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明法以利民和轻罪重罚。要从商鞅的法治理论中吸取积极的东西,作为当今依法治国的借鉴,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2300多年前,卫人商鞅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孝公,实行改革,“十年,秦国大治”。商鞅的观点是:“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要能够今国家富强,过去的框框可以突破;只要老百姓能够受益,礼教之类也可以废除。  相似文献   

3.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出身没落贵族,精通法家学说。先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公叔识才爱贤,认为公孙鞅“年虽小,有奇才”,死前建议惠王“举国而听之”。但惠王嫌商鞅出身贫寒,官职卑微而没加重用。前361年,23岁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诸侯卑秦,其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并以高官厚禄招贤纳士。于是在魏受到冷落的商鞅就携带着李悝的“法经”离魏入秦,并因其“强国之术”得到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当时秦国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很激烈,商鞅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变  相似文献   

4.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着手,科学评价并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进行反思,扬弃并举,传承超越,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仍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六月雪 《党课》2011,(6):102-105
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20余年,史称“商鞅变法”,经此一变,秦国大治,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  相似文献   

6.
肖铁 《廉政瞭望》2008,(10):55-55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该木头扛到北门,就可以拿走50金。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起木头飞也似地跑到北门。结果,商鞅当众把50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导演的这出“木头秀”给自己赢得了口碑,一个说到做到的改革家形象在秦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接下来,他的变法措施在民间就实施得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7.
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为数众多,但基于科技与社会互动背景的考察甚少。商鞅变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思想,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并反作用于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从科技与社会互动视角对商鞅变法进行审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及科技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商鞅怀揣不羁之才,西行相秦变法,以大无畏的勇气树立法律的权威,因太子犯法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黥面。秦国沿用商鞅之法一统天下,商鞅却因得罪储君埋下祸根,最后被新立秦王下令车裂示众。商鞅功勋之大令后人赞佩不已,身死之惨令后人扼腕叹息,探究商鞅谋国不谋身的深层缘由,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在《商君书》中早有洞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统治者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商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商鞅之法保护不了  相似文献   

9.
孙悟空的孙     
孙道荣 《党课》2010,(24):118-119
介绍自己姓氏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介绍。比如姓赵、姓周、姓唐等,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没问题。但因为汉字中的同音字、谐音字多,所以有的姓,就不得不加个点缀词,比如:姓陈,耳东陈,或姓程,禾呈程;姓张,弓长张,或姓章,立早章;姓许,言午许,或姓徐,双人徐等,才能避免混淆。  相似文献   

10.
商鞅变法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一次最全面而深刻的伟大变革。本文结合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剖析其对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启示,即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开展法律宣传,促使现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制度创新,同时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坚持法德相济,促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也有各种考试,最多的是面试,例如商鞅,就是通过面试进入秦国管理层的。  相似文献   

12.
正商鞅主导的变法运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变法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那么,是什么保证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呢?秦孝公听从商鞅的建议,决定变法改革。如何保证得到贯彻执行,是商鞅首要考虑的问题。一天,他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结果看热闹的多,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秦相商鞅根据自己多年的治国实践,提出了著名的"富国贫治"主张.他指出:"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这里商鞅强调,即使国家已经很强大很富裕,仍需艰苦创业、厉行节约、不奢侈不浪费,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强大更富裕.相反,一个国家本来就很贫穷很弱小,统治者还要奢侈浪费,讲排场摆阔气,那还不把国家给断送了?这种主张不仅对当时的秦国意义重大,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楚青,原名詹永珠,参加新四军后,为防止家人受到牵连,改名为楚青。提起改名的事,楚青曾回忆说:“这个姓还是粟裕给起的呢!那天他在纸上写了一二十个姓,让我挑,我认为‘王’姓、‘李’姓什么的,太多,就没有选,看到这个‘楚’字,觉得上口,就选做自己的姓了。为此,粟裕还开玩笑地说,小詹啊,你上当了,我的家乡湖南属楚国,你就是我们家乡的人了。”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5,(1)
<正>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富有法治意识,《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一个例证。读《史记·商鞅列传》,抒发胸怀1912年上半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编入普通第一班。毛泽东爱好史学、文学,文史相通,从私塾开始,就练成一色文字。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受到国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对待姓“社”姓“资”问题刘炳瑛现在有一种议论,似乎搞市场经济就不要再讲姓“社”姓“资”问题了。这是一种糊涂认识。其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弄清了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才谈得上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17.
李绍来 《实事求是》2012,(1):109-112
民主有无姓“资”姓“社”之分?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提姓“资”姓“社”?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引起学界的热烈争论,本文对这些争论进行综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18.
政无信不威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于是这个人当场就领到赏他的五十金。商鞅的一言九鼎,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开了。新法使秦国很快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就是以信义作为连…  相似文献   

19.
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深入实践、艰苦创业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樊篱,摆脱了姓“公”姓“私”的桎梏.经历了由“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嬗  相似文献   

20.
葛剑雄 《党课》2014,(15):97-100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