敬老院的领导热情接待广我们,并详细地介绍了范天喜的近况。范天喜老先生在1996年4月转入东山镇敬老院。因为他是离休干部,又是一位老台胞,镇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范老的晚年生活,要求敬老院指定专人护理,一天24小时不间断。为保…  相似文献   

6.
荣誉证书捧在手中,我的心不觉抖动了一下。这是我参加保安工作两年来得到的第二本保安系统市级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捧着它,使我想起我那年老体弱多病的妈妈,在我离开上海尚武武术会参加保安工作时对我说的几句极普通的话:“孩子,现在你参加保安工作了,听领导的话,好好干,别给我们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丢脸。我们老区的人都是好样的。在革命时期,我们镇上走出了十万红军。现在我们镇上还有一个叫洪学智的上将,在中央。要学老一辈人的榜样……”妈妈,我对你说,这两年来,你这些话我时时刻刻地记在心头,成了我工作的动力。1995年是我…  相似文献   

7.
郑坚 《台声》2002,(4):16-16
彰化老乡亲顺兴兄终于如愿安详地为自己“走不完的路”画上了最后的句点,回归他热爱的大自然安息了!顺兴兄从1985年再度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16年来,我俩始终“有缘作阵”,交情至笃。最后这几年还成了相距不到50米的邻居。顺兴兄是个爱台湾、爱祖国、爱地球的社会主义者。我们的交谈很难离开爱国爱乡这个话题。黄兄安息前9天,我们还交谈了1996年7月,岛内一位后生给他写的信。当时他将该信交给我,让我安排隐名刊登在当年8月号的《台声》杂志上。我们共同感叹、惋惜这位当年痛骂“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抱美国老板大腿…  相似文献   

8.
鲁烟 《现代领导》2001,(7):23-23
我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相信“缘”和“偶因”。我们人类生活的“营地”是地球,而地球产生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月球何时和地球结缘,她为什么忠贞不贰地长年相随,我现在还无从查考。但是,有谁能说清楚,月亮和地球的相恋和相缠不是一种缘而是一种必然呢。  相似文献   

9.
我现在在报刊上说:让大家都来学讲普通话,已经不是新闻了。早在二十五年前,我曾在黑龙江省组织过教师普通话轮训班。多年来,祖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普通话运动。近年,香港由於‘九七问题’的影响,学讲普通话的人愈来愈多了。中英关系密切,随着英女皇访问中国之後,从中国来英国访问的各种代表团和文化学术交流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加。为了互相沟通,英国侨胞也深感急需学讲普通话。记得,我在香港基督教信义会当秘书的时候,常常陪同一些外国牧师去讲道。他们用普通话对中国人讲道,要我用广东话翻译。外国人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而中国人听不懂自己的语言,真不像话。不能忘记一九六八年,我在英国剑桥市创立了‘普通话中心’,教一些外国学生学汉语(普通话)。有一位从美国来讲学的教授(他也是‘普通话中心’的学员之一),给我讲了一件事:有一位在香港长大受教育的大学生留学美国,後来荣获博士学位,是个专家,被中国请去讲学,可不会说普通话,讲广东话人家  相似文献   

10.
欣逢全国台联和各地台联20周年的喜庆时刻,回顾我与台联的情缘及在台联的工作实践,感慨良多。1997年8月,我当选为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此前我曾经兼过南京市台联会长、省台联副会长的职务。这一次出任专职,意义又有些不一样,可以说是真正与台联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立足于服务,这是我4年来在台联工作的最深的感受。台联要为台胞服务、为台商服务、为台生服务、为过境的海外台胞服务。这4个服务归结为一条,就是要为做好党和政府联系台胞的桥梁和纽带服务。我强调工作的主动性,广交朋友,广泛联络。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水…  相似文献   

11.
杨先生(待业) “我最怕别人叫我无业游民。不过也得承认,我的休闲时间要比别人多得多,还长得很。”杨先生的笑给人许多稳重的感觉。“一年半以前,也就是 1999年下半年我最后一次航海归来,从南亚,我就辞了自己的工作。我在船上做的是轮机手,天天和发动机打交道。高中毕业时我就干上了这工作,一干就是九年,我现在三十一岁了。一年有九个月在海上飘着,烦,辞了。”他顿了一下“现在就是所谓的下岗状态。这个词大家想必都知道。所以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是闲的,如果不是我自己特意找些事情来做的话。” 杨先生目前在进修外语其实也…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3年代表德国 FESTO公司来上海浦东选址设厂以来,裘华徕就再也没离开浦东。他说:“如果现在要我重新在中国选址,我还会选在浦东。” 自称是小半个上海人的裘华徕先生虽然出生在上海,并且在上海长到8岁时才移居武汉,1980年才第一次离开中国,但他以前并不知道浦东这么个地方,是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吸引他来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开创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如今,他领导下的FESTO(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FESTO海外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一个。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和上海话也…  相似文献   

13.
在黄河岸边,我思念你们的时候就燃一夜篝火把红薯和方言的气息照得通天明亮我不需要说蹩脚的普通话有一种熟悉的声音便插翅来到了你的门前一缕缕乡音穿过多少个冬夏凝成悠悠岁月最真的温暖有蝴蝶飞临我知道是什么消瘦了它的羽翼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土里土气的乳名会使你们泪如泉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我就在你们儿时放牧过的原野一群少年披着李白的月光把沾着泥土的草根嗅了又嗅而微风携着方言正从我的身边轻轻吹起微风携着方言正从你们的身边轻轻吹起我思念在台的一群河南方言@马冬生  相似文献   

