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新理念,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离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基,以国际格局为视角,顺应时代形势的客观要求,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的"和合文化""以民为本""传统义利观"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理念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辩证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思维方式"。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更好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而更好地把握话语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叙事"和"中国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着深厚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底蕴,更有着浓郁的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智慧,同时以其浓郁的全球视野体现着对全球化困境的理性反思和对中国现实境遇的考量,体现了中国将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回应新时期“世界之问”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道德文化为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与中华道德文化相比,西方以主体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理智主义文化由于其内在的紧张,不但不可避免地给世界带来治理难题,也难以理解和认同这一方案的重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中华道德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意愿,而且是中国着眼当下、担当履行国际责任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相生相伴,是中国文化之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共通性,使其具有"走出去"的独特优势。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必将对世界文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备、内涵丰富、要义深邃、意义深远。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形成的文化沃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形成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形成的现实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形成的国际条件。它的产生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新成果树立了楷模;它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大旗,是党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为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显然是人类。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在"中国梦"之民族国家价值主体关怀前提下,对价值主体人类形态的认同和高扬,是价值主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化。中华传统文化悠久高远的"天下主义"人文理念和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哲学所强调的"命运"旨趣,是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般方法论资源,前者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导性原则,后者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性原则,二者结合起来则为"奉天承运"。在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情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包含、代表、引领人类共同价值,提升和拓展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层层揭示,其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保持张力;需要破除抽象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他信"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构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二者存在一定辩证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化解地方性和全球性矛盾的尝试,而且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层面的应用和发挥,是文化自信精髓要义的扩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着力于改变文化单极主义认知,冲破西方文明冲突理念和强权思维,摆脱以往霸权道义,实现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突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建立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文化发展新常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本土化实践经验的同时彰显人类共同价值归宿。因此,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参考确立文化自信,即在辨识全球性与地方性二元矛盾前提下,澄明文化的民族性和全球性;在抵御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论的同时,推崇文化平等主义;在去蔽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的同时,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和合"社会观、"和合"国际观、"和合"生态观、"和合"实践观等,并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彰显和发挥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从提出缘由、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海外研究所普遍认同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变化、实现外交政策发展创新、树立大国形象与提升国际话语权而提出的;它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还遵循了《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投行等金融机构是其主要实践载体,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命运共同体是其现实展开。海外研究的分野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谨慎与消极的三种不同评价态度上。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新发展理念是从关切现实问题角度出发,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现实价值、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共商、共建和共享为核心,为化解资本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分裂以及由贫富差距加剧所引发的扭曲社会样态;以互利共赢,合作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走向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繁荣为旨归,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致力于弥合由于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所引起的"中心—边缘"的对立与冲突;以中国传统智慧的"互系性通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为全球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对于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创人类和平发展大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觉地遵循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发展上,落实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文化的精髓为底蕴,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思路与方案。它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昭示了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话语,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以富有卓见的顶层设计、科学性的内涵体现了前瞻宏远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实践,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内涵,这就是爱众亲仁、生生不息与太平和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江泽民深入阐发和实践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论;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阐发,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认识提高到了新境界和新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根据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述可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平等与共享的指导原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维度、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维度、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维度和世界发展和平维度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维互动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规划:首先使区域内国家具备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合作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共同利益基础;其次发展形成合作与法制相对稳定的责任共同体;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觉地遵循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发展上,落实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文化的精髓为底蕴,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思路与方案。它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昭示了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话语,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以富有卓见的顶层设计、科学性的内涵体现了前瞻宏远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列为一项重要基本方略并得到了详细阐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具有中国内核的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中国在精神层面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它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类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体现了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既牢牢根植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当中,又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实践性与理念性的统一;既澄清了价值与价值判断的差别,尊重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又强调了不同文明间要平等互鉴、共同发展,体现了包容性与共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发展大势提出的新理念,是维护世界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以共同健康为价值目标,从共同体的角度谋划全人类卫生健康,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面对世界政治体制、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差异、单边主义制约、世卫组织作用弱化等诸多困境和挑战,世界各国应秉持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深入推进全球化以提升应对能力,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以提高协同水平,充分发挥国际组织联结作用以强化全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代国际秩序的清醒认识,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出的倡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希冀,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解决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需要各国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加深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化交流互鉴代替文化隔阂冲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