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小康》2017,(34)
正与时间赛跑,经常需要"连轴转",除了上厕所、吃饭、睡觉以外,好像都在为工作而忙……在中国人的忙碌故事里,这些都只是表象。生活的美好、人生的价值、社会进步的力量,或许有很多都藏在了种种繁忙表象的背后,这些,你们发现、寻找、感受到了吗?"我感觉大人们都很忙。"这是一个12岁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你们这些大人,承认吗?"忙,是现在我们处于中年且还在第一线工作的人的一个常态。"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杜晓帆说。乡村,是杜晓帆一直关注的领域,他将  相似文献   

2.
凡人的自白     
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大概人人都理直气壮地于笔墨间一展宏图大志。好像三岁孩子在大人面前哭时可以挥泪如雨,肆无忌惮。老师自然是密笔圈点,题些“有志不在年高”之类的评语。我一样不能免俗地拘于想象力,人云亦云,虽然  相似文献   

3.
家母不惯在城里住,年关将近,老人该如何过年,我得回去安排安排。这是一个雨天,下车后我步行了3里多路,到家时,一双球鞋早已湿透。母亲揭开一个古铜色的箱子,窸窸窣窣翻了一会,找出一双新布鞋来,说:本打算春节带给你,正好你回来了,现在就把它换上  相似文献   

4.
过年的任务     
过年嘛,本来是件很轻松愉快的事,然而对我来说却跟过“关”一样难受。因为我有一大堆过年的任务。我是厂里的办公室主任,平日里厂长们的吃喝拉撒睡等琐事我要照顾好,而且年底厂长安排下来的过年任务更是重中之重,只能办好,不能办糟。这些任务具体来说就是从初一到十五,每天安排一个宴会,请各路官人,各位客户前来联谊。每次厂长布置任务时,都会语重心长地用手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今年过年的任务一定要办好,否则来年全厂上上下下就要喝西北  相似文献   

5.
说过年     
一入冬,便想到过年。 过去说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大人也一样盼过年。特别是我等少小离家长年在外,一年就是春节回家一趟,焉能不盼过年!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都与鬼神有关。荆楚好巫。把春节说  相似文献   

6.
春节,在民间也称"年关".为什么将春节称着"年关",笔者不想去考究,只是感到这"年关"的说法,对领导干部来讲很贴切. 去年春节,就听一位在县里的同志讲,他们县里有几位领导同志家都不在本县,却坚持留在本县过年.所以如此,并不是工作离不开,而是因为舍不得离开.  相似文献   

7.
春节,在民间也称"年关".为什么将春节称着"年关",笔者不想去考究,只是感到这"年关"的说法,对领导干部来讲很贴切. 去年春节,就听一位在县里的同志讲,他们县里有几位领导同志家都不在本县,却坚持留在本县过年.所以如此,并不是工作离不开,而是因为舍不得离开.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的安宁与幸福,就突出表现在这些民俗细节上。平时吃不上这么多鸡鸭鱼肉,过年时集中吃;平时穿不着新衣服新鞋,过年前尽量置办齐,正月里不买鞋、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其实不正是人们力争过一个洁净的焕发新颜的农历年吗?除夕是迷人的,至今想起来都让我陶醉。大年三十一早,大人们忙活着做年饭,我作为未成年人,就可以穿上新衣  相似文献   

9.
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是企业主吸引工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临近年底,企业主们发现这招已不再灵验——"每次过年回家都跟打战一样,今年早点走,听说老家那边也办了不少厂,回家看看,如果有合适的话,明年就不再来了。"在福州火车站售票大厅准备预售车票的农民工老刘说。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当局领导人中,有人几乎每月每周都在攻击"一国两制",并表示说,台湾"绝不接受‘一国两制’"。他们把"一国两制"说成是"矮化"台湾,是"骗婚",是"招降",是"旧主权观"。这是对"一国两制"的严重歪曲。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历史情况下提出来的。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渐形成了以邓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4,(2):3-3
<正>打开电脑,春的气息已是铺天盖地,一色的中国红,喜庆,舒心,过年了,咱中国人的年,非常舒坦,这不,做完这期主期策划,仍觉意犹未尽,想起小时候过年写对联,并再斗胆小兴一把,且作题,既是对本期主题策划的补充,又权作是马年春节给各位拜年的礼物了。尤记得,那是初三时的年。因父亲过世,家中无大人,堂大妈怜我兄妹,责身为生产队长的堂兄将我兄妹从一个省搬至另一个省,从一个村庄迁移到另一个村庄。当然,一个满是土墙草房的村庄,一个尽是红砖黑瓦的村庄。大妈说,爹妈不在,但你们还是个家,兄妹俩过,好。于是,一间有门的屋成了我兄妹俩的新家。大年三十上午,堂兄拿来一叠大红的纸,还有笔墨,今年我们几家的对联归你写啦。那一刻,心里倒真有点儿喜,自己写了两三年了,到新地得露一手。可写什么呢?这里不比曾经的家,在老家庄里我这个初中生算得上是"秀才",而这里都是"文化"人,光我  相似文献   

