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最终应落实到人才培养尤其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上来,为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需要通过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深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接轨、固本强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39所“985工程”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部分的文本分析,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即培养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呈以下发展趋势:在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注重高校、中学、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形成选拔进人、设班育人、导师引人和动态督人的培养制度;实现多元与综合化的培养评价.为促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长足发展,我们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并寻求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学记》提出的"知类通达"与胡瑗主张的"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知类通达"、"明体达用"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回归,是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责任。"知类通达"、"明体达用"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4.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育人是关键。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与学习环境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不断优化本科外语课堂教学,强化英语实践性教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交通运输行业科技拔尖人才培养问题出发,分析了公路水路交通科技拔尖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提出必须遵循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建设科技拔尖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专业拔尖技术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提供充分的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创新培养模式和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6.
资源管理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教务管理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提供动力支持,为高等教育自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动力支持,要重视教务管理在高等学校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文化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应理清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划分、应用创新型人才层次与高校类型等问题。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对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即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当前单一学术的"h"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的"H"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对培养规格的再定位,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创新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使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成为既适应政府部门,又适应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关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67所高校的处级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依托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某个创新学院或某一特色专业等平台来展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也包括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因素。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专门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目前我国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拔尖计划"毕业生的深造率、本研专业符合率、院校拔尖率、学科拔尖率均很高,他们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领域深造的经历,为他们未来成长为科技精英人才积累了较大优势。"拔尖计划"实施高校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国外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建立密切的学术关系,联合培养博士,让一部分"拔尖计划"毕业生留在国内顶尖大学和学科点深造,这有利于我国储备战略人才,服务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