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张晓东 《东南亚》2002,(4):45-50
在泰国的外来移民中,锡克教徒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泰国共有两万多来自南亚次大陆持不同语言和宗教的移民。这些人被统称为在泰国的印度人,其中,信仰锡克教、传统语言为旁遮普语的锡克教徒占大多数,约为总数的75%,他们在泰国印度人中起着体现和维持印度文化传统和特征的主要作用。泰国的锡克教徒同时也是东南亚印度人中较为富裕的一个群体。在泰国总人口中锡克教徒只占极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在该国经济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凡是到过泰国首都曼谷和其它风景名胜的人对这一点都会有所体会。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其宗教种类繁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根据1995年的《印度年鉴》,截止到1991年3月1日,印度共有人口8.5亿,其中印度教徒占总人口的82.5%,穆斯林占11.7%,基督教徒占2.3%,锡克教徒占2%,佛教徒占0.8%,耆那教徒占0.4%,袄教、犹太教等宗教信徒以及一些无法确定宗教属  相似文献   

3.
印度宗教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4.
印度锡克教徒建立语言邦的曲折历程庄万友独立初期,由印巴分治和迁徙引起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空前仇杀和动荡刚刚平息,印度社会又起风云。独立前夕曾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同舟共济的一些地方领导人在新局势面前,提出了要国大党兑现按语言建邦的诺言的要求。一...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是一块勤劳人民与万能神灵共同生息的富饶宝地。古印度人民同宗教关系之密切,他们创造的宗教种类繁多,斑澜多彩。从最初的吠陀教、婆罗门教,以后又演化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以及各宗教又产生众多支派和令人眼花缭乱悠久而精致的宗教典制。在中世纪,次大陆又接受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即我国所称之景教)、袄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伊斯兰教的传入对次大陆产生的影响,为各宗教之最。现在印度除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尚有近亿的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把包括在“古印度”概念中的南亚次大陆诸  相似文献   

6.
印度、菲律宾是全球主要移民输出国,海外印度人和海外菲律宾人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移民群体之一。印度、菲律宾两国政府非常重视海外移民群体,将之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概述印度和菲律宾海外移民的基本情况,分析他们与祖籍国的联系及对祖籍国的影响以及两国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本文着重从移民管理机构、海外移民权益保护、实施双重国籍政策、设立国家级节日和奖项等方面对于两国的海外移民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的侨务政策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殖民统治的处境下,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在十九世纪实现了一场民族意识的自我认同与确证。基于历史、宗教、种姓等方面原因,印度民族主义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应是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派民族主义,而后者使得印度民族主义复又出现了内部的自我分化与对立。印度教派民族主义至少包括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伊斯兰民族主义和印度锡克教民族主义等,受篇幅所限,本文暂先只对印度教派民族主义中前两大派别的历史演进与内在机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印耶皈依(改教)之辩,是围绕着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展开的。虽然基督教徒所要求的"宣教权"写进了印度宪法,但印度教属人法,特别是一些邦通过的"宗教自由法",实际上是限制甚至禁止了印度教徒改信基督教。在辩论过程中,基督教方面一再呼吁宗教自由和人权,但在印度教作为主流宗教的大环境下,无论基督教团体如何定义和解释改教,都很难避免与印度教在观念上的冲突。因此,基督教徒致力于让印度教徒改教的行动,也被大多数人认定为有碍印度教徒坚持自己信仰和文化权利,因此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南亚宗教文化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时期。 2 0世纪初到 2 0世纪 70年代 ,南亚主要的宗教 ,比如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拜火教开始移植到美国并在美国社会中扎根。这些宗教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寺庙或者清真寺。而且为了适应美国社会 ,移植到美国社会的南亚宗教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南亚各宗教信徒来源和南亚各宗教在美国传播具有国际性和复杂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组成新的宗教共同体。一起参加礼拜的有从南亚、非洲、中东、中亚等地来的穆斯林 ;参加佛教…  相似文献   

11.
薛克翘 《东南亚》2009,(2):69-74
本文介绍了印度锡克教圣典《阿迪·格兰特》的内容和那纳克等五位祖师的诗歌创作情况,并从哲学、社会、艺术等角度对他们的诗歌作品作了简要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基督教在东南亚社会中具有深厚而长远的影响。本文重点选取菲律宾和越南的天主教堂作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巴洛克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在东南亚地区教堂中的体现。笔者认为,第一,教堂建筑为了适应东南亚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大量外形上的变化。建造教堂的工匠又在建筑的细节部分加入了许多本土文化的元素。第二,殖民统治结束以后,教堂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在现代东南亚社会中,教堂已经成为本土文化特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义的政治文化概念为基础,阐明菲律宾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形成,重点对被殖民占领之后的菲律宾政治文化的演变加以分析定论:只有正视本地政治传统和宗教、社会结构、殖民遗产等各种力量的存在并善加利用,菲律宾才有可能避免并结束独裁和冲突的政治局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亚劳工移民,是导致今天的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分析英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由来、印度劳工的境遇以及印度移民社会的变迁等,并通过与同期的马来亚华人作比较,以揭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叶萍 《东南亚纵横》2010,(4):103-106
菲律宾在亚洲国家中英语普及程度最高,英语优势给该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其国语一他加禄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大不如英语,文化遗产也缺失本民族特色。语言政策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国度表现得极为典型。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印度移民日益成为印度政府扩大其影响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国印度移民自身的影响力。这一情况引人注目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珉 《南亚研究季刊》2005,(1):59-65,91
本文通过对早期印度的佛教建筑及雕刻艺术的论说来探讨了它们与佛教之间的关系。首先,它们受小乘佛教的影响,佛陀的正面形象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出现;其次,佛教艺术是有一整套完备的表现形式来明确揭示佛教教义的艺术,它是由建筑、雕刻、绘画来综合表现的,印度早期的石柱,庙宇和印度塔的布局、造型以及其中的雕塑、雕刻都基本上是服务于所要揭示的佛教精神性。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Between 1961 and 1972, Latin America came to capture India’s diplomatic imagination. Officials within 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identified strengthened ties with the region as a way to augment, restrain, and transcend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further India’s international prestige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spread Indian culture, and bolster India’s economy. India’s interest in Latin America climaxed after Prime Minister Indira Gandhi prioritised the region and Pakistan strengthen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Panama in autmn 1967. Yet uncertainty over the internal realities of Latin America hindered any Indian pivot. In the end, India’s aspirations for Latin America failed to materialise.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provincialize’ or ‘decentre’ critical theory by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s from within the Islamic and Sikh religious traditions. Although important the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two communities, Islamic and Sikh narratives share a rejection of the subordination of the religious to the political and thus potentially challenge the Westphalian order. However, in the case of the Sikh Qaum,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nation’ and ‘religion’ is possible given the strong attachment to a territorially defined ancestral homeland.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both critical Islamic and Sikh discourses, particularly those emanating from the diaspora, are potenti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discourse ethics’ of critical theory. This is, however, conditional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universality of their beliefs, a position incompatible with the ‘thin’ cosmopolitanism of critical theory.  相似文献   

20.
邱永辉 《东南亚》2009,(2):47-52
本文重点研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反恐文化”阴影下的印度穆斯林,二是“桑奇报告”及印度穆斯林的发展问题。前者所关注的是“9·11事件”后国际上和印度国内形成的“反恐文化”,及这种阴影下的印度穆斯林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后者则关注印度政府对于穆斯林团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关心、认识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