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华 《求索》2010,(7):79-80,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滋养。在孔子划分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处处透射出了和谐的理念,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仁"、"义"、"礼"、"信"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刘强 《前沿》2010,(21):141-143
审美是人构成价值取向和观念认同的感性动因。美感的正向引导还是反向拒斥,往往决定着人对对象的亲近或疏远,需要或舍弃。在人的恒常心理感受中,和谐、秩序、稳定是恒定的。中华民族内部几千年总体上保持了统一和谐的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不尚对立,尚中和,不喜各自封闭,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个思想基础即如孔子说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因为内蒙古广阔草原培育的人的广阔胸襟和儒家文化"和"的生命正向价值启示,使和谐民族关系成为各民族关系详和一体的心理保证。物质因素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之一,但远不是全部。生命基点上的和谐相融内在需要生成的主体需要动力,才是社会结构最直接的成因。内蒙古和谐的民族关系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远靖 《前沿》2010,(16):49-51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孔子之"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引着道德的方向,这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弘扬孔子之"仁",有效建构合理的仁学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呢?这是本文探讨孔子之"仁"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修己安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蓉 《求索》2011,(5):101-10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使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在现代有了新的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汲取传统思想精髓的借用平台。本文在阐释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的内涵及体系基础上,评析了孔子的"修己安人"传统管理哲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借助人性本善及人性可塑理论,赋予人力资源管理以"成就人之道德善性"的力量,从而借此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而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推进人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建平  匡家庆 《前沿》2010,(22):35-37
哲学意义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吸引、既对立又统一的趋势、倾向和方面."和谐"是协调矛盾内在的诸多要素,并达到各要素相对统一.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主要作为价值尺度之"和谐理念"与"矛盾学说"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和运用"和谐理念",认真思考矛盾问题,提出用"和"的手段来妥善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6.
唐天勇  贺争平 《传承》2011,(5):65-67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孟都崇尚"仁",认为"仁"是忧愁之不染,是精神之安宅。通过实践仁德,即以"爱人"求仁,以"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之道"近仁,以"慎言""好学"亲仁,提高自身修养与提升仁德境界,为当今由于追求物欲而致内心之空虚迷惘提供安立处所与精神支撑,从而挺立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7.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城中村"的居民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应有的保障,应针对现有"城中村"的治安现状及特点,深入剖析治安问题成因,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城中村"治安管理的策略:要提高认识,协同管理;搞好"两个结合",即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内控与外控的结合;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处理好人防与技防的关系、短期与长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生命的安顿。中国哲学以"生生"本体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中道"的认识论实现对生命的安顿。  相似文献   

10.
肖必恒 《人民论坛》2010,(8):228-229
孔子之前的仁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构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在此基础上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实现了由殷周宗教神学向儒家伦理哲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