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观察患者肩部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手的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肢体感觉、水肿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S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关节肿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水肿程度的变化,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水肿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FMA评分增加值、VAS评分降低值、水肿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均有效果,而电针围刺法在改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水肿程度等方面较针刺法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腔注射、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肩关节功能Melle评分量表及肩关节活动度评价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Melle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减轻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关节腔注射、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对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优于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强制负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头针治疗结合强制负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rke倾斜量表(Burke lateropulsion scale,BLS)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X轴数值、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健侧腓肠肌内侧头平均肌电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BLS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X轴数值、AEM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BS评分、MBI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BLS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X轴数值、健侧腓肠肌内侧头AEMG、BBS评分、MBI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价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OI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包钡的VF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的VF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贺氏火针温通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每日毫针刺肘髎、曲池、手三里、合谷穴,治疗组加用贺氏火针隔日点刺阿是穴,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为观察指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MEP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VAS评分降低值和MEPS评分升高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贺氏火针温通法可有效缓解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程度,改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舌三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iTBS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ing test,WST)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量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及吞咽时程。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减少程度,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三针联合iTB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治疗,疗程均为3周。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吞咽困难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WAL-QOL、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MBI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B、ALB、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Hb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通督调任灸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开展任务导向性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督调任灸法,疗程均为4周。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上肢模块(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研究组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任灸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分期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JP2〗将80例脑卒中后软瘫期(Brunnstrom Ⅰ~Ⅱ期)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法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Fugl- Meyer量表(Fugl- 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 分期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和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分期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 分期针刺在改善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能力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治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廉泉、风府、哑门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2周为1个疗程。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量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6,P=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在Ⅰ级、Ⅱ级分布占比较多;广义估计方程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不同,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量表评分、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MBI量表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确切,该治疗方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五行针灸重用原穴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 将最终纳入的59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每周治疗6次;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五行针灸重用原穴治疗,每周2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HAMD失眠子部分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HAMA评分、NIHSS评分、AIS评分、HAMD失眠子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评分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基于HAMD评分、AIS评分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五行针灸重用原穴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缺损神经功能,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以肩手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基于Brunnstrom理论探讨SHS不同时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BrunnstromⅠ期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建立,Brunnstrom Ⅱ~Ⅲ期平衡肌群间肌张力,Brunnstrom Ⅳ~Ⅵ期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强化运动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对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关键肌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关键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筋骨并举”思想的“颈—肩—胸”调整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运用中文版颈部疼痛和废用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neck pain and disability scale,SC-NPDS)对患者颈椎疼痛水平、功能、残疾及情绪和认知进行评分,测量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的改变以及前肩角度(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头前伸角度(forward head angle,FHA)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C-NPDS评分、FSA、FHA显著降低(P<0.05),颈椎左旋、右旋、左右侧屈、屈曲、伸展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NPDS评分、颈椎活动度及FSA、FHA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关键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大部分活动度及前倾姿势,而在此基础上采用“颈—肩—胸”调整术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纠正患者静态头颈部前倾姿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首乌益智汤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首乌益智汤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修订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两组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BI、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MoCA、BI、MMSE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首乌益智汤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运用火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8例中枢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和治疗组(火针疗法),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面神经功能量表(modified house-brackmann,MHBN)和面部残疾指数(face disability index,FDI)评价面部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HBN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在进食困难、喝饮料困难、流泪困难、刷牙或漱口困难的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普通针刺法相比,火针法能更有效地改善中枢性面瘫后面部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面瘫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李氏一指禅推拿联合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实际对照组完成30例,治疗组2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及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李氏一指禅推拿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吞咽功能评分、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评价吞咽功能,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评价肺部感染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肌骨超声测定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approximation shortening rate,ASR),并根据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CPIS、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的最短距离(minimum hyoid-larynx approximation,MIHLA)显著降低(P<0.05),MMASA评分、MBI、ASR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CPIS、MIHLA降低程度和MMASA评分、MBI、ASR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氏一指禅推拿联合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修复舌骨与甲状软骨相互靠近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