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哲学反思特指一种思维活动的方式。它是"不淳朴"的思维,尤其在自觉到思维与存在的差异性之后,为了寻求世界得以存在的本质规定,思维先行以自身作为对象审视,反省思想何以可能的条件。其运思的领域包括一切思想构成自身的根据和前提,使得哲学从深度和广度上发挥无限的批判效力。研究和探讨哲学反思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出地展现哲学理论思维的独特性质,因而,有助于进一步澄清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通过哲学反思能够最切近地理解哲学作为形而上学面向世界的特殊发问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奠基于其实践观之上的。马克思彻底扬弃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革命实践,这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前提。马克思实践观具有整体性视阈、历史性维度、辩证性意蕴、创新性特质和人文向度的五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硬核"。  相似文献   

3.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杨长虹 《长白学刊》2004,1(1):56-58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革命: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批判的价值理想、基本维度和当代视野,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孙正聿先生所著的《哲学通论》围绕康德以来“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确立了前提批判的哲学基础理论:其一,思辨思维中,对常识和科学所以可能的“思辨原理”;其二,思辨思维中“思想前提”的思辨原理。二者构成了前提批判的形而上学原理。  相似文献   

6.
黄浩  朱红梅 《前沿》2013,(15):45-47,6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由于与现实的接触,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时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观,更重要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此时还提出了“消灭哲学”的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7.
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杜运辉、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陆信礼分别撰文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和合学"是"编造哲学"、"虚妄哲学".本文就此做出回应,认为"和合学"作为张先生积几十年教学与科研心得而通达的致思成果,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合学"是张先生基于"自己讲"、"讲自己"哲学史观的哲学创新体系,是对传统哲学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智慧结晶,为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资源,以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8.
陆杰荣 《长白学刊》2003,1(1):41-44
要从哲学观的角度确立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就要从实质的意义上反思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论取向与时代意义。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意蕴主要是把握当代哲学的理论意蕴,在此理解框架内来反思马克思哲学观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构建了宏伟的"主体性哲学"大厦,然而因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其构建出的不过是一个思维"实体",从而引起现当代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也对这一主体哲学展开批判,但他认为主体性仍有其存在的合法性,这便是"价值主体"的维度,并指出"价值主体"应涵盖人的"自由性"、"目的性"和"责任性"。在当代语境中把握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思想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入手,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三重关系中的目的性与责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孔扬 《前沿》2012,(9):35-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真正含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演,而是以"历史"作为新的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历史观,也是世界观——把"世界"看做"历史"的新世界观。马克思所实现的这场哲学革命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前提和思想的前提,牢牢把握住这个双重前提,乃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出场缘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从关于一般哲学的抽象谈论到对德国现存哲学的批判 ,再到对一切旧哲学的扬弃过程中 ,马克思实现了其哲学观上的根本变革。哲学观上的根本变革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突破口。马克思哲学观的精义和重大贡献在于马克思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反思和批判性“活动”,实现了对以“逻各斯”的虚幻崇拜为基本路向的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的哲学观在总体上显现着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和伦理关怀的理论特质 ,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在思辨中观照价值观是价值哲学的当代思路,而有意义的价值观总是价值思想,即对价值与存在关系的人为的思想构造。这种思想构造作为人类一切知识的共同本质,总是要以价值与存在的某种同一性关系为其不自觉的无条件的思维前提,价值哲学作为前提批判,就是要面对人类全部的知识领域,以价值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其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策 《长白学刊》2005,(3):106-107
施特劳斯与当代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思想最后的落脚点,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思想建构在一种对苏格拉底的全新阐释之上.施特劳斯的本行是政治哲学史,而其对政治哲学史的梳理又以一种他自创的解释学为前提.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不仅不是一种解释学技艺,更不是一种解释学理论,而是一种明确的哲学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就是一种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14.
顾士敏 《思想战线》2001,27(1):8-13
中国哲学的起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以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并一致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某种"文明"的崩溃.这一崩溃了的"文明"是什么?就是在传说中被不断憧憬着的西周"礼乐文明"."礼坏乐崩"中"乐"从"礼"中的释放、"文化"从"政治"中的解放,就是中国哲学的原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中,过去有一种错误的思考方法,就是总想把一个本来就是模糊的概念解释清楚,而解释的手段不过是西方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经验归纳和逻辑演绎方法。然而怀疑论者早就指出过这些手段的局限性,康德对理性问题的局限性也提出过批判。我们不可能从所有的角度认识外部世界,这“角度”的含义包含几何的,也包含感觉的方式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本文拟从老子的宇宙观出发,谈谈中国哲学思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不是单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种改变要诉诸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人类学实践论,并认为人是以这种感性活动自觉地改变世界的,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就是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实践的人类学哲学。此外,人类学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也就是力图以这一核心理念改变世界的哲学。它以人类的合理生存为基本理念,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合理性审思与合法性批判,并在对不合理现状的批判中开创合理新世界,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在目的上和性质上成为一种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焦点是正义观的结构问题。在国外,代表性观点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单层结构"理解;在国内,代表性观点为诸学者的各种"一至多层"结构理解。国外两种"单层结构"理解存在着同一个前提性错误,即把马克思正义观实践的、辩证的内蕴,误判为学院化哲学框架中的纯粹逻辑预设;国内各种"一至多层"结构理解则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辩证内蕴,但是对各种观点背后所蕴含着的解释原则的一致性还缺乏明确的揭示,因此有待进行阐明。其一致性,就在于马克思正义观复合结构的双层结构本质,即由追求自由个性作为本体论,与由历史科学分析、意识形态批判、分配公平策略等作为方法论而构成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所谓哲学之思,就是超越感性的物象世界去透视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的思想的世界。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无限的和终极的思想之域进行研究和观照,让精神的理性之光射入这个"阴影的王国"。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打通哲学之眼、掌握和提升反思之法、观照和把握思想之域。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观的方法论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从本体论经过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过程,哲学由研究对象性的客观知识到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康德开始而由马克思完成的,它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所探究的"本体",也不是现代西方哲学强调的"客观知识"和"信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这标志着哲学观的方法论转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