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12,(26):22-23
平心而论,中国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但在酒文化的提出与研究上相较某些国家滞后。古史中关于酒源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战国策·魏策》说:"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由此看来仪狄是第一个造出酒来的人。但无论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和黄帝造酒都只是一种传说。酒的出现应该以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为基础。只有社会生产水平推进到一定的高度,酿酒的事才会发生。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2.
正《战国策》载: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夏朝禹帝喝了这位造酒祖师仪狄的优质酒,明明知道味道甘美,却疏远了仪狄,并且再不复饮,更痛指:"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禹之言虚掷了么?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为官清廉,在拒腐方面有独家"秘籍":把下属送来的鲜鱼,高挂在大堂屋檐下风吹日晒。从此,风干之鱼便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警示  相似文献   

3.
从“国君四戒”说起张兆钧《战国策·魏策二》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梁主魏婴在兰台设宴招待鲁、卫、宋、郑诸国来朝的国君。酒酣之时,请各国国君祝酒,鲁国国君站起来,离开原来的座位,善言劝道:“过去,夏禹的女儿让仪狄酿了很好的酒,献给大禹,大禹喝了之后,觉得其味...  相似文献   

4.
齐桓公现象     
《党课》2013,(23):122-123
齐桓公在治国上依靠管仲,率先成就霸业,这是他尊贤的一面。而他的另一面却为鲜为人知,那就是他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抬轿提鞋的小人。第一个小人名叫竖貂,此人原是桓公的“幸童”,就是“男宠”。第二位叫易牙,桓公一次戏言,不知人肉何味。次日,易牙就杀了自己三岁的儿子,亲手蒸给桓公吃。第三位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齐伐卫时,卫国派作人质的。  相似文献   

5.
郭振纲 《求贤》2012,(3):35-35
据《人民日报》1月10日报道,当前的官场,不少官员爱酒如命.饮酒成瘾.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接待,因酒致病屡见不鲜,因酒致命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出现不少怪现状:年终考核靠酒验收,“跑部钱进”酒成媒介,招商引资催生专业“陪酒族”,酒量多少成了升职的敲门砖……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  相似文献   

6.
中国酒患     
《正气》2000,(2):1-1
中国的酒产量一年到底有多少?中国的“酒消费”一年又有多少?没有人统计过。不过可以想象到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大禹治水 ,仪狄造酒献之。大禹喝后说 :天下后世 ,必有饮此而亡国者。因而对仪狄敬而远之。并下令禁酒。酒 ,是礼的使者 ,也是色的仆从。它能壮人心胆、催人振奋 ,使你灵感勃发、笔底流金 ;也能乱人心智、夺人思想 ,使你败家毁誉、亡国灭种。一部青史 ,曾演出过禁酒的多少活剧。不过 ,和战争、卖淫、毒品一样 ,酒始终是人类无法禁绝的东西之一。于是大禹的话在历史上不断应验。多少王朝帝国 ,包括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 ,最终都…  相似文献   

7.
患疾莫忌医     
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讲的是战国时蔡国君王蔡桓公得了重病,神医扁鹊向他屡次提出忠告,让他去医治。可蔡桓公却每每大袖一拂,“寡人无疾”,导致从最初“病在腠理”逐步发展到“病在肌肤”,再到“病在肠胃”,最后终于“病入骨髓”,彻底失去了医治的良机,结果可想而知。后来有人将此类事概括了一个成语:讳疾忌医。蔡桓公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他的愚昧无知和刚愎自用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然而时至今日,蔡桓公  相似文献   

8.
罗鸿 《支部生活》2011,(6):21-21
杨善洲同志从不搞试吃、试用。1980年,小麦丰收,粮食局试验用小麦酿出第一批酒,送了一些给地委领导试喝。杨善洲说:“白送的一口不尝,付了钱的可以喝。”他从不利用职权揩国家的油、占公家的便宜。杨善洲家住在离地委110多公里远的姚关公社。有时因私事回家,都是买客车票。他跑农村回来晚了,不想麻烦炊事员.就吃点干粮或到街上去吃。直到退休,他的家人还在农村,  相似文献   

9.
不知何故,近几年常使人想起一个寓言故事,引起对蔡桓公生命悲剧的思考…… 《扁鹊见蔡桓公》虽然不长,但作者描绘了蔡桓公麻木愚蠢、刚愎自用、骄傲无知、讳疾忌医的内心世界,为他的生命悲剧调出了清晰的底色。 蔡桓公生命悲剧的产生缘于他的讳疾忌医,他的讳疾忌医又实在是缘于他的骄傲无知。他贵为一国之君,自以为了不起,坐在高高的宝座之上,俯视一切,听不进别人说  相似文献   

