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汤礼春 《侨园》2012,(11):41
给蒋纬国写了一封信1942年,张慕飞考上了设在西安的黄埔军校第十八期。1944年毕业后分到陆军第27军当排长。当他到部队报到时,只剩担架排和一个输送排的排长尚无人选,他的另一位同学挑了输送排,他因之当上了担架排排长。一天,大雨滂沱,部队从陕西龙驹寨向河南卢氏县进军。李副军长的副官骑马过来,要张慕飞派一个担架把患病的李副军长抬上。因天雨路滑,张慕飞不好喊士兵们抬,就和一个班长亲自抬。一路上,道路泥泞,张慕飞抬着担架艰难地走着。蓦地,他滑了一跤,差点把担架上的李副军长掀翻下来。  相似文献   

2.
那一年的阳春三月,适逢张慕飞老先生八十寿辰,我专程到上海向他庆贺. 晚上,为了招待我这个家乡人,张老先生特意开了一瓶白酒,要我尝尝,我以为是"茅台"或"五粮液",待张老先生拿到我跟前时,我才看清是一瓶普通的高梁酒.  相似文献   

3.
高延萍 《侨园》2014,(4):74-74
(接上期) 他向她大胆表露情怀 当刘雅歌第一次走进卜乃夫的房里,卜乃夫抓住机会旁敲侧击地大胆表白.当刘雅歌问到什么叫魅力时,卜乃夫说:“对不起,让我爽快地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你坐在我斜对面,在我眼里,你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魅力.你火焰味的浅榛色眸子,你珊瑚红的脸,你石榴般的饱满嘴唇,你的吉他弦乐风味的声音,这—切一切,在我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戏剧界的权威张庚,1938年带着一个艺社流动宣传队从上海到延安。当时他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今已届82岁的张老,还在为中国戏剧的繁荣奔波着。 回忆起在延安时期亲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绪万千,很是激动。他说:《讲话》至今50年了,有人认为“过时了”,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他体会《讲话》的主要精神是深入  相似文献   

5.
高延萍 《侨园》2014,(6):62-63
(接上期)爱的火花再遭冰雹在日思夜盼中,1945年5月的一天,卜乃夫真的盼到了刘雅歌出现在西安,她告诉他:麦气量狭小,为人自私,他们常吵架,他联合兄嫂,不断对她施加压力,甚至诱惑,逼他们尽早结婚,而她又不愿意,于是借口母亲身体不适回到了西安。刘雅歌的话使卜乃夫一扫心头多日的阴云,他又震奋起来,娓娓向她叙发起感情:"我常常回忆你,像回忆一片奇异的色彩。这些日子,你像一尾金鱼,游在我记忆的水池里,每一个夜里,我都看见你的色彩……"看见卜乃夫这个正在盛名的作家又匍伏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刘雅歌欢娱地笑了。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城际铁路正在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期不远的将来,杭州人去南京会比今天去上海更加方便。从杭州到上海坐城际动车组需要78分钟,将来宁杭铁路建成投运后,从杭州到南京将只用59分钟。与此相比,目前宁杭间最快的动车组取道上海,全程也需4个小时。日前,《瞭望》  相似文献   

7.
1949年古都北平和平解放,为我军以后解放大城市创造了一个不动干戈的范例.所以毛泽东认为和平地解决南京、杭州、上海等处的可能性业已增加,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用战斗方法渡江已成为必然,但在解放上海的决策上,毛泽东仍考虑到存在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4月27日,当渡江大军向南追歼逃敌之时,毛泽东根据当时国民党军的动态及美国军舰于  相似文献   

8.
张生筠 《侨园》2012,(4):37
我与梁老师相识并能成为他的学生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事. 那时我家住在现在的鸡西市恒山区的乡下,念中学就要到密山去住宿.因为家里花不起每个月9元钱的伙食费,只念了半年就辍学了.后来找个吃饭不要钱的地方,我进了鸡西矿务局办的师范班,当时梁洁影正在那里教书,便成为了我的恩师. 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人才缺乏,矿务局办学没有老师,就从当时在矿上改造的人员中抽调.听说梁洁影原是被俘的国民党六十军军报编辑.他是日本九州帝国大学郭沫若下几期的毕业生,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语文课,讲过《老残游记》中的“黄河打冰”;讲过《古文观止》中的《卖柑者言》.  相似文献   

9.
一 张慕飞1922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的一个商家大户.18岁时,家里给他娶了当地商会主席的女儿为妻.张慕飞坚决反对这个包办的婚姻,在接新娘的唢呐鞭炮声中,他在新房里贴了一张古人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然后悄然离家出走.气得他母亲搂着新娘同前来的贺喜的亲友宣布:“他不要,我要!从今以后我要把她当我的亲生女儿看待,我要供她上大学!”  相似文献   

