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灾后背井离乡、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以及"人市"等非正常现象往往随之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痼疾,如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抗灾能力极低以及政府救灾不力等,这也是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科技不发达以及封建迷信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需求多样,政府的救助工作往往难以全面覆盖,这为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留下了很大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不仅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也彰显了"社会互助、聚沙成塔"的开放式救灾理念。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需求多样,政府的救助工作往往难以全面覆盖,这为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留下了很大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不  相似文献   

3.
张益萍 《中国减灾》2014,(23):43-4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类社会组织作为救灾工作的有益补充,不断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力量本应发挥的作用往往难以充分体现,反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8·03"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有序"一词成为救灾的关键词之一,并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体现。目前,探讨如何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2,(7):32-33
救灾资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拨给受灾地区用于灾民生活困难救助的财政专项资金,对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关系到广大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政治敏感性强,管好用好救灾资金历来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西安市民政局时刻紧绷"救灾资金是高压线"这根弦,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不断规范相关程序,明确纪律要求,建立责任制度,筑起"四道防线"切实保证救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打造了救灾资金使用的"安全网"。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基层社区而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从救灾方案、宣传教育、救灾演练、物资储备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我国潜在的自然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制定社区救灾方案,理清社区救灾思路。救灾方案既是指导救灾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直  相似文献   

6.
杨旭升 《中国减灾》2013,(11):32-33
准确掌握灾情信息是做好灾害救助工作基础性的工作,是各级领导分析灾区需求,掌握灾区救灾工作动态,了解救灾实际效果,及时进行政策指导和救灾投入的重要决策依据。救灾资金是政府用于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的专项资金,是受灾群众的"救急钱、救命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关怀。准确掌握灾情,管好救灾资金,是及时、高效、有序做好救灾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民政部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自然环境严酷,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震、暴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给基层救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也使当地救灾部门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救灾经验。尤其在"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2月6日,2009年全国救灾减灾工作会议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全国救灾救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落实两次会议精神的措施,部署2009年救灾减灾工作.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等出席了会议. 在回顾2008年的救灾减灾工作时,罗平飞概括为"三大突破"和"六个提升": 一是救灾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在应对两场巨灾过程中,首次将铁路、公路滞留人员和城市被困人员纳入救灾工作范畴,累计救助655.5万人次:首次实施汶川地震遇难人员家庭抚慰项目,按照每遇难一人5000元的标准向家属发放抚慰金:首  相似文献   

9.
浅议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救灾资金是政府用于抢救受灾群众生命财产,保障其基本生活、重建家园的专项资金,可谓是受灾群众的"救命钱"、"救急钱",它的管理和使用不仅是救灾工作的重点,也是受灾群众特别关注的事情。因此,如何管好、用好救灾资金,确保其安全运行,有效发挥其应急作用,是本文重点分析、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江西省始终把救灾装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强政策创制、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范化管理,确保救灾装备配得全、管得住、用得好,努力提高江西省救灾应急保障能力。政策引导、攻坚克难,努力做到"配得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专门将"救灾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列入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综合减灾"十二五"规划,并在"十三五"时期继续推进。江西省认真落实《民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6,(5):5
2月25日,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全力推动新时期减灾救灾工作加快发展》的讲话,浙江省副省长熊建平到会致辞,救灾司司长庞陈敏主持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十二五"时期的减灾救灾工作,对"十三五"期间减灾救灾工作目标和2016年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浙江、黑龙江等8省(自治区)作了经验介绍。会后,窦玉沛副部长深入杭州市实地调研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和社区减灾工作,并与杭州市  相似文献   

12.
纵观我省近年来救灾工作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推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是增强各级救灾责任意识,提高救灾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们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推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各级各界自觉树立救灾意识一是层层列支"217"科目经费,把救灾责任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江西是贫困老区,地方落实"217'科目存在较大难度。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6月作出决定,省和地(市)按本级财政收入的2-3‰,县(市、区)按本级财政收入的3-5‰的比例,分别列支救灾专项资金,多灾易灾地区的比例应有所提高。据统计,全省199…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面对天灾人祸交乘、人民遭受生存危机的背景和挑战,党将救灾和革命结合起来,将救灾问题视为"对人民负责的问题",提出"齐心协力、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办法,动员力量、整合资源,在根据地着力通过筹款赈济、兴修水利等方式降低灾害损失,使救灾成为"伟大的群众运动",为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战略规划型"救灾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及目标相适应的救灾体系.因此,当前需要加强战略层面的全面考量,实施国家风险管理战略,统一制定防灾救灾的国家战略规划,完善救灾的法律、法规、预案和机制,实现从"灾后经验型"向"战略规划型"救灾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湖南防灾减灾的“十二五”开局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 《中国减灾》2012,(1):22-23
湖南省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减灾救灾工作形势严峻。近日,本刊记者就2011年湖南省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和新一年工作规划等问题采访了湖南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陈自力。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湖南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情况。陈自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湖南省在"十二五"时期的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  相似文献   

16.
由于今年国际国内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美国救灾工作漏洞的暴露,使国际社会日益高度重视救灾工作,出现了"救灾政治"的概念.国内也是一样,救灾工作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我国救灾救济工作重大的战略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实地救灾"、"亲手送钱"除了体现出志愿者们发自内心亲历亲为的救灾意愿之外,对于捐款能否善用,能否真正抵达灾民手中的担心与顾虑恐怕也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贵州:开展救灾救助情况和因灾倒损民房基础数据调查核实工作7月3日,贵州省民政厅下发紧急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紧急调查,核实各地救灾救助有关情况和因灾倒损民房基础数据。这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及时组织开展救灾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有关要求,全面掌握今年救灾救助工作有关情况,夯实灾害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基础,切实做到"精准救灾、规范救助"。本次调查核  相似文献   

19.
社会力量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补充,他们不畏艰险,乐于奉献,诠释着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灾救灾与灾后重建的第一线,有他们挥洒的汗水;防灾减灾知识宣讲和救灾演练现场,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求任何回报,无私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民间救灾》专栏,以展示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0.
正3月17日,"社会力量四川救灾在地协调网络"建设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社会救灾统筹中心与救灾领域22家机构47名代表,共同讨论研究社会救灾在地协调站建设问题。统筹中心主任吴勇征在会上系统介绍了社会力量参与全省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机制的创建思路、总体架构、目标任务、阶段安排及当前工作进度,对四川社会救灾统筹机制"二七框架"进行了全面解析,梳理了在地协调网络建设面临的痛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提出了采取"属地化服务+省一级跟进"模式,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