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A如果将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和"四五"运动的青年知识分子称为"中国第三代知识分子"的话,那么,对于80年代刚跨出校门的新一代大学生和在校的大学生,可称他们为"中国第四代知识分子".同前辈人相比,第四代知识分子实在是幸运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人祸、天灾之类的外部力量的阻抗和毁损,倒有一股集合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推动之力不断的作用着他们,使他们非常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较为系统、智慧也较为开发.第四代人没有经历和体味过第三代人求学时遭遇的那番折腾和艰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确实是被捧大和宠大的一代.与此同时,第四代人往往无需进行痛苦的良心反省,无需进行艰苦的命运反思,就能接受新思想、新风气.他们自懂事的时候起,就领受了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洗礼,实际上他们是和第三代人同时面对打开的窗户,  相似文献   

2.
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名文《中华民族是一个》。此文既非应景的时务策,也非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理论提纲。事实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思考,贯穿顾颉刚的整个学术生涯。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旧"一"向新"一"的进步。30年代,其理论逻辑转向"多"与"一"的协调。40年代后,顾颉刚试图将上述两个逻辑调和起来,以进步观念阐明中华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过程,并赋予此历史过程以一种共同生活结构,在打破陈腐的华夷之辩同时,防止政治体量的减损。尽管顾颉刚最终没能建构出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理论,但他对中华民族理论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皆有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掀起了20世纪20—30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史潮。从疑古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一般都认为顾颉刚与康有为今文经学联系最为密切,却忽视了他与清代考据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对清代的考据学是持相当肯定态度的,或者说,他对考据学的评价,与一般贬低考据学的看法相比,要复杂得多,也中肯得多。考据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对于清代考据学,历来指责者多,赞赏者寡。从政治方面批评者,认为乾嘉考据之学虽也承袭了考据方法,但与顾炎武、黄宗羲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一名民主党派机关干部,1997年以来一直在农工党湘潭市委会工作,先后担任市委委员、副秘书长等职。24年来,我从青涩无知到白发渐生,经历了风雨,收获了成长。关于如何开展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也有自己的一点心得,窃以为基层的民主党派机关干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需要做到"八能"。一是要能学习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党派工作服务的对象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没有相应的水平,工作难以开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当代大学生价值理想构筑的途径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单一型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社会的转型时期,广大青年也正在经历着心理态度、价值理想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过程。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重塑、价值理想构筑的压力。在思想的转轨过程中,思想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率先感到了价值理想冲突和个人角色重新定位的困惑: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高风亮节”成为受人冷眼的“自命清高”;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被视…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或当时虽为青年学生,却也经历过建国初期单纯、热烈的革命氛围的长期熏陶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现在的年龄大约在50——60岁之间。这一代人怀着高度的革命热情与浓厚的理想色彩投身于革命与建设,并经历过反右、社教、“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洗礼,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党的观念、国家意识与集体精神,并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艰忍性;但是,一  相似文献   

7.
余哲西 《思想战线》2013,(Z1):176-180
鲍大可(A.Doak Barnett,1921~1999)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美国第一代"知华派"的代表人物。在漫长的研究与学术生涯中,鲍大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国学思想。文章从鲍大可的生平出发,用新闻史的手法,从鲍大可一生经历来分析鲍大可中国思想形成的原因,阐释其成长环境、工作经历、职业活动对他中国思想与中国学研究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与文献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思想前沿     
"学而优则仕"还是"士志于道""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不可能造就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斗争会成为知识分子阶层思想、言行的唯一准绳。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发展由政治依附到人身依附,丧失思想的独立和客观理性的批判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士志于道"表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和对社会的理性批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性和精神生活的复杂性正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生命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基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性及其基本内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从"人本化发展"、"加强实效性"和"个人精神成长"这三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0.
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生社会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经历了由"六种人"到"四个群体"的变化。相应的,其政治属性也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转变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厘清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及属性,并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思想状况,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程二奇 《传承》2008,(10):28-29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大致经历了抗战前后、建国初期至反"右"、反"右"至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段,并在学术立场、治学方法、理论指针等方面不断影响着中国学术界。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仍然时时可见。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22)
<正>当代台湾青年成长的30多年,岛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深刻地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政治心理。相较于年长群体,尤其是外省第一代而言,台湾年轻人在大陆缺乏亲缘联系和生活经历,对于大陆有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中国的认同"先天不足"。岛内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中充斥分离主义元素,则是造成台湾青年中国认同薄弱的主因。在政治方面,"台独"势力30年来不遗余力地从事分裂活动,使"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不断扩大。"台湾主  相似文献   

