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颖 《理论学刊》2006,(12):121-123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最独特且最难界定的范畴之一。本文从古代诗学发展史的角度踏勘了“兴会”丰富意蕴的发育过程,从中西诗学比较的向度展示了中国古代诗学的特点,从多维视阈审视了“兴会”适用的不同话语场域。“兴会”这一诗学范畴承传关系的现代性演进,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无疑值得探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诗性文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 ,其主要特征为 :(一 )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 ,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二 )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 ,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三 )“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有艺术的特征 ;(四 )“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 ;(五 )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通过对中国“诗性文化”上述特征的分析 ,旨在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并对当今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彭美会 《世纪桥》2011,(23):26-27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比较充分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明。在当前社会的礼仪文化建设中,挖掘包括《诗经》体现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天 《唯实》2008,(5):82-84
“华夷秩序”在韩半岛上的建立及发展过程证明,“华夷观”对古代中国与朝贡国关系的演变具有深远影响,文化认同在地区秩序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这里选择了几位西方名人,介绍他们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论断。我个人以为,一个想要追赶世界文明主潮的文化,更需要的是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从感情上说,我们愿意听的也许是西方哲人颂扬中国文化的话,人们多以此来证明新的世纪必将具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特征。但也不妨听听另一类看法。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说,在中国,一切都缺乏对真正自然关系的追求,只能使人失去真正的感受,一切都“就范于政治文化,从而无法摆脱政治文化的模式”(《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版)。 波伏瓦(Simone ed Beauvoir,1980——1986),法国作家,她的丈夫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Jean-Paul Sartre,1805——1980)。她对中国文化的“泛政治化”特征有着更具体的限定。他说,中国文化“实质上是文官和朝臣的文化”(Force of Cir-cumstance,1965,p.332)。 “泛政治化”这个词,我是从台湾的报刊  相似文献   

6.
周怡 《理论学刊》2012,(4):99-102
寒山拾得造型的突出特征是笑,而笑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渊源主要在于禅宗的狂禅之风,其中隐含着文人士大夫文化、民间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寒山拾得造型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南宋至元代,代表文人的隐逸文化,运用狂笑的极端造型表达中国儒道文化中“狂人通道”的观念;第二个时期是明清,这是对寒山拾得文化内涵的改造时期,主要是遵循礼乐文化的传统,变狂笑为微笑,呈现为温文尔雅的文人形象;第三个时期是清末民国,这是民间世俗改造时期,依然以礼乐教化为准则,呈现为喜笑颜开、眉清目秀的少男少女形象,为家庭婚姻等世俗观念提供范本,同时也是中国家族传统与和合文化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清代西域诗歌处在中国传统诗歌的过渡与总结阶段,其创作融入了西域特有的文化符码,它是边塞文学中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清代西域诗的繁荣,不仅反映了西域的地理人文景观,而且也反映出了西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价值及文化判断;同样,也展现出了西域独特的民族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的特质,支撑了西域诗歌的主流文化形态。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颜检西域诗歌为研究对象,在中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颜检流放西域的遭际境况,从而对其西域诗歌进行整体性的认识,以及文学性的评估其西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  相似文献   

9.
齐文化和鲁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鲁文化就其历史原貌和基本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是礼乐文化和家族文化的综合体。但由于齐和鲁立国之初,在政治、经济与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文化方面又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政治上,齐国实行了“简其礼,从其俗”的开明方针,使东夷文化成为齐文化建构的基础。齐国政权建设的基本政策是“尊贤尚功”,“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史记·齐太公世家》)而鲁国是由周公之后裔统治,享有“天子礼乐”的特殊待遇,严格奉行周制,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使“周礼尽在鲁矣”。(《史记·鲁周公世家》)…  相似文献   

10.
“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看,体与用的基本含义有两种:第一是指本体与功能,第二是指本质与现象。从体用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演变来看,它经历了从哲学本体论到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体与用之间也由相辅相成的一体化关系变为重体轻用的取舍关系。这  相似文献   

11.
马国良 《世纪桥》2005,(5):90-95
(二)丹顶鹤文化现象的演变轨迹鹤文化遍及古今,源远流长。从殷墟墓出土的玉鹤算起,已有3200多年。在这久远的历史演变中,鹤文化经久不衰,大体经历了三个变化过程。1、自然物到人格化的演变。从有文字记载看,25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充分体现了这个变化。《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诗序》认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中,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基石.由此形成的指导思想的三次演进,集中展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选择—坚持—改造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娟  李哲 《世纪桥》2008,(4):28-28,3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君主民本”、“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价值以及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都与民主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厘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异质性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主政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文联 《理论学刊》2012,(7):94-96,128
与西方近代女权主义相比较,近代中国女权思想有着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女性解放”被视为实现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特色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植根于中西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涛 《理论学刊》2006,(1):118-120
文学含义的演变是文学发展的体现。唐代以前的文学含义由混沌趋于明晰,主要体现于“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变化上,反映出文学观念发展演进的轨迹。“骈文”注重对偶,与单行的“散文”相敌对,“古文”指古代意义的散文,而现代意义的“散文”则是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沿着趋势分析、阶段划分和立足于质性研究基础上的批判性思考等路径,当前中国家庭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系统梳理中国家庭模式变迁的形态、总结其中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功能”视角下,中国家庭模式沿着“社会—家庭—个体”的主线,呈现出由封建帝制时期传统伦理型大家庭、到集体经济时期谋生型核心家庭、再到市场化时期讲求代际功能调适的直系家庭的演变形态。这一变迁起源于生存及秩序建构需求,受国家与社会的互嵌互动驱动,并在传统家庭价值伦理淡化而新的价值规范尚未产生的背景下呈现出表征与内核“二元断裂”的特点。以直系家庭的回归为起点,实现“国家—家庭—个体”相对独立与黏合,以平衡个体有限自由、家庭“本体性”价值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家庭友好型社会治理”。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事涉家庭政策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基林 《理论学刊》2004,(12):114-117
新潮诗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 ,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论争 ,并对新时期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在崛起前曾经历了较长的隐秘成长过程 ,一些必要的历史节点也是无法超越的 ,其中包括 :沙龙文化与诗歌、新诗歌第一人“食指”和“白洋淀诗歌群落”等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层是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共同空间,也是一个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空间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折射出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即开始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探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