12.
人生小议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要过年了,我准备回老家度春节。小时候总盼望着快点过年,等长大以后就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今天天气晴朗,心情也格外阳光。人生就像天气和心情一样,每天都在变化,明天或明天的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预料不到。  相似文献   

13.
政府成“债奴”责任在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不正常债务问题解决了,对各行各业都是震动、鞭策和促进,政府执法的腰杆也就硬了“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关是中国传统清偿债务的大限之期。旧社会年关难过是因为被讨债,杨白劳就是怕过年关的典型。而现今被讨债的年关难过,向政府讨债无果而又被追债的更难过。留意一下新闻报道,为躲债春节不敢回家过年的大有人在,其中不少都是跟政府欠债有关的连环债。  相似文献   

14.
王纯 《就业与保障》2014,(12):53-53
正曾经,我是那么嫌恶我的乡音,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嫌恶他的丑母一样。我的乡音朴拙,生硬,土得掉渣。比如说"我们",都说"俺们",声调下拉,蹩脚,难听。上师范以后,学校要求我们讲普通话。我在经过"八百标兵奔北坡"以及"打南面来了个喇嘛"等一系列训练后,终于能够用洋气的普通话讲话了。我在同学们面前讲课的时候,整堂课用的都是普通话。那种感觉简直太神奇了,我像是脱胎换骨一样,抖落掉一身的土气,用抑扬顿挫的普通  相似文献   

15.
"听人说上了年纪就不盼着过年,可我就很盼着过年哩。"笔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说此话时,就像一位大孩子那么天真。老人名叫苏琼英,是海口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的老居民。老人今年80岁,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已有10多年了,是社区的一名空巢老人。"‘女儿’都已经把年货准备好了呢!"老人口中的"女儿"名叫何仁芳,大家都喊她阿芳,就是她平日里照顾老人生活起居。阿芳40多岁,是社区附近的下岗工人。"两年前,居委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公益  相似文献   

16.
情溶工夫茶     
林长华 《两岸关系》2005,(12):58-59
我们闽南人是在工夫茶中泡大的,闽南与台湾一峡相连,共风同俗。台湾同胞看到闽南人喝茶的礼节和习俗,有一种亲近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小时候,看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啜酱油般的工夫茶,不禁感到好奇。我曾备足喝中药汤的勇气,皱着眉喝下去。初喝似嫌其苦,但苦过之后便充满着回味无穷的甘香,习惯后喝其它茶就不够滋味了。我们闽南人把工夫茶看成比大米还重要,把它与人生所有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举凡寻根谒祖、婚丧喜庆、敬老尊贤、交朋结友、和解是非等等无处不是以茶当先。所以,闽南人把茶冠于米之首,平时习称茶叶为"茶米",如果有谁说"茶叶"反而会让人感到别扭。在故乡闽南,几乎家家户户都置备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泡。一泡工夫茶几多人情味。它体现出闽南人的热情、豪爽。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春节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史中从来都叫做"过年",而不叫做"过节",所以今天把它叫做"节日",并不贴切。就其文化内涵而论",年"远比其他任何节日都更加深厚,其外延则更加意义广远,就其传统行事的程序而论,它也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年"的体量绝非一个"节日"所能承载。几千年来,中国就在这一个节期里,  相似文献   

18.
过年     
乡下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人盼做田,小孩盼过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如今,回忆起儿时过年,总有一种很惬意的感觉。 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若经常能吃上白面馒头、半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侈了;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因为如此,那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惟一寄予念想的便是过年。因为家里无论怎样困难,收成怎么不好,餐桌上总会多一些平时见不到的红烧肉、荠菜水饺,大人总要抠出几块钱来给小孩做件新衣服。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记忆里,大凡传统节日都与吃吃喝喝分不开,所谓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因为孩子嘴馋,过年过节有好吃的。但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却不以吃为主,元宵节是"闹"出来的,俗称"闹元宵"。我的家乡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过去的乡村,没有多少娱乐生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个快乐年,眼看春  相似文献   

20.
奢贪之辨     
古往今来,如果一个人"奢" 字当头,便会起贪心。按照"奢" 字的拆字法,"奢"字头上有"大", "大人"、"大官"、"大札"、"大著"…...既做了"大人"、"大官",手中便有了权力,怎能做到不贫呢?且不说早已臭名昭著的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只说近年来各类新闻媒体频频曝光的一批涉贪的"大官"们就是明证。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