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哲 《求索》2010,(5):245-248
近代中国的法学留学经历了法学留学的初创、政策确立及理性发展三个阶段。法学留学的资金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留学去向有西洋法学留学和东洋法学留学。1874年自费赴西洋学习法律,是近代中国法学留学的开端。1899年赴东洋学习法政,是近代官费法学留学的开始。1900年至1905年,清政府确立了法学留学政策,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刺激,出现法学留学高潮,尤以东洋法学留学为主。1906年至民初,法学留学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从晚清至民国。总体而言,政府对法学留学采取限制性政策,但法学始终是留学的主流学科。法学留学生也是自费生多于官费生,东洋法学留学生多于西洋法学留学生。  相似文献   

2.
贾莉 《人民论坛》2012,(11):122-123
在19世纪国门被迫打开后,中日两国不断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期他们回国学以致用。该文从近代中日两国对留学的认识、态度和方针等方面入手,分析两国派遣留学生留洋国外的深层目的和实际效果,以促进对近代中日两国的变革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现今的留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家德 《求索》2011,(5):73-75
近代中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派遣留学生,迭至20世纪初出现波澜壮阔的留学浪潮。20世纪初留学运动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另方面也是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留学政策与青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政策助推了留学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我国留学事业的发展。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政策的演进和留学生现象变迁,分析了留学生的总量、结构等群体性特征,发现低龄化、大众化、回国潮成为当前留学的趋势,进而从青年创业、青年教育、青年文化等方面解读留学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姜永超 《前沿》2012,(6):192-193
为促进我省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提升我省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取更多生源到我省学习,我们观察河北省来华留学教育的情况,比较河北省与北京辽宁黑龙江来华留学教育情况,得出我省来华留学教育所处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促进我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建议。通过河北与北京辽宁黑龙江来华留学教育的对比,认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来华留学教育应在思想意识、队伍建设、留学项目、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五个方面着力改善。  相似文献   

6.
记者从中国教育部获悉,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以下简称CSC)负责受理外国人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及学生来华后的管理事务:受理外国教育机构、民间友好团体派遣学生自费来华学习的申请;受理个人自费来华学习的申请。CSC与中国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的400多所高等学校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能够提供良好的咨询和优质的服务。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一、 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及申请途径1、 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此项奖学金系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的政府,以及中国教育部与有关国家的教育机构签…  相似文献   

7.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派遣官费学生出国留学,以后人数不断增加,并带动更多的私费出洋求学者,留学之风盛行国内各地。赴美留学生1906年达600人,赴日留学生最多,1904年底已达万人以上。到1913年已有众多留学生学成回国服务。  相似文献   

8.
朴美玉 《人民论坛》2012,(23):236-238
来华留学教育是国际交流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和各种身份的中国人都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参与者,他们选择的交流方式是在各种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践视角看,中国的国际语言环境始终具有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三百年留学浪潮的历史追思焦润明中国留学浪潮起始于1872年清朝政府正式派遣留学生之时(有史料记载的自发留学则始于1847年),至今已历百年,然而直到今日,这一浪潮的内在冲动却丝毫未曾减弱。在百年的留学浪潮中,共产生了五代留学...  相似文献   

10.
1872年清政府第、次派出对名少年留学生赴美国留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瓜分对象。朝野有识之土如魏源等强烈要求清政府放弃固步自封的态度,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制御强敌的目的,这一主张在爱国进步人士中产生很大反响。早年留学美国的客闹对比中美两国科技发展历史,深知必须选派优秀仕子赴欧美留学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回到中国应用,方可改变落后状态,使中国成为“富强文明之境”。1867年(同治六年),客阅通过江苏巡府丁目具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建议“政府…  相似文献   

