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慕田峪是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小山村,在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在海外它却大名鼎鼎。欧洲人称它能和“法国最美丽村庄”伊瓦尔镇相媲美。现在有加拿大、丹麦和意大利等7个国家的22户外国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每年有5万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村里游玩。今年元月初,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SPEGT,还专门在这里拍了一部名为《中国最浪漫乡村》的短片。外界很少知道的是,这个“联合国村”的打造者,竟是一位名叫萨洋的美国人。他和中国妻子唐亮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是如何与小村结缘的?  相似文献   

2.
殷孜涵 《农村青年》2009,(12):43-45
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在河南省灵宝市,梁金牛的名气很大。他左胳膊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用力,但他“单臂投手”的盛名至今犹存。他是灵宝“农民NBA”的当家人、多种赛事的组织者,被誉为“民间的萨马兰奇”。10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济南亲切接见了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来涌现出的优秀代表,而梁金牛是受表彰者中唯一的农民代表。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青县曹寺镇肖庄子村有个占地40多亩、年出栏2000多头的野猪养殖基地。野猪场董事长陈民章走上养野猪的道路可谓十分偶然。如今,陈民章有了自己的野猪肉专卖店,并且注册了“老陈头”特种猪肉商标。近日,他的“老陈头”特种野猪肉食品产品,被中国市场品牌战略论坛组委会推广(培育)为中国知名品牌。破产后他办起了养猪场6月26日,陈民章坐在猪圈边上欣赏着小野猪们在圈里“掐架”。他告诉笔者,每天他一闲下来就坐在猪圈旁,边抽烟,边看野猪打架,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对他来说,看自己的“野猪”打架也是一种享受。初见50多岁的陈民章,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有用不完的精神头儿。陈民章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4.
2013年6月18日,上午。刚到江苏南通一家公司做临时工的尹亮亮,突然被人堵在大门口。来人一把揪住他的衣领,瞪着眼睛说:“我们找你好长时间了!”听说来人把他当成某物业公司“经理”,尹亮亮惊呆了。  相似文献   

5.
孟亚生 《农村青年》2014,(10):14-16
看人燃放礼花被崩伤眼睛,该找谁赔?是燃放者、经销商还是厂家? 受害人孔令富找了一圈,谁也不愿承担责任。于是,他上法院讨说法。 一审判决,责任由礼花生产者承担。终审判决,礼花生产者“翻了身”,责任由燃放者、销售者承担。  相似文献   

6.
过日子总得花钱,但是不能瞎花。哪些地方该花,哪些地方不该花,要算笔细账。 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外号:“陈老细”,远近闻名。 他实际上叫陈文丰,是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头道沟村村委会主任,管着11个村民小组、367户、1512口人的“大日子”。不可思议的是,他从1980年开始当村长,居然一直当到现在,整整27年,在历次换届选举中都没有被“造掉”。什么原因? 不光他,还有支书任国库,当了32年村干部,“官龄”更长。同样,乡亲们自始至终都选他。为什么? 原因在于:他们两个都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真心实意维护村民利益的人,从来不乱花集体一分钱。为此,大伙信任他们。 利用好国家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带领大家增收节支,勤俭建设新农村。有了这样的当家人,头道沟村民的日子能不红火吗?  相似文献   

7.
农历丁亥年。春天来到了,每年一次的政协和人大两个重要会议召开在即。就在各地代表准备进京反映民声民意、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时候,有两个不是代表的人也在紧张地忙碌着。 安徽蒙城。几个农民找到徐保义,反映县电信部门“强制服务,违规收费”问题,请他代表大家出面交涉。徐保义立即着手调查。当他就此问题向电信部门一个负责人进行询问时,却被喝令“滚出去”…… 江苏太仓。刘劲松忙着上医院,跑派出所。曾经多次代表身边的群众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他“突遭暗算”,被凶手挥刀砍伤。这天是农历大年初四,深夜,他走过的那条巷子没有路灯,漆黑。好在,不远处有个茶室,老板等人闻声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不久以后,媒体纷纷报道两会代表关注民生问题的发言。而刘劲松却黯然离开太仓,徐保义则仍在执著地帮助农民讨要说法。 这是两个什么人?一些群众为什么有困难找他们反映?他们无权无势,又非人大代表。且生活都不富裕,甚至自己的权益有时也得不到保障,却为何替别人代言?  相似文献   

