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江 《前沿》2013,(10):83-84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损失的事件。学理上,道路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参与人之间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或者因意外情况发生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是指道路交通参与人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发生事故,导致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在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如超载问题与醉酒驾驶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因大风、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财物散落一地时,往往会发生聚众哄抢事件,这在心理学上俗称为"破窗"现象。解读"破窗理论"对及时防控聚众哄抢引发的犯罪具有现实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3.
防范群体性事件是当下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道路交通事故群体性事件是以集体行为来表现的一种经济利益冲突,具有可防性。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到道路交通事故的善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因此,应当通过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表达等一系列机制来消解这些隐患。  相似文献   

4.
法律问答     
交警该不该制止哄抢事故现场财物的行为编辑同志 :我地某国道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事故车上的很多财物散落地上 ,围观老百姓群起哄抢偷窃。车主请求正在处理事故的交警制止哄抢 ,交警说这不归他管 ,让车主到派出所报案。等派出所民警到场 ,财物已被盗抢光。请问 ,交警的做法正确吗?江苏饶金钢饶金钢同志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21条的规定 ,人民警察遇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 ,应当立即救助。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第一节的规定 ,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去年初,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区的一起交通事故,因肇事者撞人后态度傲慢,搬出其爸“李刚”,激起网友愤慨,一时间各种网络热词和各色网络形式的言论井喷而出,使得一起交通肇事案,快速成为公共舆情事件。【案例二】甘肃省图书馆职工王鹏因举报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考试时作弊,遭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警方跨省追捕,事件一曝光,国内各...  相似文献   

6.
一、案情介绍 2005年12月26日,在A市向阳路路面上,有许多水泥石、块等遗撒物,长达几十米。凌晨1时40分,金某驾车因碾轧遗撒石块后车辆失控,撞上了路边停放的张某的车辆,由此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并造成金某、张某受伤和两车损坏。事件发生后,张某向C区法院起诉,要求金某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006年1月18日,C区交通支队出具了《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金某的行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全部原因。  相似文献   

7.
穆玉敏 《人民公安》2011,(14):54-57
刘传新在会上挨了周总理的狠批,不得不在当晚召开北京市公安局军管会紧急会议,他把气撒在哄抢花坛的群众身上,布置严查哄抢事件的政治背景和阴谋,要求民警一定要追查出隐蔽在背后煽动群众哄抢的阶级敌人。  相似文献   

8.
椒江区发生“1.11”围哄抢钱事件后,台州市委、市政府举一反三,发动全体市民揭短、亮丑,深挖本市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张旗鼓地开展以“遵纪守法讲道德,争做文明台州人”为主题的思想道德建设大讨论,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中,如果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为救护一个较大利益而采取损害另一个较小利益的行为是紧急避险。文章从民法角度论述了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紧急避险行为所致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群众性哄抢公私财物的案件不断发生且逐渐增多。1986年,河南省发生各类哄抢案件448起,1987年发生605起,比1986年增加35%;1988年1-8月发生541起,比1987年同期增加36%。参加哄抢的人数之多,损失之严重,都是解放以来所罕见的。从这几年发生的哄抢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看,案件逐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大,被哄抢的物资种类越来越多。在一些地方群众性  相似文献   

11.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具备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因此,从法理上来讲当然具有行政可诉性。研究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讼,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合法保护和执法公正的问题。文章在论述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现状及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权利救助对策,即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2.
交通肇事犯罪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数起引起社会广泛影响的交通肇事大案以及《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犯罪,新闻媒体与法律实务更加关注对交通肇事犯罪的评价。然而,目前学界研究此类犯罪多从刑法规制的角度探讨,而隐藏在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却鲜有研究。任何犯罪现象总有一定的犯罪原因的外在展现和结果状态,从交通的组成因素探讨其对交通肇事的联系和影响,有助于发现交通肇事的本质,为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主要是对事故的事实进行认定.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对事故的真实情况进行确认后所必须履行的手续,以便为日后的法律行为提供必要的事故处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孙××醉驾肇事案为切入点,对醉酒驾车肇事行为的性质作了深入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认为醉酒驾车肇事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通过对孙××醉驾肇事案的分析,主张只有通过完善交通肇事罪的有关规定,才能有效治理醉酒驾车肇事案件。  相似文献   

15.
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刑法》提高了对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犯罪情节的量刑幅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所以,应正确理解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概念和内涵。笔者认为应将“逃逸”定义为不履行及时救助义务而逃离肇事现场的是“逃逸”。  相似文献   

16.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通常保险公司参与其中所需承担的责任有两种:一是基于交强险,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二是基于与被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的过错承担赔偿责任。而交强险的法定赔付义务与商业险的合同赔付义务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能否进行合并审理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此次最高法于2012年3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1条从法律依据上解决了上述争议,让本来因为分属不同法律关系而分开审理的两个诉,合并为一个诉进行审理。文章试从实践出发,讨论该条司法解释对司法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条款没有被废止体现了社会法治进步,因为上下班途中所发生的车祸符合工伤保险的基本要件,"交强险"和民事赔偿不能替代工伤保险赔偿,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法制条件下,保存并扩大这一规定利大于弊,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对这一规定加以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有关学者及司法实践均将交通事故认定或定位于具体行政行为或认定为证据,而将该两种属性置于相互对立的地位。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当事人申请重新认定、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随之丧失,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救济。事实上,交通事故认定属于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其书面结论的证据能力并不影响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本质属性,两者完全可以协调统一于交通事故认定一身。  相似文献   

19.
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是建立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的重要保证。当前,酒后驾车这一违章现象表现很突出,它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阐述了饮酒对驾驶员驾车的影响及危害,论述了治理酒后驾车的法律依据、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