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民刑归责的含义及意义归责,是指决定行为人对于其所实施的行为,在法律价值判断上应负担某种性质的责任。民刑归责,即在立法上决定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负担民事责任或负担刑事责任。显然,根据立法者既存的有效法律标准,行为归于民事者,即属民事侵权行为(还有违反民事义务行为),承担民事责任①;行为归于刑事者,即属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作为基本法律的民法和刑法都致力于保护法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但,某种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究竟是民事侵权,还是刑事犯罪?②对立法者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归资判断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 关于如何认识犯罪的基本特征,争议很大。理论上一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正确揭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但在表述上并不完全相同。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二特征说 该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刑事违法性;①“根据上述理由,我们赞同两特征说,并且认为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应当是:(1)犯罪的本质特征──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2)犯罪的法律特征──行为的刑事违法性”。② (二)三特征说 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  相似文献   

3.
略论刑事立案监督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立案程序需要设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法学界对此均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刑事立案监督的主体,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主体乃职能的具体承担者,主体不明确势必会影响该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讨论刑事立案监督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界定立案监督的主体范围。 依据法理学的一般原理,监督实际存在着两个体系:其一是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简称法律监督;另一则是社会监督。前者特指法律职业中各部门依据立法确定的职能而实施的彼此制约和监督,以及同一法律部门中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司法行为的监督。广义上的法律监督还包括立法机构对司法行为的监督。后者是指司法机构及其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及社会组织和机构对司法行为的监督。那么,对立案程序的监督也同样存在以上两个体系。我们分析立案监督主体,当然也要以此作为基本点。在程序法研究领域中应研究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  相似文献   

4.
夏红 《法律适用》2012,(12):41-44
行为层面的失范是社会成员难以遵从或遵从社会规范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违反规范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收获时发生的违反社会社规范甚至法律、法规等的行为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刑事审判失范行为主要是指审  相似文献   

5.
尚保华  周晓娟 《法制与社会》2011,(33):203-204,2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贯彻执行需要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出发点,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作出的修改,坚持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体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检察机关在贯彻实施农刑法修正案(八)》时,要注意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各国刑法立法模式简况王世洲一、根据法系分,可以分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英美法系刑法的传统立法模式是简单的法律(刑法典或单行刑事法规、经济法规和行政法规中的刑事条款),加上复杂的判例(判例实际上是法律的解释)。在制定了较完备的刑法典之后,判例...  相似文献   

7.
<正>法律以语言为生命,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是法律存在的形式,还是法律精神的体现,法律的诸多功能只有借助语言的呈现,才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秩序性和稳定性。一、刑事诉讼中模糊性法律语言的具体表现和弊端法律条文,由法律的性质决定了其语言特点,不要求艺术性,不追求生动形象,而要求确定、准确和简明。为满足这种法律确定性的体系化需求,保证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制定规范文本的主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德国违反秩序法(续)(1987年2月19日公布文本,1992年7月15日最后一次修改)郑冲译第六章罚款和刑事程序第81条[罚款程序转为刑事程序](1)法院在罚款程序中不受仅将案件视违反秩序行为的约束。但是,仅在此前已向当事人指明法律观念的改变并且已经...  相似文献   

9.
一、第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的概念第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程序,对审理终结的刑事案件,依照法律,确认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科以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作出的书面决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一)项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规定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刑事诉讼法第164条规定:“判决书应当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和…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初步实践,目前,法律援助的受援人依其案(事)件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即刑事诉讼和民事案(事)件的当事人。在受援条件上亦有区别。一、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关系人的生命、自由等基本人权的法律行动。在各国法律援助制度以及我国的法律规定中,都把刑事诉讼作为实施法律援助的主要内容。目前,在刑事诉讼中,律师为被告实施的带有法律援助性质的辩护活动,是以(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条件为根据,以人民法院的指定的方式实施。自1980年1月1日实施(刑事诉讼法则来执行至今。由于法律对法院的指定行为无具体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及假行政行为的界限、行政执法行为与刑事执法行为的界限等问题一直是学理界及实务界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在海关缉私部门开始拥有二元化权力(兼具行政执法及刑事执法权)的背景下,研讨上述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一起比较典型的海关行政诉讼案。对之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出了一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一审刑事(附带民事,下同)判决书是第一审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时,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及承担何种刑事责任时所作出的书面决定。它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法律文书,因此对它的制作,要求非常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规定的格式,一审刑事判决书的制作模式包含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首部;(二)事实部分;(三)理由部分;(四)判决结果部分;(五)尾部。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用不同,要求各异,相互间看似相互独立,实则有密切的联系,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刑法理论说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都是以此为基础并由此决定和派生,是从属于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第二特征。只有把握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能从本质上回答某种行为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不是因为违法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是因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刑事违法性决定于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对此众口一词。然而,人们的观察非常遗憾地存在着盲区,人们忽视了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据此,犯罪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根据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社会危害性一直被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司法实践中区分罪与非罪和罪行轻重最重要的标准。然而,随着类推制度的取消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冲突日益凸现出来:一方面,许多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因为刑法没有明文规定而无法予以有效的打击;另一方面,一些形式上触犯刑法法规但实际上又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却面临着刑…  相似文献   

15.
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侵权损害赔偿马怀德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侵权损害赔偿是司法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多数国家法律只规定了刑事司法行为的损害赔偿(冤狱赔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司法赔偿仅限于冤狱,而不包括民事等诉讼过程中的损害赔偿,也不意味着除刑事...  相似文献   

16.
一、第一审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的概念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是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刑事部分)和民事诉讼法(民事赔偿部分)规定的第一审程序,对审理终结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确认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依法应负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或者被告人的行为虽不构成...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的立法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立法以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利益为根本目的,从而为刑事司法忠于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根据“出于他法而入于刑法”的原则,通过遴选在刑法中设立一个又一个的犯罪构成,成为犯罪的一种规格或模型。刑事立法对于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价值评价,在完成犯罪构成的设置后,经过刑事司法,就转变为规范评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从恢复律师制度以来,笔者发现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担任刑事申诉代理的案件甚少,有的律师办了几年案,只办过一、二起刑事申诉案,有的甚至还没办过这类案件。究其原因:一是刑事申诉的案源较少;二是难度太大;三是有一定风险;四是“两法”《律师法)、(刑事诉讼法》实施前法无明确规定。因此,律师在开展刑事申诉代理业务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疑虑或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新颁布实施的(律师法)和《刑事诉讼法》对此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c律师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要想真正地做到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向社会提供良…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双重行为是指由公安机关所具有的刑事司法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决定的刑事司法行为和行政管理行为。根据我国《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公安机关具有刑事司法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在刑事司法职能方面,公安机关的职责是:预防、侦查、制止、打击危害公共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破坏经济秩序,侵犯人身、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一切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惩办特务、间谍分子;侦缉逃避侦查、审判和执行判决的人犯;追查被盗窃、抢劫的财物;管制各类犯罪分子;警卫法…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活动。(引自《作为注释用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和实践》)这种诉讼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方式已提到了我们的研究日程上来了。它是伴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以及法律自身的社会性的特点而逐步被关注的。经济公益诉讼是完善我们社会主义法制以切实地保障社会广大成员权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