11.
<正>李政道在给方毅的信里说,中国不应该收缴留学生从国外获得的奖学金,邓小平批示后,国家改变了做法。从互派交换生到单派进修人员1972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开始重启与西方的教育交流。只是,连续多年都属交换性质——互派人员到对方国度留学,留学期间的费用由对方支出。由于西方国家很少有人来华留学,所以中国派出人员规模极小,且多是学语言的。1977年8月8日,第三次复出、分工主管全国科教工作的邓小平在科教座谈会上提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成人留学热尚未消退,一股少年留学的热潮又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高涨起来。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到国外留学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比例去年超过50%南方某些城市高达80%,如深圳中学1998年秋至今已有近100人申请出国留学。这批“童子军”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一百多年前一批十二二三岁的中国留学生经过清政府的筛选,远涉重洋,接受西式的教育。在这批小留学生中成长了旧中国的第一批现代意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命财力雄厚的家长们想方设法武装子女,增强其竞争力。谁能否认不久的将来在这批留学海外的童子军中不会再度涌现一批有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曾分四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留学创举.然而,这个创举却以悲剧告终.其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容闳却归咎于陈兰彬和吴嘉善二人,这有失公允,因为派遣留学同其他洋务事业一样,是清政府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时,被迫采取的一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新举措,缺乏周密部署和长远考虑,更谈不上全盘规划的意向,这就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由此可以说,派遣幼童留美事业的终止是清政府一贯的虎头蛇尾使然,是时代的悲剧,而不能归罪于某一个或几个人.  相似文献   

14.
申请前往德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德国有关部门正考虑改革现行的由各高校自主审批择生的制度,并计划先由一个专门机构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统一资格初审,而后再交各高校进行后续审批。  相似文献   

15.
文一 《今日广西》2010,(20):41-41
女子留学早于男子 中国人走出国门留学异邦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1847年,广东人容闳、黄宽、黄胜由外国传教士资助赴美留学当属首开其端,而女性留学的历史其实要早于被历史公认的容闳等人。据容闳在其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记录说,郭实腊夫人主办的女塾因鸦片战争前的局势紧张而停办后,“携盲女三人赴美”。是年1839,比容闳等人留学海外早8年,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之际。  相似文献   

16.
申请留学办法以前我在国内的报纸上几乎没见过什么关于国外聋人大学的报道,只是偶然能从《中国残疾人》杂志中读到简单提到过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零星文章,但也没有这所大学的详细介绍。聋人对国外学校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听人,他们有对国外留学生活的大篇幅报道和详细的留学指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开始重视中国教育市场,逐渐放宽了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政策。目前,中国留英学生的人数不断攀升,英国已经成为中国学生赴海外学习的重要目标国。●赴英留学新热点●英国政府希望到2005年能吸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并将中国列为英国国际学生的重要来源之一。2002年,从中国赴英留学的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仅次于赴美国留学的人数。2001年,中国赴欧洲大陆其他主要国家留学的人数只有约1000人。中国留学生的不断增加,与英国教育部门和各大学这几年大力开拓中国市场有关。1996年以前,中国赴英国留学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时代潮》2001,(8)
今年一季度,笔者接连两次设宴,为朋友的孩子到日本和新西兰留学饯行。也就在这期间,几起接连发生的中国留学生遇害案,正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遇害的消息特别集中,自然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有人感到国外不是天堂是地狱,对到国外留学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国深造一直是很多有志青年的梦想。如今,随着我国残疾人地位的不断提高,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很多残疾人也跨出国门。但是,出国留学并非进入了一个桃花源,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聋人贾晓红从她的留学经历中提炼出一些经验,我们将分期介绍给广大聋人朋友。希望他们在留学之路上能够顺利一些。  相似文献   

20.
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象征。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在一批批华人青年远赴海外求学的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批批外国留学生。1982年,当时的四川大学接受了首批外国留学生。说是苗批,其实仅有两人,分别来自日本和美国,是国家教委安排的短期非学历公费留学生。从1982年至1985年间,来四J;;大学就学的外国留学生一直处于零星状态,四年总共仅有10来人。到了1985年,一方面是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一方面是四川大学在中国西部的重要地位日渐显露国家教委将四川大学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