10.
侯波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是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派邓颖超从上海邀请宋庆龄来北平参加庆典的那一次。那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车站迎接。侯波当时还是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影科长,为了拍照也去了。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入狱     
《侨园》2016,(Z2)
正陈独秀不但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共早期领导人、著名学者,还是敢哭敢笑、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1932年10月,陈独秀与彭述之因撰文抨击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上海被捕。那时他正在病中,不久被宪兵押往南京。刚抵达下关车站时,他不禁放声大恸起来:"我犯了什么法,我终身为了革命奔走,我的两个儿子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我的内人现在也离我而去了……"就这样一路大恸,直到他即将蹲进"南京模范监狱"。据说,他这率性之恸,"弄得两个宪兵也为他落下泪来"。  相似文献   

12.
1915年,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为了取得舆论的支持,派帝制分子。《亚细亚日报》.总编薛大可带30万元巨款去上海“运动报界”,同时还派人到广州去贿赂报纸和报人。当时,北京的《国华报》、《国权报》、上海的《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长沙的《大公报》、广州的《华图报》都接受了袁世凯的贿赂。  相似文献   

13.
茅于轼出身名门世家,父亲茅以新是铁道专家,大名鼎鼎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其伯父.1950年,茅于轼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齐齐哈尔市铁路局工作.当时,他的初恋女友,不愿从江南水乡追随他到遥远的东北生活,两人通了一段时间的信后,最终还是分了手.  相似文献   

14.
梧桐雨 《侨园》2021,(1):47-49
早年曾想开飞机救国 张丽珠1921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张耀曾做过孙中山的助手.1937年,张丽珠中学毕业,那时正号召"航空救国".她报考并被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录取.当时她想造飞机又想开飞机.后来南京失守学校迁到内地,因兵荒马乱,她只好留在上海暨南大学借读了半年物理. 1938年张丽珠父亲因病去世.她倍感医学的重要,于...  相似文献   

15.
祖父一辈子,没有洋洋洒洒的谈话演说,也没有堆积等身的专门撰著,以致在今天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祖父的名字.但是他在我的眼中,却可亲可敬.要说祖父的成就,惟有看他做过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时为了创办商务印刷馆,曾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结构”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还编制过新课本和工具书,翻译逾百种西方小说名著,新创多种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妇女杂志》等.可以说,在当年商务印刷馆生产的大量优质精神食粮中,不少到了今天仍然是华文知识食谱中的“启蒙主食”.  相似文献   

16.
"呜……"1985年秋,自广州开往上海的列车徐徐驶入车站,一个行色匆匆的人在火车刚刚稳停的当儿,率先跳下,提着简便的行李,就快步行走起来.这人是上海某实业公司的副总经理,姓柴,刚刚在广州签完合同,为尽早付款提货,现在正急着往公司赶呢.到了公司,他为了使领导对自己所办的事能放心和支持,尽量用充满自信的口  相似文献   

17.
廖沫沙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十年浩劫中,由批判他写的《有鬼无害论》《三家村札记》等文章开始,使他蒙冤文字狱,又身陷牢狱,惨遭迫害.但他心胸豁达,处变不惊,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1978年,我在《北京日报》文艺部任记者,听说沫沙同志在朝阳医院养病,连忙赶去看望.后来又向他约稿,有过多次接触.当时他已七十一岁高龄,但仍热情洋溢,谈笑风生.  相似文献   

18.
怀念朴老     
同志们,朋友们: 朴老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今天是《赵朴初纪念文集》正式出版的日子。睹书思人,感慨万分。六十年前我与朴老相识于上海,那时早已耳闻他收容难童并为解放区培养人才的佳话。后来,我们一起跟随马叙伦先生,建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投身于上海爱国民主运动,成为共同奋斗的战友。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他不仅肯吃  相似文献   

19.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十个第二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引起轩然大波,作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滞后的困窘和症结所在。当时的上海,  相似文献   

20.
1972年 ,周恩来指示《人民日报》撰写国庆社论 ,重点讲国际形势和斗争任务 ,阐明我国的原则立场和战略方针。社论起草后送中央审阅。周恩来当时正忙于准备接待田中访华、谈判中日建交的大事 ,还是于9月23日亲自召集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 ,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报社同志反复修改 ,改出了一个稿子。9月29日周恩来又提出修改意见 ,因为下午要陪同田中去上海访问 ,因此指示报社同志要在当天下午把稿子修改出来 ,于当晚送到上海让他审阅 ,他还亲自为报社同志安排当晚去上海的专机。这一天 ,周恩来忙到晚上12点多才告一个段落。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