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2.
<正>具而言,这是指清末立宪运动时梁启超的政治学和民初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政治学。如果《新青年》的政治学成为20世纪一百年来的政治学主流,那么,梁启超的政治学因其梁氏"保皇"之名,早已被历史亦即一百年的革命史弃之如敝屣。  相似文献   

3.
正《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院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百余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此为阵地,掀起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高潮。《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所采用的网罗"名彦"、炒作热点、"家丑外扬"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6,(4)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前后迥异的内在变迁。而民国时期、建国以后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价值观念也历经较大变化与发展。结合我国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家长主义""权本位"的价值观念、鸦片战争后的"个人主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探讨我国改革开放后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一百年前,《新青年》的创办揭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新青年》,因为《新青年》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新青年》才有新中国。一、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促进了国人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使得一批进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开栏的话: 《新青年》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原创性谈话节目,其《新青年访谈录》版块以人物专访的形式,展现全国各行各业杰出青年身上“耀眼的光环和光环背后的酸甜苦辣”。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本刊编辑部与《新青年》栏目组联手出击,借用这些“酸甜苦辣”共同调制一份精美的“文化点心”──《新青年》故事.奉献给所有立志成才的读者朋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于2000年10月12日揭晓,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1、2)获此殊荣。这些作品或关注现实,或怀想历史,或思考…  相似文献   

8.
陆莲枝 《前沿》2012,(20):131-132
《莫一大王》和《贝奥武甫》是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由于受壮、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壮、英语民族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异同特征反映了两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也映射了壮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张扬个人主义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需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加以提倡的,科学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加以提倡的。但是,《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偏偏采用了并不十分民主也并不十分科学的态度来自相矛盾地提倡所谓的民主与科学。被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悍”化的胡适,虽然已经开始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阶级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封建阶级信奉的是宗法和等级专制的价值观念,这是为了在意识形态上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信奉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神学蒙昧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打起了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的旗帜,他们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来平等;主张将目光从来世转向现世,从“天堂”回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06,(Z1)
1915年9月,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次年,易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创办时,北洋政府对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的打压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统计,从1916年底到1919年五四运动,有29家报纸被封,16位记者或主笔因抨击时政被判刑或枪毙。《新青年》的创办需要勇气和智慧。《新青年》创办第一年,每期仅印一千份,筹办经费困难。但在短短的两年里《,新青年》由于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地揭露和批判而轰动一时,发行量达一万五千多份,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体如何凭借个人主义话语从传统家庭走向现代共同体,可以呈现中国现代化早期社会关系结构转化的内在脉络。“新青年”个案体现了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团体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模式,即“认同—创伤—修复”的叙事结构。其中个人主义话语的工具性作用在于将对传统家庭的怨恨式认同传递和转化为对现代团体的弥补式认同,新青年从“爱有差等”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转向在现代共同体中寻求“平等之爱”。这一叙事模式在五四前后具有一定普遍性,现代团体被“新青年”体验和阐释为一种传统家庭共同体的修正、补充与扩展。这提示在“家本位”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关系社会原理对于现代共同体的普遍主义原理,在抗衡和消解的作用之外,也具有激发其需要、促进其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不能提倡个人主义──评《道德建设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现实》高为学《探索与争呜》1996年第及期,发表了署名为周成名的《道德建设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现实》一文(本刊第5、6期已连续发表了两篇与之商榷的文章:《个人主义不能救中国》、《走出“个人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重要成果的30年,也是中国社会经历价值观念最大变迁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是一次充满革新意义的现代转型。在价值观念的基点上,整体主义正在逐步转变为个人主义;在价值观念的目标上,禁欲主义正在逐步转变为幸福主义;在价值实现的正面手段上,德性主义正逐渐为科学主义所取代;在价值实现的负面手段上,人治主义正在逐渐为法治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若谈五四文化,必先读《新青年》,若谈《新青年》,则必先谈陈独秀。陈氏之于五四文化,实在踞一举足轻重的地位。五四,如果仅仅孤立地把它作为一个时间的点来看,共所周知,只不过标示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的暴发,至多亦无  相似文献   

18.
张耀杰的《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前后写作了10多年,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章曾经与我反复交流过,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谈一谈对于由《新青年》杂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看法,算是为这本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在论述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时,大多是从1915年9月《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创刊开始谈起的。诚然,《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但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的发轫却并非自此开始。早在20世纪初他便由康梁维新派转向了革命派,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安徽省区的领导人。胡适曾美誉他是老革命党,确是当之无愧。但从辛亥革命时期他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看,大多是论述反帝爱国斗争的,专门论述民主问题的较少。革命失败以后,他在傍徨迷惘中继续思索追求,他的民主思想发展成熟了。《新青年》创刊的前一年,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充分表达了这位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心声。他认为,人民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国人共谋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赛先生的中心讲坛,它有形的潜形的话语言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作为倡扬科学的一面旗帜,《新青年》把倡导科学作为办刊的宗旨,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遗余力地宣讲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在编辑工作的各个方面垂范,展现一种严谨科学的办刊精神;对教育的言说是它最闪光的内容,最见衷肠的言说。同时,《新青年》对迷信和伪科学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科学话语传播中,它的同人们表现了矢志不渝地向往科学和追求科学的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