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彪 《当代广西》2007,(10):27-27
在白州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为民服务的队伍。当地群众称他们为“为民旗帜”。这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他们的名字叫“农村党员流动活动室”。他们是流动的,哪里  相似文献   

2.
攀援在崇山峻岭间,登上数十米,甚至百来米的铁塔,鸟瞰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灯火,一股豪情在冯振波心中油然而生。因为他们的带电作业,璀璨的灯火才不会熄灭,工厂的机器才不会停转,科研所里实验才不会半途而废……不过很少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他们有着“身经万伏电”的神功,是输电线上的勇士。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要搞长株潭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包括人、财、物、技术等,跨国家、跨地区流动的额外制度成本等于零。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制度限制,没有人为限制,可以自由流动。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就在这里,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要素按照经济效率流动。哪里好就往哪里流,哪个部门需要就往哪里流,这就促进了结构的调整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陈锦铿  王清 《当代广西》2004,(24):38-39
近年来,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以及人才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形成了流动党员这一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党员一度曾经成为“口袋党员”:组织关系不知挂靠在哪里?组织生活不知到哪里过?如何对这部分党员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地在积极的探索中形成了不少好的管理模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流动党员除了要加强教育管理,让他们不要丧失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之外,他们还需要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转变过去的观念,除了对流动党员加强监管,还应多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少一点失落感,多一点归宿感,让他们有“家”可依。  相似文献   

5.
疫情汹涌,一场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数十万名湖北当地医务工作者连夜奋战。有人说,这是天使在人间,但他们都是血肉之躯,也是别人的父母、儿女或伴侣。为了更多人的安康,他们以仁心仁术作武器,奋不顾身,在病魔与人民间,撑起名为希望的防疫墙。出征!“疫”不容辞“若有战,召必回”“病人在哪里,战场就在那里”“是时候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相似文献   

6.
过去曾流行一种说法,将自己比喻为“一块砖”、“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不管个人志向、爱好及专长,无条件服从调动,且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尽力干好,这应该说是一种美德,是组织观念和纪律性强的表现。时至今日,“砖头”、“螺丝钉”精神还有其合理的方面。 然而,人的一生短暂,知识、精力皆有限,能否干一行就干好一行,却不一定。因为世界上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山路蜿蜒,汽车如火柴盒一般在崇山峻岭间盘旋行驶,夕阳照晚,一片雪白的建筑群跃然眼前,微醺的夕照下铁坡镇就这么突然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宛如山间圣地,当地人都戏称铁坡镇为悬崖峭壁间的“布达拉宫”,而中方县公安局铁坡派出所就矗立在这“布达拉宫”的一角。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历史上,曾有两个地域性群体起过重要影响作用:绍兴师爷——“无绍不成衙”,宁波帮——“无宁不成市”,而今的“温州帮”则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1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3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一条条、一座座“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城”的崛起,构筑了温州人遍布全国并通向世界的商业网络,成为温州帮的有形载体和鲜明特征。“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幸福的衬衫’在哪里?——谈热爱劳动法国作家法朗士写过一篇题为《衬衫》的小说,说是有个国王得了一种怪病,整天郁郁不乐。一位博士给他处方说,必须穿上一件快活幸福的人的贴身衬衫,才能把病治好。于是国王就派人去找这件衬衫,他们找遍了王公贵族、富商巨贾,这些人尽管表面上很快活,“可是他们的幸福都被糟塌掉了。”他们无不为自己的贪婪、嫉妒以及对金钱和权势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24日上午10时整,位于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公司两台轰鸣的铺轨机相向同时铺下了最后两节轨排,并成功合龙,这标志着青藏铁路铺架施工胜利通过了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唐古拉山。这时,鞭炮骤响,汽笛长鸣,在场的每一位铺架员工无不欢呼雀跃,无不眼含热泪高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有的激动的将帽子抛向了空中。是啊,这一刻的到来,是多么的不易呀!这一刻,可曾凝聚了他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包含着他们多少的艰难困苦!四年来,正是这支英雄的铺架铁军走过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辉煌历程,也正是…  相似文献   