8.
2014年5月4日,作为第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徐瑞明和全国优秀青年代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青年座谈会,并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接见。在接见时,徐瑞明向李源潮自我介绍说,他来自沂蒙山区,从事互联网研发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9.
卞文志 《农村青年》2010,(11):31-33
一斤面粉,他蒙着眼睛能拉出总长262000米长的面条,根根比发丝还细,针鼻中可以轻松穿过。凭着这一超人的绝技,他不仅被人们誉为“蒙眼拉面大王”,而且所经营的面馆名扬千里,吸引无数人前来欣赏和品尝他的“如丝拉面”,自然而然,经济效益也似拉面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罗晓超来昆明20年了,以前走在大街上常被人骂“烂民工”,现在有七八年没有听到人这么叫了,在这些年里,他本人以及整个社会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工友》2013,(1):6-6
陕西省汉阴县22岁的小伙张启敏见路边老人摔倒,请人一起扶老人无人帮忙,他自己扶起请路人拍照作证又屡被拒绝。张启敏说:“还好最后有位卖水果的女士帮了我,老人也被扶起来了。”张启敏解释说:“没立即去扶老人,是因为5年前我遇到过类似情况,那次险些被讹诈,还差点被暴打。”  相似文献   

12.
小川 《农村青年》2013,(4):18-21
“她背起药箱,他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这是2013年2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的一段颁奖辞。获此殊荣的是重庆市北碚区一对特殊夫妇,妻子周月华因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终身无法正常行走,  相似文献   

13.
20多年前,在河南平舆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防水防潮”是啥意思,现在,15万防水防潮大军承揽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工程,年收入10亿多元。 人民大会堂修缮工程、北京西客站、长江三峡电站等40个标志性建筑的防水工程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部分还被评为国家优质样板工程。 “防水防潮”催生出平舆500多个身介百万、千万的富翁,起步最早的高杨店乡就有300多个。 由第一代“防水人”发轫为中国最大的“防水防潮之乡”;由“散兵游勇”式的无序竞争到拥有执业资格的“正规军”,平舆县的“防水防潮”经历了传奇,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4.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古以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时移事异,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的“变异”所颠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之下,在中国城镇中有45%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称为——“啃老族”。  相似文献   

15.
伟玲 《农村青年》2006,(11):35-37
儿子考上高中了,他很高兴。可是,学费没有着落,他又很着急。 说来也怪,他曾经花掉十多万元救助走投无路的农民工,如今却无钱给儿子交学费。 早在2003年,他就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最具爱心人物”、深圳市首届“爱心大使”。现在,他依然怀揣爱心。靠开一辆四轮运货车挣钱.坚持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6.
江海  姚静 《农村青年》2009,(11):26-28
12年前,一个中国小男孩在北方某小城走失:12年后,美国母亲朱莉亚为了帮养子克瑞斯汀找到出生地和家人,开启了一段跨国寻亲旅程。为了帮助这位可敬的美国母亲了却心愿,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加入到义务寻亲的行列,他们在网上制作了“寻亲火炬”,根据克瑞斯汀的记忆碎片绘出寻亲路线图,然后“护送”“寻亲火炬”从北京传到山西,从山西传到宁夏……爱心穿过12年光阴隧道,穿透网络和空间的层层壁垒,一次又一次被链接、叠加……  相似文献   

17.
杨立榜,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工模具分厂铣工班班长。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蝉联三届厂劳模,并于2000年获重庆市首届劳模提名;他所在的班组还在1998年获得“重庆市模范职工小家”称号。2003年4月,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18.
唐洪 《农村青年》2007,(10):13-15
邵建波是南京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曾经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每次到外地出差。他都要去福利院、敬老院捐款;跟别人谈生意时。他要对方先答应资助一个贫困学生。然后才肯继续谈下去;困难群众向他求助时,他首先要询问对方是不是有过诸如无偿献血等助人为乐的行为…… 几十年来。邵建波共捐款300余万元。其中捐给政府慈善机构100多万、助学391人、助残320人;他还资助2000多个下岗职工创业致富。为此。他被媒体称为“慈善狂人”。 让邵建波难以预料的是,他的事迹被媒体“曝光”以后。竟然招来一大批骗捐、索捐者,有人张口就要100万。2007年5月8日。十多个索捐者找他要钱不成。竟然一起跑到他的家中大吵大闹。导致他患病的母亲口吐鲜血。当场昏迷,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于5月23日撒手人寰……  相似文献   

19.
周洋 《农村青年》2007,(7):62-63
刘莹是重庆一家媒体的女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她接触到当前都市中刚刚露出头角的“快闪一族”。“快闪”最初是一个叫比尔的美国人创始的。主要是为了宣泄过大的工作压力。2003年6月比尔策划了首次“快闪”活动。那天,他和在互联网上约好的200多人齐集纽约一家百货公司,同一时间一齐向售货员说要买同一款地毯,在大约10多分钟之后,便又突然散开。2005年后“快闪”传入中国,在一些城市中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20.
桑坤 《农村青年》2007,(8):52-54
凭着“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干出好成绩”的打工理念,他从年薪不足万元到年薪7万元;从普通农民工到厂长、共产党员;从被拖欠工资到为农民工讨回公道,被众多的打工者尊称为“好大哥”……十年打工,苦乐人生,风雨相伴,他用农民工特有的勤劳、执著和热情感动了浙江,被评为2006年度“和谐中秋——浙江省十大最感动你的民工”。他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