14.
洪鸿 《台声》2009,(1):64-65
见到杜逸,说真的,我为如何称呼她很是犹豫了一阵,在她的职务栏里有3个甘肃省台办副主任、甘肃省侨联副主席、甘肃省台联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排序上看,台联职务放在最后,似乎说明称呼”杜会长“好像不妥,但不这样称呼又与我的工作无关。最后好在杜逸笑了笑,“称谓无关,只是符号,不要放在心上”,这才坦然走进杜会长办公室。 “这是台办副主任的办公室,台联没有办公的地方。”杜会长一开口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就是甘肃省台联的现状,我接手台联工作以后,就在台办的办公室前多挂了一块台联的牌子,我前两项工作都是指令性的,而台联工作则要靠自己主动,谁叫自己是台胞呢。”  相似文献   

15.
李克强是从安徽考上来的(北京大学法律系),与我同年。他比我高半个头,一米七六的样子。身材非常匀称,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耳朵也很有福相,给人感觉是英气逼人。话不多,但讲起来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  相似文献   

16.
被访人姓名:晴子性别:女年龄:25岁职务:干部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民政局采访:本刊记者采访时间:1999年4月26日几年前的一天,大学毕业半年的我终于接到了人事局的干部分配通知。“殡管所”三个字不大却异常刺眼,我不禁呆住了。现在大学生分配难,像我这种一无家族权势,二无财政实力的女孩出外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在漫长的等待中企盼一丝侥幸,可殡管所让人一听就是个与死人打交道的单位,避之还唯恐不及,今后见了亲朋好反怎么张口向人说,我该怎么办?回到家,一头扎倒在床上不说一句话,想想将来觉得希望渺茫,禁不住…  相似文献   

17.
我的警察梦     
从小我就有一个当警察的梦想。这要从我的哥哥说起。1978年,哥哥高中毕业,但没有参加高考就回家务农。第二年,县公安局公开招考警察,哥哥去应考,居然考了全县第一。全家人特别高兴,都以为家里终于出了一个在政府上班的了,都为哥哥设计着美好的未来。一天上午,我们乡派出所的杨所长骑自行车到了我家,说哥哥政审不合格,没有被录用。当时我不知遭问题的严重性,就一个人躲在墙角,看着全家人的脸上阴云密布,谁都不愿多说一句话。那天,全家人睡得都很晚,我躺在炕上,看着父亲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用报纸卷的旱烟,久久难以入睡。第二天…  相似文献   

18.
张原 《台声》2001,(9):16-17
盛夏7月,怀着对文明古国5000年灿烂文化精髓的求索,对祖国锦绣河山壮丽景色的憧憬,我与全国50多名台籍大学生一道,参加了由全国台联主办、河南省台联承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年台胞夏令营活动。短短7天,我们游览了不少河南地区上下几千年文明古国的遗迹,领略了河洛文化的深厚内涵,见识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激发了爱我中华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7月19日上午,我们的开营仪式在河南省博物馆举行。河南省有关领导出席了开营式。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河南省台联会长郭晴先后讲了话。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增进两岸青年的交流,开阔眼…  相似文献   

19.
你是我的眼     
彭忠富 《中国减灾》2013,(3X):56-56
<正>中午11点半,老陈提议到餐馆"打平伙"。打平伙就是"从制"吃饭,大家薪水都差不多,谁也不吃亏。大家都说好,唯独张叔让我们先去餐馆候着,他随后就来。我们一行赶到餐馆,点好菜,就开始边聊天边等张叔。一直等到12点半左右,张叔终于气喘吁吁地赶过来了。我打趣地说:"张叔,你看我们就等着你开席了!"张叔不好意思地说:"我回去给老婆炒了一份蒜薹肉丝,烧了一份番茄蛋汤,就赶紧来了。"我有些诧异,原来张叔回家居然是给老婆炒菜。难道他老婆就不会炒菜吗?非得要张叔亲自炒菜?这老张也真是的,爱老婆也不是这样爱的嘛!张叔的老婆邓姨我见过一面,穿着大方,说话得体,是个很有修养的知识女性。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是风韵犹存,年轻时一定是个人见人爱的漂亮胚子。张叔可真是好福气,能娶得邓姨作为终身伴侣。这也难怪,为什么张叔这样护着老婆,女人要是经常在厨房里打转,常年被油烟熏  相似文献   

20.
我的故事     
成了个体户刘桂仙: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18年前,当属于她自己的饭馆终于开业的时候,连她也没想到,一下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个从事餐饮的个体户。如今,这样的饭馆在北京已经到处都是了。我老伴曾是北京饭店的厨师,不是我夸他,能在那里当厨子,那手艺得多好;我当时是一位大干部家里的小灶师傅,看着挺光显的吧。可谁能想得到我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5个孩子,再加上公婆,一家九口人,就靠我们每月74元的工资过活。人都说我胆子大,那时候"文革"刚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刚召开不久,我要开个饭馆,连工商局给我办营业执照的人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