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1世纪的科学哲学将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关系到21世纪的人类如何看待科学和发展科学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以反对基础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表象主义和摒弃形而上学为特征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代表着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吗?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科学哲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哲学,它仍然属于哲学范围,它的任务仍然是对科学进行合理重建。  相似文献   

2.
罗蒂的后现代科学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蒂的后现代科学观,就是反对将科学视为“文化之王”和“真理的化身”,认为科学不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科学家不应被视为新的牧师,主张消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二元对立。罗蒂的这种科学观无疑包含着在当今值得肯定的积极价值,比如,不能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化,不能在科学和科学以外的文化形式之间划上不可逾越的鸿沟,或在“两种文化”之间制造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尤其在当今科学与人文不断融通的智力背景下,这样的见解更富有哲学上的启发性;但是他从过度的人文情结上对科学及其同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方面提出的看法,和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一样,走向了贬低科学的另一个错误极端,从而没有把科学及其他人类文化现象置于恰当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3.
科学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行科学执政,要求党必须把科学执政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科学执政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科学执政与坚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执政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执政在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重大转换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新飞跃。科学执政要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的思想是科学执政的理论先导,科学的制度是科学执政的行为规范,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执政的重要形式。在正确认识科学执政的本质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内涵中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集中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实践的新要求;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日趋智能化的新要求;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本质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提炼和升华.它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主体的新变化、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世界观中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现代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生态学价值观严重缺失;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哲学和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的主张,后现代视阈中的新德育观——生态德育凸显了这一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对科学高唱赞歌的同时,应以更加冷静的态度去思考科学可能对人类产生出哪些必须尽早加以正视的新情况,用科学的手段,发展出更好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课题,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两面性的不断渗透、市场经济两重性的巨大影响、现代网络双重效应的不断显现、"四个多样化"给人们思想行为带来了新变化这四个方面。为此,必须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战略性新任务: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原则,严格遵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准则;必须努力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设一支坚强的政工队伍。  相似文献   

9.
行政改革的成功需要精神的引领。后工业社会呼唤一种新行政管理范式来取代管理型行政,同时需要建构一种新行政精神来取代理性化的行政精神。后现代行政精神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实社会也为其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建构后现代行政精神需要从人之重生、制度之再造和想象与启蒙三个方面着手。后现代行政精神的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战胜这些挑战才能使后现代行政精神成为科学运思与现实活动而不至于成为乌托邦式的智力游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阐释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理解马克思幸福观,有助于人们从过分注重物质享用向真正的人类幸福复归;有助于人们既要注重GDP,又要注重GNH,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有助于人们从价值虚无的后现代冲击回归到对现实的关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异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愈烈。作为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以积极的态度突破传统的批判思维,凸显文化的当代特征,从高雅到低俗、乌托邦到单向度、精神层面到物质享受三个方面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伊格尔顿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从人学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他从三个层面剖析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首先劳动是人的自我表现,其次劳动使人自己得到了发展,变成为人自身,最后劳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目的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我们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弗洛姆的这种人学式解读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域,但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其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吕惠 《外交评论》2003,(4):88-93
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巧妙融合,尤其是把熵概念引入文学创作,作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来隐喻后现代社会人们支离破碎的文化和日益混乱的社会。本文以他的代表作之一《拍卖第49批》为例探讨了熵概念在品钦作品中的运用,并分析了熵概念进入文学领域的理论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有机统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应是 :生产力=人×(社会科学理论 +自然科学理论) +(生产工具 +生产对象)×技术。只有这样理解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才能避免重技术而忽视科学、重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的偏向。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解问题现已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探讨目的是要从理解的角度求取科学知识之普适性来源,以从科学的角度来弥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裂痕。科学知识之普遍性来源于科学共同体的共通性,而后者又基于科学家之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引入既为科学理解同样亦为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哲学社会科学是把人的社会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确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探求社会发展中的规律为基本定位的一门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它的特点是:知识的广泛性,发展的易变性,认定上的长期性,应用上的低偿性,评价上的权威性。要使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从其特点出发,重视学术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理论研究与实际的结合;改革决策研究体系;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青年研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现为两大层面,即青年工作科学化的应用研究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学理研究学科建设。本文重点论述青年研究学科化,并从三个方面展开:(1)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学术结晶——青年学的诞生和发展,对青年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热潮迭起、趋于沉寂和当今的继续深化,作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2)青年学学科建设如何攻坚出新,茁壮屹立于社会科学学科之林,需要在"博"和"融"的努力中,学理学说有新发展规律探索有新发现,体系结构有新突破。(3)谁来担当青年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之林长成参天大树的重任,寄希望于后来者,深信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斗中,青年学必将成长为一棵新生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欧陆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哲学与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理性的概念和范畴的意义在哲学与科学中又是不同的。当代,相对论和量子论等新兴科学对传统哲学的物质、宇宙等观念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存在、混沌这类概念的哲学意义进一步彰显了出来。现代科学对哲学的推进,说明了哲学应当向科学学习。哲学不能把科学新成果纳入自己固有的框框,成为自己的佐证,不能以自己的教条抑制科学的探索,也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哲学须以科学的成果来启发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公众理解科学是现代科普最鲜明的特征 ,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 ,肩负着继往开来的时代重任。面对新世纪的科普重任 ,青年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加强自身科技素养的同时 ,担当起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历史使命。为此 ,青年在现代科普传播过程中 ,要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解决国民的迫切需求出发 ,正确领会现代科普理念 ,将科普的重心从单纯的科学知识传播向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全方位的科普传播转移 ,改变以往单向交流的传播方式 ,走向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 ,从而让科学真正走向公众 ,也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 ,并提升全体国民的科普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突飞猛进的高科技发展时代,科学新成就和高技术发展表现在5 个方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我国1956 年制定了12 年科学发展规划,并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目前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旨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为21 世纪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