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 《党的文献》2016,(3):101-107
民国知识界对《新民主主义论》的广泛关注与评述,可以为解读《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价值提供注脚。虽然国民党明令禁止《新民主主义论》的印行,但共产党突破国民党宣传禁锢的努力加上部分知识分子的推介,使《新民主主义论》对民国知识界仍然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宣示了中共新的革命与建国篇章,消除了知识界对中共的误解,成为一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中共的原因。此外,《新民主主义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论与术语成为知识界的分析工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苑》2020,(2):F0002-F0002,F0003
1939年年底1940年年初,为了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粉碎"近来的妥协空气"浪潮,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提出和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论》从实际出发,客观、全面考察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揭示出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为目的革命的实现,是有优势的可能性。为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新民主主义论》具体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实践行动的纲领和方针。《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裴植 《党史博览》2015,(2):22-23,27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篇讲演稿先是刊载于2月15日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后又于2月20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上,题目均改为了《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系统深刻地阐述了  相似文献   

5.
李春来 《世纪桥》2011,(23):30-32
《新民主主义论》从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和全面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国家学说、不断革命的思想、革命理论和革命运动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同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斗争历程作了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重要的著作。它所系统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理论成果。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度,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经典性著作之一。 不容置疑,《新民主主义论》是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产物,它  相似文献   

7.
陈志环 《唯实》2012,(4):63-66
《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认识的成熟。它科学界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指明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重要的基础理论文献。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对待文化问题的基本精神对当前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修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著的《新民主主义论》,最早名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发表在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以下简称《中国文化》本)。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的《新民主主义论》(以下简称《毛选》本)①,是经过毛泽东多次修改后形成的,内容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段时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对毛泽东的修改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内容上的变化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注意。比较早给予注意的是日本学者。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竹内实在主编《毛泽东集》(中文本)时,为努力体现《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9.
曾毓成 《湘潮》2014,(10):50-50
《新民主主义论》,系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最初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于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此文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前,《新民主主义论》在湖南印行过单本行。  相似文献   

10.
张正光 《理论建设》2020,36(4):72-77
延安时期,党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话语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中国革命实践话语相结合、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了知识青年世界观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化;比较式话语帮助知识青年识别国共两党差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跟共产党走的决心;用事实说话帮助知识青年牢固树立革命自信。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可以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解放》作为中共党报党刊的代表,比较早地对"中国化"、"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延安文化界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在关注"中国化"的同时,还对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处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民族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做了理论准备。《解放》全文刊登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概念,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的结合,把"中国化"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起点,推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发展和外部语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破解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维度,通过优化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及拓宽话语领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赤光》是中共旅欧党、团组织创办的刊物,该刊物在建构中国革命话语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为武器,围绕反军阀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两大中心内容,向旅欧华人揭示了推翻帝国主义与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批判和揭露了军阀祸国与内讧的真相、世界资本主义的反动风、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的本质。《赤光》的话语建构是将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移植"到中国,再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对近代中国革命话语"再造"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正"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和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本质上就是探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想"赶上时代"并"引领时代",需要从整体上完整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努力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段文健的《人的解放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审视——基于唯物史观形成的视角》一文基于唯物史观形成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的解放"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提出需要把握实现"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话语转换的理论起点、破除异化劳动桎梏的理论关键、推动生产实践革命的理论核心三要素。  相似文献   

15.
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边缘化甚至"失语"的现象,需要回归话语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坚持话语的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从人民大众的话语需求出发,正确处理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传统话语、大众的话语的关系,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维度,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受社会环境、网络场域、主体因素等多重影响,话语构建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新语境。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内容思维、受众思维和媒介思维,处理好话语"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三大问题,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的基础上实现话语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半个世纪后,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初步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1997年他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两个纲领,长远目标完全一致,基本理论一脉相承,都是立足中国国情制定的富有创造性的正确纲领。探讨两个伟大纲…  相似文献   

18.
姚宏志 《党的文献》2007,7(4):43-46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根据中国社会矛盾性质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转换,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前奏,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内核",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本土化"第二波"浪潮中的最后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4)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30多年来聚焦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成就。然而,在话语内容及传播媒介上却被圈在学者的象牙塔中,淡化甚至忘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大众化。大众缺乏系统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话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政治安全的文化基础。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政治学话语,或者来自儒家,"以儒驱马"和"以儒代马",提倡乡贤政治或贤能政治;或者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话语影响,以不完整的自由主义来解释日常的政治问题。这就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直接威胁和损害了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遏制和消除威胁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不能主要靠话语过滤和渠道防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大众化才是有效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并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治安全的利器和法宝。  相似文献   

20.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建构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重要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育人"为中心的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坚持人本思想,突出时代主题,注重解决问题,用好多样化手段,逐渐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使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切实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