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iarra Boubacar is the first non-Chinese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Malian was bom into a family of doctors in 1964.With his passion for the complex and intriguing field of traditional medicine,Boubacar pursued his master's degree at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in Guangdong Province,south China,and doctoral degree 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in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where he learned from masters.  相似文献   

2.
1996年国庆节,徐国君又回到了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对他显得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10多年前他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一名外事干部经常出入这里。不同的是,那时他是安排引领海外客人来这里接受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而今天,他却是作为一名客人──受中国政府邀请的海外侨胞代表,参加由中国国家领导人主持的国庆宴会。此时此刻,作为一名新移民他不禁思绪万千。1982年,年仅20出头的徐国君从广州外语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某中央机关从事外事工作。几年后,徐国君考入了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但对于“学成后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4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北戴河这个地方,这是因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非常喜欢这里。1954年,他在滂论大雨中,站在北戴河的一处巨崖上作了一首词《北戴河》,词中描述了北戴河的景色,表达了他取得了政权后(1949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建立了新中国)的喜悦心情。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首词如同他的其它语录一样不但尽人皆知而且人人能够背诵。北戴河因此被中国人牢记。北戴河距北京只有几小时的车程,在炎夏时却比北京凉快得多。毛泽东很喜欢这里,他习惯在北戴河召开中央会议,把他的部下都叫到北戴河开会,…  相似文献   

4.
现年对岁,身高一米九的麦博文先生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说不出的痴迷和喜欢,先是在英达导演的《百老汇100号)}出演了IOO号房主的那个宝贝儿子麦克,后在一部美籍华人导演的英文片《夏日动情》里向您讲述美国年轻人生活在北京的情感故事,现在又与王姬、杨位新等联换主演《中国餐馆})。虽然麦博文常用"喜欢"来表达他对中国的好感,事实L在生活中,他已经以中国为家了--在这里生活了9年,娶了一个北京妻子。每天回到家,丈母娘会端_t他爱吃的春饼、水饺,真是应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丈母娘疼女婿--实打实。闯入中国影视圈其实,早在美国…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2)
正大陆很多城市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发展,每一次来都感觉到这里在变化,这是一个让你感受到在往前走的地方。也是在那一年,郑博宇迈出了在大陆发展的第一步。关于他郑博宇,男,汉族,1986年生于台湾。北京创业公社港澳台事业部总经理;"新时代台湾青年六原则"发起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首位台籍获奖者。  相似文献   

6.
牛街是北京一条古老的街巷,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闻名遐迩的牛街礼拜寺就座落在这条街道上。以“牛街”冠名的牛街街道是北京城区最具特色的回民聚居区。这里居住着50000多各族居民,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12000多人。民族团结在牛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几年,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先后七次来到牛街,他对各族群众的关心在牛街广为传颂。 贾庆林书记第一次来牛街是在1997年1月22日,当时他刚刚调来北京工作,担任北京市代理市长。春节前夕,贾庆林同志风尘仆仆地来到牛街孤寡老人任惠茹家拜早年。他…  相似文献   

7.
谁来当保安!     
马剑 《中国保安》2008,(4):21-24
"做保安,啥都没有,不做!"老刘说。北京六里桥附近一处自发形成的外来务工聚集点,每天早上五点钟便已经有人在这里等候,三五成群的坐在马路牙子上,这些人的希望只有一个,就是马上能有人把自己招去做工。就在这个聚集点的附近长期设立着一家专门招收保安的门脸房,打工者却少有问津。老刘已经连续第二天来这里等活,年龄不到四十的他,在北京打工5年,光从口音上已经很难分辨出他是个南方人。听到记者的提问,老刘断然做出回答,原来老刘先前做过保安。记者所居住的小区门口,两三个月就换一次新面孔,出于职业本能,随意问了一名保安员,"我是新来的,先前站岗的保安跳槽了!"那名保安答道。招保安难,"走马灯似的换人"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记者到北京、河北两地对服务行业部分从业者进行职业调查,以期能对保安行业的经营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他致力于培养广西美术人才,参与组建"漓江画派",为本土美术人才走出广西、树立广西美术的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来了之后就不想回去了,这里一年四季的绿和美丽的山水吸引了我。"1973年夏天,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刘绍昆一到广西就喜欢上了这片红土地,决心用他的笔画遍广西的山山水水。刚开始,他在广西美术创作办公室工作。他发现,广西的美术创作人才和创作理念与其他省相比还很落后。于是他开始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活动培养美术人  相似文献   

9.
吴志菲 《传承》2010,(31):29-31
<正>他1995年回国创业,是美国希威尔公司和北京信威公司的创立者之一。创办希威尔后,以他为首的研发小组成功推出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平台——SCDMA无线通信系统。不久,希威尔与大唐电信研究院合资成立了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他出任总裁。在这里,他坚守了11个年头。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院将迎来30年来的第四次更名。1988年,这里挂上了环境保护局的牌子;10年后,这里更名为国家环保总局;又一个10年过去,2008年,这里成为环境保护部。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之后,这里将在今年挂上生态环境部的牌子。  相似文献   

