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王悦 《八桂侨刊》2017,(4):42-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入一个特殊发展的时期。社会层面上,华人社团虽振兴发展却大而无当,社会资本内耗严重。广大华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也普遍下降,华人社会内部的横向网络难以发展。政治层面上,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再加上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等关键问题解决不力,使广大华人在政治支持上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处理,马华公会的政党领导也不断弱化。这使得社会资本存量本就低下的马来西亚出现明显的分离,华人社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互动关系愈加恶化。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可大致分为宗亲会、地缘类社团、业缘类社团、宗教类社团,以及文化社团等。文冬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较为集中的地区,玻璃口新村作为紧邻文冬市区最大的新村也有一部分华人社团分布其中,新村现有的华人社团为两家宗亲会、两家文化类社团和一家私会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内社团已经体现出了定位本地化和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成为联结当地华人的纽带,也是当地华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新村的华人社团在团结新村村民、促进新村和谐发展、发扬华人传统文化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社团经营后继无人、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4.
杨帆 《八桂侨刊》2021,(3):44-50,59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悠久,在该国国民中所占的比重多达四分之一,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当地称为华族.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政党在马来西亚政坛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在引起马来西亚政坛"变天"的第14届大选中,华人政党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华公会和民主行动党作为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大华人政党,二者在第14届大选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无论是日渐式微的马华公会,还是虽然在第14届大选中脱颖而出,但不满两年便再次成为反对党的民主行动党都面临着各自后续发展的难题.两政党在第14届大选后的发展走势揭示了华人政党所面临的党内、党外双重困境,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政治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郑达 《八桂侨刊》2010,(2):30-36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数量众多,发展迅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业缘社团影响较大,他们以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此外,在维护华社权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联谊互助等方面,业缘社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马关系的迅速发展,业缘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有效地促进了中马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育偏少,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日趋降低。人口众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教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人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减轻,估计也会对当地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作为一个政党,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其政治作用的发挥亦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诸多限制。本文将从宪法、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三个方面探讨马来西亚政治制度对马华公会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较,探讨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资本数额、投资范围、及职业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展望华人经济这几方面的近期发展趋势。 一 华侨移居马来西亚后很长一段时间,资本积累十分缓慢。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马来西亚华侨资本,日本学者游仲勋认为是2亿美元。而福田省三则估计,1930年华侨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为4.93亿叻元,折算约为2.46亿美元,略高于游仲勋的推  相似文献   

11.
马华公会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且为执政党之一,在抗争政府不合理政策,争取华人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马来西亚"一党独大"政治格局的形成,马华在国阵联盟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其在争取华人权益上态度趋于中庸,令华社不满。自马华成立以来,其在争取华教权益上的表现是抗争与妥协并存,这种态度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领导层的变化以及政党特性的多层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由于数量过于庞大,造成力量的分散。过去数十年间,华人社团按其性质相近者,以联合会方式整而合之。于是华人社团的"整体网络"终于形成,不仅有利业务运作,而且促进整体的团结。但近年来过度的整合,导致华人社团大而无当,无法真正连成一体。进入互联网络时代,部分与时俱进的华人社团,利用新的科技,在原有"整体网络"基础上,使各种组织之间,有效链接起来,扩大华人社团驰骋空间,以及结社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逐渐增加,社会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的政治参与。虽然马来西亚华人已形成了多样性、多层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但其政治参与仍面临着制度性障碍和意识形态限制。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内部的交往相当频密。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并非单一语言群体,社会内部的条件如学校教学语言、所属的方言群体、多语的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华人在族内交谈时面对语言上选择的问题。本研究选定了社会交际中常见的三个对象,即相识的朋友、工作上的同事和不同年龄层的陌生华人,进行华人社会交谈用语的探讨。在吉隆坡所进行田野调查的结果发现,年龄比较大的华人一般上多选择本身祖籍的方言,而比较年轻的华人则偏向于选择华语和英语为社会用语。这证实了华人的社会用语并不单一,不同年龄层的用语有所差异。华人社会用语的选择是社会变迁的镜子,反映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华侨社会逐步过渡到华人社会,新一代华人在政治认同、身份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都与老一辈华侨有很大的不同,马来西亚也不例外。2003年开始,我们在部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来福建的部分青年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另外还委托在马来西亚的王董教总做了问卷。我们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现状、认同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在2013年5月5日举行了第十三届全国大选,其选战成绩彰显了在朝的华基政党之政治困境,尤其是号称有百万党员的马华公会。这种现象,显示出华人政治多年来依然处在当权不当家的格局中。2008年的大选被列为政治海啸,也是反风的崛起。2013年的大选成绩更是倾向于在野党—民联。这证明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意识进一步提升,民主意识基本形成了两线制。  相似文献   

17.
陈杰 《八桂侨刊》2020,(1):94-96
《聚族于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是马来西亚华人学者文平强的一部论文集,该书比较系统全面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各种层面,其中包括有关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现状与走势,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的讨论与分析。该书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考,将有助于学术界从方法论和理论视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中国学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华团)是一个常被错误理解的法律产物。本文在阐明马来西亚"社团"与"华团"的涵义以及"华团"中文译名纷繁根源的此基础上,通过华团的成立与信息化概况的阐述,说明不同性质的华团由于具有不同的宗旨与目标,其信息化建设所受的法律规制亦有所不同。马来西亚的宪法不仅对华团的信息化作出了保障和制约,依据相关宪法条款制定的法律,更对华团的信息化产生一定的约束,尽管马来西亚法律就华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迄今尚未有太高的约束。笔者以为,对马来西亚华团信息化建设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与研究,也是对马来西亚华团的地位及其参与"全球华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可行性的重要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历史演变,剖析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最后就新经济政策给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而华人经济地位则相对明显下降。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族群、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是单方面谋求马来人利益的种族歧视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是以牺牲华人的利益换来的。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