11.
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资每个月仅有七八百元,但他们将奉献爱心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每当人们有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无私地伸出援手,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只求奉献,不求回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当代“深圳打工人”的高尚道德情怀。这个群体就是在当地传为佳话、备受社会各界赞誉的“爱心一族”全体会员——深圳市宝安区保安服务公司沙井分公司近5000余人的保安(巡防)队员。  相似文献   

12.
《今日民族》2007,(4):13-26
在4月2日—4日召开的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来自黑龙江、广西、贵州、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福建、上海等省市区的代表带来了他们的宝贵经验。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在黑土地上,无论是在沿海农村,还是在云岭山区,哪里有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就做到哪里,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这一“大政策”的阳光就照耀到哪里。  相似文献   

13.
苏静波 《创造》2003,(7):49-49
两位农民每人背了一大背东西在乡村公路上艰难地走着,突然有一辆小车在身边停下。车里一位约莫三十八九岁的男子和蔼地问他们去哪里,然后说可以捎他们一段路,请他们上车。两个农民犹犹豫豫地上了车。到目的地后,他们要付车费,车里的人都不收,而且还帮他们抬东西,嘱咐他们走好。两个农民觉得很奇怪,四处一打听,才知那车是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的,请他们免费坐车的是一位局领导……这是我不久前到漾濞彝族自治县龙潭乡采访时听到的一个美谈。据了解,漾濞广电局领导、职工带车到村社下乡时,捎农民特别是老人、小孩走一段路这是“正常”现象。局领导…  相似文献   

14.
周游  殷苏 《中国民政》2008,(8):58-58
他如一团火,走到哪里,就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他是民政对象感情上的贴心人,呼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他就是江苏省高邮市民政局局长陈满祥。讲感情与民政对象建立感情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陈满祥常说: “我们为民政对象服务,就是要讲感情,要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难处,像关心父母兄弟那样去关心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旧时的月色     
回忆总是美好的。 我曾读过一首海明威写的诗。诗中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在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现已并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就是我的“流动的圣节”。 其实我高中时读的是理科,上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中文系是我到学校报到之后才知道的。我上大学时是1991  相似文献   

16.
藏富于民的“老百姓经济”在我国经济改革大潮中,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出现温州人”。20年改革开放,温州人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我是仰望着“老民政”一的身影使大的,听着救灾济困的故事走近了民政,成了民政人,烙上“民政印”。有人将党和政府比作太阳,那么我们民政人就是手托太阳、播撒阳光的人。在保康,哪里最贫困,哪里就有民政人的身影;哪里群众生活最困难,哪里就有民政人的问候;哪里有灾情,民政人就在哪里出现…··民政人用心血、用汗水将无尽的春晖撒向3225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架起了党和群众心心相通、血肉相连的桥梁。鞠躬尽瘁为人民,危难之处显身手,何惧马革裹尸还,更是民政人的壮烈情怀。保康十年九灾,灾害频繁,救灾救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8.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16):25-25
这是一条条神奇的曲线,它们盘旋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在崇山峻岭中,当它们呈现在你的眼前时,你能说这不是歌唱中的那一条条神奇的“天路”吗?是啊,对于那些生活在三里无平川的大山里的百姓来说,这些“天路”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9.
他历经艰难,行乞到黄村之后,得知水路可以到岳阳,便一蹦一蹦地到了河边,向正要下岳阳的船老板苦苦哀求让其乘船。船老板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茶陵人。无奈口音不同,老板听不懂,频频摇头。段苏权就便拿起船板上一支记帐的笔,写了“湖南茶陵人”五个字。这五个字苍劲、有力,令船老板刮目相看,这船老板眼睛忽然一亮,觉得这个乞丐不是一般的叫化子,善心也就发了,让段苏权上了船,顺水送到了岳阳。  相似文献   

20.
杨洋 《今日民族》2005,(2):34-35
蒙古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生活习性带有浓厚的游牧色彩。自古以来,这个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的民族,大部分都从事着草原畜牧业。游牧到哪里,他们就把住房搬迁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古代称这种活动房,为“穹庐”、“毡帐”等俗称“毡房”、“帐房”,等。“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