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田 《廉政瞭望》2012,(7):68-69
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人才和事业兴衰之间的关系。如东汉的桓谭说:“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一个领导者必须挑选精当的良将,不可错置。若用人不察,一生心血和功业就可能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
正"为政之道,莫先于用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是唐朝《贞观政要》中的一句名言。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的道理。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因素。我们党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选贤任能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一种高度自觉。从严治党,首先是从严治吏。毛泽东同志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  相似文献   

3.
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如果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人才意识就应是领导干部的第一意识.毛泽东同志说过:"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而这两件事都与人才紧密相联:出主意要靠人才,用干部得找人才.因此,领导干部要有人才意识.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2,(10):61
陈华文在第8期的《博览群书》上撰文指出:在今年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书中,历史学家许倬云对国家的成败兴亡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出现似乎有一个周期。当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时,似乎遍地都是人才,但是朝代将结束的时候,人才都"失踪"了。许倬云在书中作出这样的结论: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  相似文献   

5.
白送     
周一刚上班,局里各个办公室的人都聚在一起,谈论着局长住院的事情。一向消息灵通的小王说:"心脏病,听说喝酒喝的。"办公室的周主任说:"局长住院,咱们得去看看呀,还得跟着他混。""得早去,去晚了局长会认为不尊重他。"小王神秘地说。"是呀,是呀,还等着提拔呢。"一  相似文献   

6.
主讲人孙建民说:"我们今天学习会的话题就是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管人才原则,推动专业发展。落实这个原则的关键是通过制定政策和健全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目前我们汽车工程专业就面临人才不足的难题……"支部书记朱爱华问:"我们汽车工程专业已成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赵翼曾评论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在东汉末生与死、血与火的较量中,得以胜出而雄霸一方,善于选才用人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80年代,重庆进行了一场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与此同时,重庆党政机构的设置和各级干部的选拔也同时推进。我曾经说过:"改革的突破在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人才。得才者胜,失才者败。"在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重庆在综合改革试点中走出了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9.
衬托     
正那还是好几年前,我和朋友到一家小餐馆吃饭。虽然餐馆看起来很简陋,但里面的卫生工作,却做得特别好,到处都抹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干净得让人放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端出来的菜分量特别足,味道也不错。我笑着跟老板说:"难怪总有人说在你这里吃饭,不会花冤枉钱呢。"老板笑了笑,一脸实诚地说:"你看我们这,巴掌大块地方,就开了十多家餐馆,我要是让人花钱花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君主争霸立业、安邦治国,无不靠选贤任能。所以说:"致治在于任贤","得才兴业,失才亡邦"是历史的经验总结。纵观人类历史,其尚贤、求贤、任贤的故事,应为世人有所深悟和教益。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工作和生活常有个努力的目标、标准或参照,古代思想家一脉相承地主张"师乎其上"。《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论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后人对"师乎其上"的思想又有很多发挥,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现在理解和运用起来也有很多发展,值得仔细品味。"师乎其上"首先是做人的原  相似文献   

12.
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卡耐基深深地懂得"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这个道理。那么,什么是人才呢?我国对人才的重视源远流长。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人才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三国时期,曹操主张"唯才是举",用人标准强调尚能、尚实、尚智,不拘小节。即只要有才能,就是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  相似文献   

13.
日前,与一位私营企业主闲聊,当谈到乱收费、乱摊派时,他不但不表示反对和愤慨,反而出人意料地说:"多亏乱收费,不然就发不了财."问起缘由,他直言不讳地说:"乱收费、乱罚款,收了罚了就不管了,尤其给他们‘孝敬'上点灵得很,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继而狡黠一笑,意味深长地说:"就怕他们不腐败呢!"  相似文献   

14.
用人如器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一次,他责成大臣封德彝荐选贤能之才,过了许久仍无结果,唐太宗责问其故。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奇才。”唐太宗很不快地训导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长而避其短。古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那些贤明君主,难道都是从别的朝代借得的人才吗?可怕的是自己不能知人,怎么能毫无根据地说世上没有人才呢?”唐太宗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赢得了人才济济,开创了“贞观盛世。” 清代顾嗣协对如何使用人才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在《杂兴》一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就其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相似文献   

15.
破产制度的历史起源,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起源说,另一种则是中世纪商人集市"砸烂长椅"起源说。前说倾向于自然人破产,其逻辑结论乃为自然人破产制度影响了后期的法人破产制度的成立;后说则倾向独立地描述"法人破产"制度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14,(2):44-45
<正>●另类宣传陕西榆林一些市民反映,陕西地方电力榆林分公司20层的办公大楼,每天晚上灯火通明,用电浪费十分严重。公司回应称:"我们是窗口单位,晚上黑漆漆的也不好。"并颇为自豪地说:"我们装的是节能灯,浪费倒是一方面,在浪费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宣传。"杏杏点评:照此逻辑,煤气公司是不是得喷火?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18,(12):11-11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要念好"八字经":一是党委既要"统"得起,又要"放"得下。"统"得起就是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把手"亲自抓"第一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工作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和创新工程的策划等方面;"放"得下就是只管宏观、  相似文献   

18.
短文     
俗语云"开卷有益"。三月里翻《雷锋日记》,见1961年10月22日一则写道:"有些人讲话爱哕嗦,有时一句话或一件事反复地说,东扯葫芦西扯瓢,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意思,时间用了不少,事情说得不多。俗话说:  相似文献   

19.
论人才     
正治国之要,首在用才。人才,既可泛指具有某项专长的人,又可特指能力突出、贡献很大的人。《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壮剧中,人才是饰演重要角色的演员。其中杰出者,常以经天纬地之才,建镂金铭石之功,彰显重要历史价值。重才是成事之基。"21世纪,人才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对干事创业具有基石作用。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刘备三顾茅庐会诸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适当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是党和国家一贯提倡并深得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湖南近现代历史上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群体,发生过大量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如能将这些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合理地加以运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