11.
史海一勺     
《乡音》2006,(4)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红楼一层西南侧有一个阅览室,毛泽东做过这里的管理员。1918年8月,还是青年学生的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北京,11月,杨昌济(毛泽东的老师,杨开慧之父)给衣食无着的他找了一份临时工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即一般管理员。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月薪8元。毛泽东管理15种中外报纸,主要工作是登记来此读报人员的姓名。阅览室的门正对着教室,毛泽东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就可以听到教室里老师讲课。求知若渴的毛泽东在这里如鱼得水,还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但毕竟本职工作太简单,毛泽东在这里只呆了4个月。(焦正安)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北面的建筑工地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精力充沛的老人在巡回。他就是正在这里施工兴建的长城饭店的副董事长杨孟东先生。不久前我访问了他。  相似文献   

13.
到巴黎不去凡尔赛宫,就好比到北京不看故宫一样。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郊20公里处,起初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路易十三于1624年在这里建了一座狩猎城堡,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又改造扩建成王宫,1689年才完成。  相似文献   

14.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自1979 年第一次访华以来已经多次来中国访问,听说最近几年他来北京都要求住在北京贵宾楼饭店朝西的房间。这是为什么呢?2004年11月13日我带着好奇、带着疑问,终于在他率日本防卫厅青年军官代表团访华结束的时候,在采访他时找到了答案。 记者:桥本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北京,感谢您接受采访。您还记得这是第几次来北京访问吗?为什么最近几年来北京您都要求住北京贵宾楼饭店朝西的房间呢?听说您还是摄影家,您通过这个窗口都拍到了什么? 桥本:谢谢!1979 年我第一次来中国,仅今年已经是第三次来北京了,至于一共来了几次一时记…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小传     
十九、走访农村问积欠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东坡在朝中做了三个月翰林学士承旨之后,终于实现了调任州郡官的愿望,到颍州就任知州。颍州是个比较小的州,但风土人情淳厚,苏东坡所尊敬的老师欧阳修很喜欢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度过晚年,所以苏东坡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但愿意来,而且愿意在这里终老。不过终老的愿望很快落空,只过了半年,他又调任扬州知州。在扬州的时间也不长,不到半年,又被召回京师任职。从元祐六年八月到七年八月,一年之中他做了两任知州,时间短促,但他还是做了不少事情。苏东坡在颍州,也很注意兴修水利。颍州常有灾害,老百姓苦于饥荒。他请求朝廷让他将修黄  相似文献   

16.
民乐的魅力     
北京的冬天,寒意习习。周六上午,9岁的彤彤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位于北京国贸商圈的桔子树(北京)国际艺术培训中心。她在这里学习竖笛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每周一次,从未间断。此时,与室外的寒冷相比,培训中心里已经非常热闹,像彤彤一样,利用周末来这里学习声乐和乐器的学员们陆续赶到,在各自的教室里开始他们的"艺术之旅"。中国民乐悄然升温彤彤的竖笛老师张双毕业于中国音  相似文献   

17.
吸毒人生     
2002年6月的一天,他又一次在辖区一处偷车,被当场抓获并送到了派出所。每次他来,或被群众扭送,或被110巡警移交,对于派出所来说,他是常客。关于他的记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翻开一份呈报后批准的劳教决定书,我们看到了对他的处理记录:  相似文献   

18.
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住熟了,总要或多或少地有些感情,当有一天突然地离开了,什么时候想了起来,说不定会跑来看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连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想来走一走。是想寻找当年的人?是想重温往日的梦?实在说不准确。总之,就是想来走走看看。我年轻时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几处常常出现在我的思念中,我最想去看看的,就是东直门里的那条羊管胡同。其实,我在羊管胡同只住了三年,比之我住过的别的地方,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那么,为什么对这里如此钟情呢,以至在远离北京的那些年,只要想起北京来,就会自然而然想起羊管胡同。起初我还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后来我理了理在各处的生活,这时才发现,我在羊管胡同度过的这三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过日子。我在这里度过的三年,让我尝尽了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五十六岁的中医大夫杨凤山,今年三月应聘自内蒙古来到北京中西医专家联合门诊部,很快就在这个名医荟萃的诊所里成了最受病家欢迎的大夫之一。他每周五个半天来这里应诊,几乎没有一天不得不延长时间——只要还有患者,不论多晚,他也要认认真真地坚持施治。等病人走了,他才收起银针和罐罐、瓶瓶,去用那已经凉透的午餐。患者愿找杨大夫求医,多半不是冲着他的名气——他原本不大出名,尤其在初来乍到的北京,而且论级别,他不过是个主治医师。可是在不少病人眼里,杨大夫简直是个“神医”。  相似文献   

20.
在山东省著名的棉花产区商河县怀仁镇,有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就是怀仁镇民政助理员赵德友。他把爱无私地奉献给了这里的人民,老百姓都把他当做自己的贴心人。赵德友.今年54岁1979年他转业来到了怀仁镇任民政助理员,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怀仁镇的领导班子换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