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德情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心理现象 ,它有着自身内在固有的深刻本质。正是这一固有的深刻本质 ,使得它表现出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在道德情感活动中的表现 ,即它们是贯穿着道德情感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以来,渐渐形成了理性至上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上帝死了"的信仰危机,现实中常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危机。确立道德的标准不能完全依赖理性,而应以理性与信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宗教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其能够在道德建设上做出特有贡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能够实现相容共济。  相似文献   

3.
关于"租赁权"本质之争,有三种学说"债权说"、"物权化债权说"和"占有权说"."债权说"以租赁权之设立原因行为与权利本质混淆起来,应予以抛弃;"物权化债权说",混淆了权利与权能之关系,并以违反物权法定主义为由否定租赁权为物权说,值得质疑.传统物权理论,无法对租赁权本质做出合理圆满解释;"物权二元结构论"清楚地剖析了租赁权的法律关系.因此,租赁权应为物权,实为占有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20多年。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非道德与反道德的现象已呈漫延之势。唯利主义的肆虐与个人主义的张狂,不仅侵蚀了一些人的本性,也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表现,成为我党作风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儒法之争看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现实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之际的儒法之争,对当前依法治国中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正确把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当前,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后,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儒法之争。本文试从立法、执法、司法控制和治国四个环节来具体说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现实把握。  相似文献   

6.
我国转型期的道德状况存在“滑坡”与“爬坡”之争,争论的实质是新旧道德观念的交锋,问题的症结是道德错位和缺位,解决的途径是道德重构。  相似文献   

7.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20多年。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非道德与反道德的现象已呈漫延之势。唯利主义的肆虐与个人主义的张狂,不仅侵蚀了一些人的本性,也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表现,成为我党作风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伦理”与“道德”在词舞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法律是两个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体系 ,但两者的关系却是哲学界和法律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关这一问题的著名理论———托马休斯 -康德模式并未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新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争又将这一问题再次突显。现实和理论的双重需要都要求我们一方面为道德与法律划定基本界限 ,另一方面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有关难题作出细致的分析 ,对有关行为方案作出谨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道家从文明的开端就参与了中国民族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建构,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中国伦理精神最重要的原色之一。道家伦理具有重要的精神哲学意义。道家为中国伦理提供本体论基础,弥补了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本体缺失的不足;道家的隐世避世为入世的伦理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使富有弹性的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成为可能;道家在儒家的人伦原理之外提供了一套扬弃人生和人伦矛盾的人生智慧。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人格构造中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道家伦理在中国伦理精神的体系中终不能成为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12.
论作为禅宗伦理经典的《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坛经》作为禅宗经典也是一部禅宗伦理典籍,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的特点在《坛经》中得到突出的体现.《坛经》建构起了禅宗伦理的道德形上学,即心性论或人性论的三主题:心性清净、本有佛性、本有智慧;又以如来藏理论解释了恶对于人的本性显现的障碍作用,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道德认识的内省式方向:明自心、见自性,以及道德修行的无修之修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基本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 ,为了推进伦理学理论研究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再认识。如果我们从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以及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的规范体系、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等方面加以综合的思考 ,那就必须确认 :现代伦理学只有把道德规范与意志自由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问题 ,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关于自然法和永恒法的论述是他对行为之合道德性的论证。他从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出发,指出自然法乃道德的至上原理;他论述了人的自然倾向作为自然法的内容对人行为的道德约束力和强制性;他指出了永恒法和人类本性的内在一致性;他强调人的道德义务派生于自然倾向,并围绕性道德对自然倾向进行了理性的解释,认为性道德乃是遵循自然法的一个合理要求;此外,良知来自良习的论点阐明了他实践理性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与道德伦理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不同手段,均具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刑法生存发展的土壤,而伦理则是刑法的道义底线。刑法与伦理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寻找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平衡点,这对合理优化配置刑事法律资源、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伦理学界,非人类中心论正日益成为强势话语。但从理论根基上对这种强势话语进行透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非人类中心论在实质上并没有走出人类中心论,二者争执的实质只是思维方式之争,非人类中心论试图强化的只是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个人品德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实现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个人品德建设的转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将继承中国传统优良道德与普世伦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以"NBIC"会聚(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会聚)为代表的当代科技革命,在人类增强技术的技术功能展现上,揭开了人类改造或人体增强的"无限光明"的道德前景,从而使得人类以技术方式追求完美、制造完美成为可能.然而,人类增强技术所揭示的道德前景,能否获得伦理的支持?这仍然是一个引发激烈争论的话题.人类增强技...  相似文献   

20.
警察职业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执法权力道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如政治性、严厉性、强制性、示范性等。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警察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维护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利于实现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警察个人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