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微其中蕴涵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立体透视的几个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是生态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生态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还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对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进行立体透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在于: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开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批判,探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形态的可能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与当代政治生态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生态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其路径选择可以有: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环境"修补"转向"生态善治";从自然的"主人"转为自然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河南社会科学》日前刊登姜国凡的署名文章指出,承继现代文明对社会正义的理解方式,可以从社会形态发展的意义上重新诠释社会正义的现代性意义.现代社会正义不仅具有以往社会正义的利益平等原则,更加入了生态的原则,体现为一种以生态正义为核心内涵的现代社会正义伦理学观点.在这种观点的照应下理解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实践意义.从生态正义到社会正义体现的不仅是社会形态形式的进步,更加是社会形态实质的丰富.生态正义将人类整体性的思考方式纳入社会正义的构建之中,表达了生态转向意义上的文明建设的伦理价值,富有时代精神.从生态正义到社会正义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向实质:以生态的转向囊括人的转向,以生态正义的有效植入扩充现代社会正义的应有内涵,以生态的发展观取代以利益为中心的发展观,表达了生态伦理视野下的价值观的深层转变.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其路径选择可以有: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环境“修补”转向“生态善治”;从自然的“主人”转为自然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周兰珍 《求实》2007,(12):51-53
西方生态伦理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新兴学科迅速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存在有过高估计中国的生态伦理资源、受制西方话语、纠缠于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等问题。中国的生态伦理建设应该从"何以可能"转向"何以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生态意识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观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反思.引发了价值现研究的理论转向.这种理论转向首先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争论以及"自然价值"的提出,表现为生态价值观的形成.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自然价值的理论内涵.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现有关"内在价值"的错误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静 《党史文苑》2009,(8):49-50
生态意识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