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慧 《求索》2007,(4):161-163
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有通过与其他民族语言的接触,不断从中借用、吸收有机的成分,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只有借助于本民族语言与其他民族语言的接触,才能跟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才能丰富和发展。通过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找到中西文化的最佳契合点,使之珠联璧合,水乳交融,从而建构和谐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王岩 《前沿》2012,(4):140-141
对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很值得深刻探讨的课题。熟语的亚文化现象主要体现汉语方言熟语和社会亚文化语言中的流行语两个方面。研究方言熟语主要研究其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方言熟语产生的地域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以及熟语与方言熟语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研究;研究社会亚文化语言的流行语主要研究其文化特点、语言特点以及产生的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研究社会亚文化流行语对熟语的影响,以及流行语与熟语之间吸收和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多样性的语言经济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国权 《长白学刊》2009,(5):149-152
文化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前提,文化多样性也依赖于语言多样性,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文化变迁和语言变迁,同时语言、文化背景对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做出评价,能够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陈保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文化活动。语言模式浇铸了思维模式,通过思维模式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深刻的建构作用,建立在这种语言文化上的文学活动必然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语言又是文化的根本纽带,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这种纽带影...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一般特征,言语人通过键盘录入文字、传输文字信息、阅读文字内容的方式交流,是一种文字化的语言。对网络语言这样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言进行言语识别,主要是针对网络书面言语材料进行的特征识别。只要网络对话内容比较丰富,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言语特征识别确定说话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生活地域等。  相似文献   

6.
甘肃文县白马语言的传承与生存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琳 《前沿》2010,(18):171-173
白马语言是白马人的灵魂与血脉,是白马人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和交际工具,是维系白马同胞共同心理素质的主要文化因素。可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频繁,白马语言正逐渐走向衰落,白马语言的一些语汇已被遗忘并被汉语逐步取代,有些词语的发音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一些不常用的词汇几乎面临衰亡,因此抢救和保护白马语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存在的差异,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语言等方面;跨文化管理主要有母国文化主导型、当地文化主导型、文化嫁接型和企业文化主导型四种模式;跨国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国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华人融人现代越南社会的程度和趋势,必须考察其诸文化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语言、学校、宗教和共同的精神生活方式等的作用,其中首要的是语言要素。众所周知,语言是承载文化、保持民族本色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总体的华人和具体的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在语言方面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民族建构”和“价值中立”的批判基础之上,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推行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文化。所以,他们要推行一种保护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积极的文化政策,以纠正历史上的不公和保障少数文化群体的语言自由。  相似文献   

10.
旷剑敏 《求索》2007,(4):155-157
语言是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的媒介,具有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本文从语言在主体间交往的历史分析入手,指出主体间性对语言发展的正负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语言的同化和异化现象不是语言文化平等交流的理想状态。要在全球化的当今获得主体性发言的地位,语言发展的价值理想应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涵化能促进自身完善的他者,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的正面影响,使语言具有更强的解析能力和形容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晓莲 《人民论坛》2010,(6):280-28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过程。由于文化的关联性、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语境的不确定性,干扰和影响着语言理解判断的准确性。要达到准确的语言理解,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学习,构建文化关联性强的认知语境,使文化、语言和理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白瑶 《前沿》2002,(12):163-165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 ,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要素 ,最能直接反映文化的变化状态 ,作者拟从文化差异与融合对语言及翻译的影响入手 ,谈谈语言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过程。由于文化的关联性、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语境的不确定性,干扰和影响着语言理解判断的准确性。要达到准确的语言理解,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学习,构建文化关联性强的认知语境,使文化、语言和理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族群组成的客观条件之有形特色之一,具有与他者最容易区分的特征。语言背后隐藏着各族群不同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任何语言政策的拟定与执行深刻反映着政治角力与权力较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语言权概念的提出,各英语国家的语言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从英语独尊到尊重少数族群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选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既有原住民,又主要是移民的英语国家,从语言权的角度,对其语言政策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使用母语作为一种基本人权,通过法制和草根运动将母语和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有效维护语言的生态平衡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姜国权 《前沿》2011,(4):151-15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语言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衰。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人口语言结构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发展对人口语言结构的影响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语言经济学分析及其对人口语言结构变迁产生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人口语言结构变化的因素,并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永安 《前沿》2012,(21):197-198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语言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专家、学者和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辩证分析,得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也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文化对语言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在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赵汀阳 《思想战线》2023,49(1):42-53
“主体性”概念在知识与实践领域的图景是解释一切事物并且为一切事物赋值。由于理性的行为都必然涉及他者,因此,所有的行为事实都具备主体间性。改造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将其升级为跨主体性,是理解跨文化想象的必要前提。跨主体性的可信基础来源于语言的共主体性,一种语言的重要词汇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就意味着一种文化发生了某种“文化再化”。“文化再化”触及了跨主体性的核心难题,只有通过增加普遍性的维度而非在不同的普遍性主张之间进行斗争,才能够共同创作一个莱布尼兹式的“足够丰富而兼容”的可能世界。在一种特定文化进行再化的过程中,最小的存活结构是语言和宗教,最小限度的坚实结构是语言、宗教和历史。中国数千年始终保持着跨文化的性质,其运行模式是基于天下方法论的“旋涡模式”。以方法而非信念为本源,中国的原生文化方能够接纳外生文化,并且“化”入其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使交流双方使用得体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合理正确的表达和理解,成功地进行交流。本文首先提出了言语表达是否得体直接影响交流的成败与否,分析了文化差异是影响言语得体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言语表达得体应注重文化差异,从宏观和微观上加强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图式,注重交流语境,掌握交际策略,合理得体地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不仅是多视角的,而且是多学科的,其中包括语言与文化的空间差异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制约关系、语言与文化的结构层次关系以及语言与文化的类型分布关系等。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学其文化,以达到真正掌握语言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目的在于通过跨文化比较,使人们要深层次了解这两种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