10.
“昭德塞违”一词出于《左传》中《臧哀伯谏纳部鼎、一文,文章说来国将取之于部国的大鼎送给鲁国,为的是讨好鲁国。鲁国的国君桓公又将受贿之物——大鼎公开展放在泰庙中。臧良伯认为,桓公是“君人者”,本应“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反倒“灭德立违,而宣其路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意思是说为君者带头收受贿赂,等于公开树立起了违犯纪律的榜样,如果官员们都学着也去公开行贿受贿,到那时该如何处置他们呢?为此,臧哀伯在他的谏文中大声疾呼:“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昭德塞违”,提倡用高尚的品质昭示…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6,(3)
正《韩非子.喻老》中记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讲名医扁鹊发现蔡桓公有病,接连拜见蔡桓公,发现病情不断恶化,并再三劝其医治,都遭到傲慢拒绝。蔡桓公因此病入膏肓。后来,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跑到国外去了,桓公不治身亡。这则故事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更要接受批评改正  相似文献   

12.
尚志发 《奋斗》2006,(5):59-59
酒,嗜酒,狂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俄罗斯人那样钟爱饮酒,那样淋漓尽致地张扬自己酒神式的人生风格。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对前来劝他信奉伊斯兰教的使者说:“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活不下去”。伊斯兰教不许酗酒.于是大公选择了可以喝酒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13.
《党建文汇》2013,(10):29-29
今年3月份,小王驾车去参加聚会.席间他没有经住朋友的盛情.喝了很多酒。回家时.他请朋友小尹帮忙开车,  相似文献   

14.
举杯进谏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7):46-46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知莹死后,人还没有安葬,晋平公便喝起酒来.晋国的太师师旷和晋平公的宠臣李调一边陪酒一边击钟助兴。这时厨师杜蒉走进来,并斟满了一杯酒对师旷说:“把这杯酒喝了!”又斟满一杯酒对李调说:“你把这杯酒喝了!”接着他斟满了第三杯酒,向北跪着一饮而尽,随后快步走出殿堂。  相似文献   

15.
力果 《党建文汇》2002,(2):19-19
俄罗斯的当家酒是大名鼎鼎的伏特加。在俄罗斯人口中,中国酒除了二锅头还能凑合,别的酒他们都嫌不过瘾。由于烈酒的酒精度高,酒精中毒是常事,因此在俄罗斯,隔三差五就有关于酒鬼闹事的报道。在一篇酒鬼独白的小说里,主人公对酒进行了声泪俱下的控诉,诅咒酒是天下最害人的东西,这回他是下了死决心,非得把酒戒掉不可.而且已经初见成效了。可是在酒鬼“同志”的撺掇和激励下,  相似文献   

16.
正反"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对凸显出的作风问题,要对症下药,治已病。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要"治未病",防范于未然。一、"治未病"要树立忧患意识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分别指出蔡桓公病在皮肤、再到肌肉、进而到了肠胃,蔡桓公听不进扁鹊多次"不治将恐深"的劝告,一口咬定"寡人无疾",结果病情由"腠理"之疾而至一命呜呼。蔡桓公因没有对"小疾"引起重视,没有"治未病"的忧患意识,结果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7.
杨善洲同志从不搞试吃、试用。1980年,小麦丰收,粮食局试验用小麦酿出第一批酒,送了一些给地委领导试喝。杨善洲说:“白送的一口不尝,付了钱的可以喝。”他从不利用职权揩国家的油、占公家的便宜。杨善洲家住在离地委110多公里远的姚关公社。有时因私事回家,都是买客车票。他跑农村回来晚了,不想麻烦炊事员.就吃点干粮或到街上去吃...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一天宴饮群臣。酒酣之际,齐景公玩起了射击游戏.他兴致勃勃地援弓射箭.满以为可以一矢中的.没想到“射出质”.箭脱靶而飞。更没料到的是.这时.厅堂上“唱善若出一口”.众位大夫叫好之声就像从同一个嘴巴里流出来的。听到这阿谀献媚的喝彩.本来就有些尴尬的景公顿时脸色更不好看,《说苑·君道》中记述说:“公作色太息,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责母     
唐太宗责母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的二代君主."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生活俭朴,直言"纳谏",任用贤才,秉公守法,被称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执法守法.身先士卒,他经常检查执法情况,还让执法官员督察自己。有一次,他的外甥赵诚,深夜在酒店酗酒闹事.杀死了酒店主王二...  相似文献   

20.
吐不出昨晚喝的酒,老张便戒了酒。喝了三十多年的酒自此却一滴也不沾了。法官老张,在黄河岸边一法庭工作,爱喝酒。老张性情耿直,他喝酒很讲原则,从不和当事人及讲情的人喝酒,也不和沾酒就醉、耍酒疯的人喝。更不喝蹭酒,逢场他不买酒必买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