13.
连春亮教授的新作《第三代囚犯》运用社会学的代际差异理论,以囚犯成长早期所经历的社会重大历史性事件、社会位置、社会变迁、社会经验和思维模式作为代际划分的核心要素,从囚犯监狱服刑的"亦然状态"作为研究的立足点,以囚犯的"囚禁时段"为标志,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囚犯划分为三代,分析了三代囚犯所具有的社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三代囚犯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认知和教育矫正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超将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到清代和民国的结果命名为"中华民族",顾颉刚和费孝通在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无论是顾颉刚所言"无形中",还是费孝通对顾颉刚"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观点的进一步阐述,都各自既有合理性,也有待完善之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从引发的讨论看,"民族"只是表象,实则涉及东西方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问题,而"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能否解释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历史及带给中国的影响,则是引发争论的关键。讨论进而提出: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党外知识分子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耦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是党外知识分子与思想政治工作耦合的关键因素、活动是党外知识分子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动因素、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党外知识分子与思想政治工作耦合的目标因素。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属性、地位、作用是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基点;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基础等。这为推进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重要的现实启示: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统战工作机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广泛开展"四种意识"教育,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不同的知识层次和工作生活经历,形成了各有差异的思想特点。做好科技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和掌握科技知识分子独有的思想特点,并从这些特点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发起的一场旨在青年思想"觉悟"的启蒙运动。他期待通过一场反孔教的伦理革命和思想革命,达致国民之"最后的觉悟",从而为共和政治扫清思想障碍。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陈独秀办十年杂志改变全国思想的宏伟启蒙计划不到四年就大见成效。一个辛亥一代的老牌革命启蒙者,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革命而启迪了五四一代"新青年"的觉醒。然而,陈之启蒙计划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启蒙大业的完成。五四青年的觉悟,毕竟不等于国民的觉悟。而且,与伟大的欧洲启蒙运动相比,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毕竟过于仓促,短短数年的思想革命亦不可能在一个泱泱古邦完成文化转型和现代价值的建构。革命启蒙者陈独秀呼唤"新青年"之"觉悟"的启蒙主义,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革命和政治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大致经历了抗战前后、建国初期至反"右"、反"右"至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段,并在学术立场、治学方法、理论指针等方面不断影响着中国学术界.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仍然时时可见.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07,(10):34-41
40年前,一场以"文化"为名的大革命彻底打碎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传统。然而,砸碎一个旧世界,却并未建立起一个新世界。这一历程,伴随着无数人的精神迷失。从十年创痛中蹒跚走出的"后三届"学子们,由此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精神的废墟、思想的重建、文化的坚守。即便彷徨、悲凉却也难以褪去其根固的理想主义:心忧天下、匹夫有责。所以,他们在70年代书写出反思历史的"伤痕文学";在80年代初展开了"人道主义与异化"大讨论;在90年代可重新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直至21世纪重拾传统,带动国学热的思潮……人生几经沉浮,一次次从轻信到幻灭的生活体验,使"后三届"对社会现象有了清醒而坚定的判别能力。"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注重学术;在官学与私学之间,弘扬私学;在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坚持雅文化。"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性的选择中,实现着对人文精神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20.
马龙云 《求索》2012,(9):194-196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被评论界认为是战后英国独具风格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由于它的面世时值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也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女性的"精神崩溃"。《金色笔记》大多以莱辛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写成,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又敏锐的视角,审视和诠释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精神危机,从社会、政治、婚姻、情感、精神等诸多角度入手,用伸入女性内心深处的触角,入木三分地探索、分析和书写女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从"困惑"到"妄为"再到"无为"的成长过程,为现代女性走出危机、战胜自我,找出了一条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