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反思人类社会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把人类中心主义客观地分解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并通过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比较,明确了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性.最后论证了科学发展观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湘萍 《前沿》2011,(5):189-191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指导下,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也为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是体现作家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一部作品,它一方面赞美了人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以及构建文化生态,创建文明、绿色生活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也谴责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出人类命运与自然命运是休戚相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引发广泛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许多论述具有前瞻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不管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是人类平等的生态权,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主体之间生态权利不平等,各利益群体间缺乏公平博弈的平台并达成共识,弱势群体的生态权往往被无形剥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整合与超越:论新生态伦理观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明 《求索》2008,(1):141-143
生态伦理学是人类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出现的一门伦理学的应用学科,它对传统伦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一方面是其拓展传统伦理学理论思维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也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公正高效的生态治理是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实现生态公正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政府生态治理的失衡必然加剧生态危机、社会不公与生态不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视野中整体推进生态治理,切实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实现好维护好生态公正,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12.
綦玉帅 《青年论坛》2007,1(1):58-60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观念支持。开展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合理成果,形成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学发轫于生命与生存的基本命题,凭借对生命本体慎终追远式的发问而跻身文学殿堂。生态文学完成创作话语权的重要转换,但也存在创作选材对象、意义系统建构与呈现问题空间诸层面的差异。因此,在其价值取向角度需要调适三种关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局限,进行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学选择,明确社会中心主义的文学担当;在其逻辑架构层面需要建构三个世界,即生态文学起步于生活世界,寓居于意义世界,诉求于规范世界;在其实践途径方面需要应对三类危机,即揭露生态危机,消弭心理危机,缓解文明危机。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上帝留给人类做出最后抉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据报,2010年,全世界有320万人因暴露在大气污染中而过早死亡,另有22.3万人因空气污染直接死于肺癌。江苏一8岁女童确诊为肺癌,就是因为家住在马路边,长期吸入大量尘埃所致。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人类自己。长期以来,总有人无视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巨大影响。联合国提供的最新权威研究报告证实,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因。关注生态危机,建立生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5.
郭水兰 《桂海论丛》2007,23(5):9-11
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事实证明,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是事倍功半的,我们要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要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明确各个国家、组织、个人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创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同时,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苏国辉 《理论月刊》2008,1(6):26-29
技术理性作为现代性的标志,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又使人的发展陷入了理性的困境,导致了人性的迷失.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促进了人性的回归.由于人类文明的程度和人性发展的程度互为尺度,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中心主义与国家中心主义是经典意义上的国家现代化主导范式,二者分别侧重社会和国家作为主导性力量来推动整体性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构成了现代主流发达国家的历史演进主脉络。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赶超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前两种范式的解释力遇到了挑战。一种以政党为中心主导的,先由体制外产生的政党通过构建民族主义价值体系、规范体系与期望体系,实现新式权力结构革新,进而助推国家现代化的"政党中心主义"新范式逐步登场,并彰显了极具潜力的理论和道路力量。  相似文献   

20.
由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政治革命思想的凸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遭到长时间地遮蔽,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长期"缺席",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场"受到严峻挑战.但是,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面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仍然获得了信任和话语权.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呼唤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