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 ,王朔与金庸之争仍是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事人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心态 :金庸表示与王朔个人没有恩怨 ,王朔则表示无意对金庸人身攻击 ;金庸表示王朔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 ,王朔则承认自己的文风“确有问题” (见《文学报》 ,1999年 11月 11日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 ,他们之争并非个人之间的私见 ,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学审美观念的冲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葛红兵先生的《不同文学观念的碰撞———论金庸与王朔之争》 (载《探索与争鸣》 2 0 0 0年第 1期 )一文抓住了这次论争的要点 ,突破了纠缠于是与非的简单模式 ,而上升…  相似文献   

2.
王朔之刺     
<正> 王朔为何选择公开斥责对王朔的关注由来已久。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化笔为旗,直接向别人开战,颇有点出人意表。王朔发难以后,在报端、电视、网上、广播中,处处可见人们对于金王之争的评论,甚至连一本包装挺不错的书籍都及时上市了。金王二人早就罢嘴了,完成了沪上评论家陈思和先生所说的“文化共谋”之后就罢嘴了,留下一段长长的文学大师角力的背影。论战仍然在继续,王朔的评论所引发的文学评论危机现在尚未有化解的迹象。  相似文献   

3.
<正> 王朔的长篇对话录《美人赠我蒙汗药》即将出版,这次王朔的大棒子抡向了余杰、摩罗等人。千龙新闻网以《王朔批判余杰:“没想到还有比我脸皮更厚的后生》为题。对其进行了采访。王朔对余杰等人的批判是通过与“老侠”的对话进行的。因为余杰“要灭的那  相似文献   

4.
萧奋 《新东方》2000,(4):51-51
最近,自称“我也是一势利眼”的王朔以他独有的眼光“看金庸”,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海内外整个华语文坛掀起大波。  相似文献   

5.
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缠——也谈王朔与金庸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为什么拿金庸开刀? 这场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小说文本;更不在于作家的为人,或者作家个人之间的争执;其实质就是批评本身。就批评而言,王朔代表了现代,金庸则是传统的典范。王朔要反传统自然想到了金庸。沉寂多时的批评界,如同火山运动,喷出一个王朔,不足为怪。 挑战─—批评走出象牙塔 很久以来;我们的批评赶不上创作。文学反映的是历史和社会,作为一面镜子的文学,差不多从有记录的时代伊始就伴随着我们,它的存在无疑是符合人类学的需求的。但是走到今天的文学,除了它的“镜子”生存理由之外,更在乎其休闲精神。 王朔明知…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9日,香港著名作家、《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金庸)先生偕夫人林乐恰、儿子查传倜来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浙江嘉兴市访问。在四天时间里,他们游览南、北湖,观赏钱塘江潮,投资办企业,忙个不停,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东山再起金庸先生于1993年3月退休。他辞去《明报》董事局主席,将艰辛经营32年的《明报》出售给于品海为首的智才集团。尔后,他却依依不舍这心爱的“江山”,准备东山再起。去年72岁的金庸老当益壮,一次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对记者说:“人生总是无常的,生命也不知道哪一天结束,任何事情是没有永远的。”金庸先…  相似文献   

7.
<正> 谁投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炸弹2002年是房地产泡沫之争的一年。缘起2001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在节目中的“泡沫”说一经抛出,整个房地产业像开了的锅一样,于是房地产“泡沫”之声开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3日,74岁的金庸偕同夫人林乐怡、儿子查传倜抵达台湾,参加为期三天的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金庸一入境,便立刻受到海关工作人员明星般的欢迎,除了献花、惊呼之外,不少人还拿着书本要金庸签名,在机场守候的民众更是围观争睹。金庸在台如此受欢迎是有原因的。从去年暑假开始,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便锐不可挡。单单一出《神雕侠侣》,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播出。一时间,“雕热”四散,从电视、电脑  相似文献   

