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借鉴"SSP范式"的理论分析框架,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制度构建目标应是,解决现行的制度缺陷,建构制度结构合理、符合制度安排的道德要求并且制度绩效良好的制度结构.从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要求来看,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制度构建应该处理好党内关系,以及执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并要有利于使政策转化为良法,保障转化过程具备程序正义.为了保证转化后的法律质量,有必要建立对拟转化为法律的"政策品质审查制度";为顺利衔接政策与法律两种规范形态,必须设立完备的执政党"立法建议制度";为了实现转化程序的正义并保障转化结果的理性,应当建立体现正当程序要求的"正当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2.
韦伯把西方法治的生成描述为一个法律理性化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理性增长过程,转化到中国当下的话语范畴,所谓“法律理性化”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一项规定,其实施过程即是中国法治进程一脉,由此透视中国法治进程的理路有着见微知著的意义,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公权力的权威以及通达人士的个人魅力在该制度的理性建构与完善过程分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WTO的价值理念与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法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 TO的法律制度和价值理念基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和西方的法治传统 ,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法治原则的价值要求 ,适应 W TO法律制度的过程与我国的法治进程有着共同的方向和价值。适应 W TO的法律制度 ,不在于法律条文在形式上的改变与调整 ,而在于价值理念的一致。要实现行政法律制度的法治化 ,就必须对权力与权利要有正确的定位 ,体现行政法律制度所应有的公正与公平 ,不能把行政管理的目标和行政法律制度应当具有的价值相等同  相似文献   

4.
法治的必然表现是程序意义的法律生活,而法律程序可以分为正当程序、适当程序、不义程序、流氓程序等.只有渗透了正当精神的正当程序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现代法治.渗透了人类正当精神的正当程序必须是“程序正义”和“程序适当”一体之程序.我们应当提高程序法治意识,养程序正当之精神,自觉走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5.
民主法治视野中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理念与民主法治在本质上是契合的。我们必须完善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跨省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一项协调跨区域合作主体间行为的有效机制,是对区域法治的具体化,有利于明确、细化区域法治.在遵循法治、民主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跨省行政联席作出统一定义,从会议层级设计等方面规范联席制度的议事规则与科学设置联席机构,完善跨省区域公共事务的法律制度等具体路径的设计,特别是武陵山片区的跨省联席制度,需要更具针对性地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寻求适合片区发展的跨省联席制度,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策转化为法律前的审查制度,是对拟转化为法律的政策是否符合上位政策与上位法、转化是否具备条件等进行审查与评价的制度。政策与法之间具有双重位阶关系,这种位阶关系是政策审查的标准。政策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的目的、原则、主体与对象以及程序等。  相似文献   

8.
慎思暂缓起诉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暂缓起诉是我国检察机关灵活处理案件的一种方法 ,它对于我国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是我国应当吸纳的一项法律制度。但是由于其采用的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法律创设模式 ,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存在许多冲突。因此 ,欲设立暂缓起诉 ,必先破除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9.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私有财产权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安定的社会秩序并夯实民主法治的基石。但当前公权力行使过程中侵犯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及时对受害者提供权利救济,以保障私有财产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农村法治的运行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法治建设应当遵循统一、公平、适度干预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深化农业经济市场化改革、获取广大农民对农村法治的普遍认同、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与自治制度等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只有对刑事案件进行有效法律监督,才能保证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文章结合我国法律实践,着重分析加强刑事案件法律监督的重要性、当前刑事案件法律监督所存在的障碍,提出建立有效刑事案件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议。通过对我国刑事案件法律监督制度进行全面研究,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执政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其中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政府推行“政府立法回避制”,是为了避免政府部门利用立法这一特权将部门的利益“法制化”,但这一制度架空了《立法法》授权政府立法的本意,使政府立法从根本上失去了正当性,沦于“为立法而立法”的窘境。立法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应该具备广泛的民主性和公益代表性,通过“开门立法”,广泛吸纳民意,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以充分表达,是现代民主政治原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法律体系应当是以公法、私法划分为内在特征 ,以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多层对应关系为外部表现的二元化的法律体系 ,其中 ,内在的二元化体现了民主政治社会二元分化的社会需求 ,外在的二元化成就了法律的不同功能对社会的调整作用。行为法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方法论 ,抑或是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一种学派、一种法学思潮、一种法学学科等 ,都将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我国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 ,并将在多视觉和多元的学术组织中促进我国法学的繁荣 ,也必将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较传统法学更有益于“二元”法律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知情权与行政公开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民主法治社会里 ,知情权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行政公开制度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有效途径。行政公开包括行使行政权的依据公开、行政信息公开、行政过程公开、行政决定公开。通过行政公开促使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保证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有效防止国家权力腐败。因此 ,必须转变观念 ,尽快制定情报公开法 ,完善公民知情权的有关制度 ,积极应对来自WTO的挑战 ,才能有效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公安执法理念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任何执法行为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执法理念的指导,执法理念制约着执法行为的走向及其运行,滞后的执法理念不可能产生良性的执法运行机制。因此,执法理念的变革与创新是制约执法行为的走向及运行的重要因素。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应积极执法、善意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平等执法、公开执法、人性化执法,要敢于执法,兼顾好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的关系,在执法过程中应坚决摒弃法外循环。  相似文献   

17.
论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 1995年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后 ,我国的法学教育更上一层楼。许多院校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设立法学公共课 ,把我国的法学教育工作推上新的高度。但如何做好该项工作 ,提高法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这是我们应深入研讨的。  相似文献   

18.
廉租房准入与退出制度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廉租房制度是我国现行的解决城镇最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但该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对廉租房准入与退出制度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9.
对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日益彰显,宏观调控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鲜有对宏观调控程序的研究。宏观调控程序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宏观调控过程中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必须遵守或履行法定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就是宏观调控程序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得以实施。我们有必要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参与宏观调控的各方主体对宏观调控价值的追求,以正义的程序理念为指向,充分体现程序民主,建立起完善的宏观调控程序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形成中国特色法律体系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其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此开放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由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由创制法律向统筹法律与清理、编纂、修改法律,由“摸着石头过河”向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模式,由粗犷型立法向精细型立法,由立法的片面性向把各种社会关系合理纳入到法律范畴内的五个方面的转变;同时,要关注社会、民生、经济、科技和商事立法,注重法律的良善问题,注重我国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公约与国内立法的衔接,把它们纳入到我国的法律体系范畴中来,关注国际立法的动态,积极融入国际法律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