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执政的民主党惨遭失败,失去参众两院的多数和11个州长。民主党失败主要原因是:选民对现状不满,对前途感到不安,要求变革;对政府、国会极不信任;对克林顿失去信心。选举后国会将右转,克林顿1996年连任总统前景更加暗淡,克林顿对外政策的一些方面可能受影响,但其对外政策基本框架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2.
布什《国情咨文》讲话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1月 2 0日 2 1时 ,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两院发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①讲话。在美国国内总统选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 ,布什选择此时发表本届政府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 ,实则蕴含深意。民主党党内八位总统候选人争夺提名的选战异常激烈 ,1月 19日的民主党爱奥瓦州党团会议选举和 1月 2 7日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更是被选举分析家视为选举“风向标” ,吸引了大部分选民的注意。布什把时间确定在国会复会日及上述两个标志性选举之间 ,既欲避免选民注意力局限于民主党党内预选 ,对自身选情造成负面影响 ,也想提前推出选举政策试探选民反应。…  相似文献   

3.
美国总统选举大体上可以分为初选和大选两部分。初选旨在选出两党各自的总统候选人。随着美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总统初选已经成为美国民众影响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凝聚本党人气、形成本党纲领、调动选民热情,以及锻炼总统参选人都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美国的总统初选从1月3日艾奥瓦州基层党团会议开始后,历经2月5日“超级星期二”,已经有过半数的州产生选举结果。从目前形势来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已呼之欲出,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最早将在3月上旬产生。  相似文献   

4.
2004年7至9月,印尼举行建国以来首次总统直选。10月4日,印尼选举委员会公布结果,退役将军、民主党候选人苏西洛·尤多约诺赢得参与投票的八成选民中的六成选票,战胜现任总统、民主斗争党候选人梅加瓦蒂,将于10月20日就职。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大局已定,共和党在国会赢得自二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并在地方层面有所斩获。导致该选举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民对奥巴马执政的不满,而共和党竞选策略得当以及民主党在选举中存在先天不足等也是民主党此次败北的客观原因。此次选举形成的府会“强分治”格局,将严重影响奥巴马余任施政空间,对美国的内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1998年11月3日,美国举行了国会中期选举,选出了众议院全部435名议员,改选了34名参议员和36名州长。选举结果为:参议院两党的席位维持不变,仍是共和党55席,民主党45席;众议院共和党由228席减至223席,民主党由206席增至211席,独立人士1席;共和党继续以多数控制参众两院。新国会(第106届国会)将在明年1月4日正式启动。 这次选举打破了64年来美国会中期选举的“历史定式”,影响深远。民主党在共和党发起对克林顿总统弹劾的不利状况下参选,结果在参陡朱失一席,在众院净增5席,彻底打破了执  相似文献   

7.
2008年3月2日,俄罗斯的选民将投票选出新的总统。按俄罗斯宪法规定,普京的两届任期即将结束。普京总统将以高民意支持率卸任。尽管普京将经济、政治权力不断集中到总统手中,并且几乎扼杀了俄罗斯脆弱的竞争性经济和政治,但是普京最近几年仍然享有高达70%到75%的民意支持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时代与普京时代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自相矛盾的非自由民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2006年的美国中期选举被看成美国选民对共和党政府伊拉克政策的公决,民主党的胜利被认为是对布什政府现行政策的否定,因此,布什政府包括伊拉克政策的内外政策将面临调整。就中美关系而言,选举结果影响有限,不至于改变中美关系大局。不过,这次选举虽然改变了美国政局和某些政策走向,但美国主流政治中间偏保守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
5月10日是菲律宾总统大选日,约有75%的选民参加了选举。由于菲律宾采取的是人工计票方式,因此大选结果几个星期后才能见分晓。在参选的五位总统候选人中,真正有实力问鼎总统宝座的是联盟候选人、现任总统阿罗约和反对派候选人、影帝费尔南多·普欧。选举当天,菲“社会气象站”组织的出口民调显示,阿罗约的支持率为40.84%,普欧只有32.26%。阿罗约极有可能在以后六年里继续领导菲律宾。 普欧的排名曾一直高居民调榜首,但随着大选的临近,他逐渐失去了选民的支持。与普欧相反,阿  相似文献   

10.
大事综览     
2002年11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美国举行中期选举。5日结束的美国中期选举产生了第108届国会。共和党在众院赢得228席,增加5席,巩固了在众院的多数党地位。在参院选举中,共和党获得51席,增加2席,而民主党只获得47席,从而使共和党在参院中由少数党成为多数党。此外,在参与改选的36个州长职位中,共和党也在26个州获胜。这是自1934年罗斯福总统之后,新总统首次在中期竞选不仅没有丢掉席位,而且赢得了参、众两院,这必将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共和党在此次中期选举中获胜的原因,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迪克·格普哈特6日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认为,“9·11”事件是这次选举获胜的重要因素,这一事件使得美国民众愿意支持总统。美国人民直到现在仍未从“9·11”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相反,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对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投入了所有注意力,对总统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