9.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10.
情景无喜剧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众人每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不到半个月,央视“夜宴”了三轮,其收视的火爆程度甚至远超同时段任何一部电视剧。这部“令人流口水”的纪录片却使我想起同样“味道好极了”的《我爱我家》。如果从1992年11月5日英达与王朔的彻夜长谈——首皮讨论这部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敲定这种舶来品汉语名算起,sitcom(情号喜剧英文简称)中国化已近20年。然而,让我等饕餮得肚歪的它,如今却鲜有“渴口”的,饥一顿饱一顿的“情景”时有发生,似乎已在“舌尖下”了。  相似文献   

11.
“弹指一挥间”。当我在自己的电子信箱看到为庆祝重庆直辖10年而发来的“我看人大这十年”的征文约稿信函及读到重庆人大报刊报道的相关消息之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出了1989年以来我在重庆人大报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原件。细细一数,居然有三十余篇之多。而且,其中有二十五篇文章是在重庆直辖后的这10年间发表的。这就是说,仅重庆直辖后的十年间,我在该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发表的文章就多达二十五篇啊!很快,我从中找出了重庆直辖后最早发表自己文章的那期《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哦,导刊是1999年第5期,我发表的是在该期“公民视野”栏目的《世纪之交要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一文。报纸稍早一些,是1998年11月24日发表在头版“直言快语”栏目的《“开门立法”好!》。当时,虽然重庆直辖才一、两年,但对比重庆直辖前后市人大常委会所办的一报一刊,从其变化中既可看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些变化,又可感觉到整个重庆市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8月3日至9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台独的保护伞和总后台——评李登辉的“台独”言行之一;鼓吹“生命共同体”制造分离意识——评李登辉的“台独”言行之二;借所谓“台湾经验”抗拒统一——评李登辉的“台独”言行之三;穷兵黩武为分裂活动壮胆——评李登辉的“台独”言行之四。 ▲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李登辉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3.
杨早 《协商论坛》2016,(4):50-51
阿里欲收购《明报》的传闻大概是2015年底传媒圈最热话题,网友调侃马云是因为爱看金庸小说才萌生此意.在内地读者印象中,提起《明报》首先想到金庸,《明报》为金庸一手创办,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名作都是在《明报》连载发表,成就了《明报》巨大的发行量,内地读者也多是因为武侠小说才知道《明报》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14.
文化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最近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这种变化不仅再度引发了关于“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议,同时也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来自腾讯网的调查显示,对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  相似文献   

15.
张福科:我中大奖了福彩中心:你没中奖“我中大奖了!”2004年11月4日一大早,张福科捧着当日的《新疆都市报》第四版上刊登的《新疆风采》福利彩票25选7开奖公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福科再次把25选7二次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25日,《新京报》发表的《表达权与进谏纳谏的传统》,从历史上维护封建皇权的“进谏纳谏”现象说到现代社会的言论自由和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对“表达权”的时代精神做了比较深刻的解读。本刊特予转载,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7.
<正> 以“写字”成名的王朔正大红大紫,蜚声京华的“王朔热”由于他在影、视、文几个领域的弹无虚发,落地开花,已是风光独好,眼下仍呈升温之势,使得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得有些七零八落的文坛平添许多生气。不过难得的是,当王朔作品走俏,呼声日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做上了“有头有脸的文化人”时,他尚能保持那一份儿清醒、一份儿坦诚。不久前,他有过这样的自白: 我现在还处在上升时期,起码还有三年的好日子,我自己有谱,三年后我可能退潮,能混多久就混多久,“疯”了几年,该歇就歇  相似文献   

18.
史海一勺     
《乡音》2007,(2)
二月大事2月7日“二七”大罢工纪念日(1923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1997年)2月21日反对殖民主义斗争日(1946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1972年)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彭德怀张闻天临终遗嘱彭德怀:“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在北京西郊三○一医院病逝。他临终前给亲人留下了遗言:“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不要和人家说,不要打扰人家。  相似文献   

19.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6,(Z1)
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讲学习,主要是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