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地方立法工作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本文试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立法工作,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地方立法工作的各个环节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地方立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体现地方特色、更加提高立法效益,是衡量地方立法科学化的标准。我国地方立法在科学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地方立法理念存在偏差;地方立法"抄袭"严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倾向明显;地方立法技术滞后。推进地方立法的科学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地方立法效益的有效途径。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地方立法的科学化,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地方立法理念,科学编制地方立法规划与计划,建立地方立法助理制度,提高地方立法技术,建立科学的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地方立法数量的不断增多,地方立法中立法质量不高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是当前地方立法工作中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文对地方立法质量表现的问题和提高我国地方立法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对地方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法质量是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得以发挥的生命所在。我们要在认真总结我省的地方立法经验中,更加注重立法质量,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增强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发挥地方性法规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立法能力是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为实现立法目的、满足立法需求所具备的能力和能量。地方立法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法治扩散旨在将一地法治建设成果推向全国,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是地方立法的根本遵循。立法需求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内在动力:提高立法技术规范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必由之路,服务乡村治理需要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内生动力,突出地方特色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举措。法治环境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外在机理:公众参与立法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根本支撑,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制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是有立法权限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法制建设工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项目确定得是否符合地方实际工作需要和地方法制建设规划,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是否能够按照计划进度时间要求在保证立法项目草案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关键是看立法计划建议项目论证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和真正有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闻晋 《法制与经济》2010,(2):69-70,72
地方立法听证制度是推进地方立法机关科学、民主立法和提高立法质量的一种有效制度。广东省作为地方立法听证的先行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规范地方立法工作和推动和谐广东建设。  相似文献   

8.
地方立法权是宪法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好地发挥立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的地方特色及其实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雯 《行政与法》2008,(6):115-117
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是衡量地方立法质量的主要标志。“有特色”的地方立法就是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前提下,能充分体现地方的个性、差异性和特殊性,从而反映地方需求,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当前,地方立法存在着无特色或特色不够鲜明等诸多问题,而要实现地方立法,反映地方特色,必须更新立法理念,将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一些地方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大量重复中央立法或其他地方立法。有些地方立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足、对立法权限的理解偏差、立法审查体制对立法责任的忽略是造成地方立法重复的主要原因。解决地方重复立法的问题需要正确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并进行立法科学原则的制度化探索,建立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完整、系统的立法科学制度措施,提高立法科学原则的实践操作性,才能有效解决地方重复立法问题,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曾指出,提高立法质量,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主题,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切实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因此,立法的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是体现立法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制定可执行性强的法规,是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应当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地方性法规,增强立法的可执行性对于国家上位法是非常必要的补充,本文对地方立法的"可操作性"作出简要的介绍,从可操作性的含义、目前地方立法可操作性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增强地方立法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方卫生立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笔者通过对徐州市地方卫生立法工作的总结,提出完善地方卫生立法关键是强化地方立法特色、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规范立法程序。不断提升地方卫生立法工作水平,发挥地方立法的价值,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不仅不应该取消省会市和较大市的地方立法主体资格,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两类市的地方立法工作,并赋予它们以完整的地方立法权,以加快地方立法的步伐,改变地方立法滞后的现象;将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定性为“创制权”,将地方行政机关的立法权归结为“补充权”,并进而划定各自的“专有立法权限”,这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行不通;在我国地方立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立法名称的规范化应该是最有希望可以首先获得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方立法听证制度是推进地方立法机关科学、民主立法和提高立法质量的一种有效制度。广东省作为地方立法听证的先行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规范地方立法工作和推动和谐广东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法规的可操作性是衡量地方立法质量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必须重视法规的可操作性。如何进一步增强法规“可操作性”是地方立法急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倾向是多年来困扰立法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和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地方立法的实际,揭示了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的几种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强调必须更好地坚持立法中的群众路线,拓宽法规草案的起草渠道,将立法决策同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选准立法的项目,改革法规审议制度,提高审议质量  相似文献   

17.
带着一个个丰硕的立法成果,省人大常委会即将结束2011年的立法工作,踏上2012年新的征程。回望2011.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第一年,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下.坚持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谱写了一篇篇华美的乐章。  相似文献   

18.
陈建平 《法学》2023,(4):17-33
自由贸易试验区授权立法是国家在特定区域调整中央与地方权限的立法试验,这种授权既要求确保中央的统一领导,也要求赋予地方必要的权限,以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我国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授权立法方式仍存在不足,既表现在立法没有完全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也表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地方自主权模糊、管理体制设置不清晰、授权立法监督不完善等方面。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授权立法方式优化的路径包括:制定《自由贸易试验区法》,通过法条方式进行授权立法;在中央设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授予其管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切职权;授予地方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机构地方性法规拟制权;完善立法监督方式,实现制度创新与法治的双向推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立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为地方立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立法观念,端正地方立法指导思想,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坚持实事求是,从基本省情出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并实施立法项目。既要避免照抄照搬国家法律条文,又要防止违背法制统一原则,盲目追求“地方立法体系的完整性”。 …  相似文献   

20.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局面,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按照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审视当下地方立法的实践与特点,地方立法的定位与特质、立法目标理念的时空适用性、立法与用法的关系、权能划分中的合作与分工、约束权力的机遇与挑战、新兴立法形态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颇具思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