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标权国际穷竭原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强 《知识产权》2003,13(5):19-25
本文对商标权国际穷竭原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特定商品上的商标权在产品移转后在全球范围内穷竭,而所穷竭的权利包括了具有商标关联关系的主体在各个法域内的商标权,揭示了商标权国际穷竭原则的实质并对国际穷竭否定论进行了反否定,界定了“特定商品上的商标权”的概念,批驳了商标权的地域穷竭理论,最后对默示许可理论和国际穷竭原则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亮 《法治研究》2008,(1):73-77
商标权穷竭原则在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已引起相当程度的混乱。商标权的穷竭并非是商标权人的商标使用权的穷竭,而是以商标控制商品流遗的权利的穷竭或商标商品销售权的穷竭。严格来说,在商标权领域不存在权利穷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商标权穷竭原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穷竭原则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它在传统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和商标三大领域得到广泛认可。人们运用该理论来分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却认为 ,在商标权领域并不存在权利穷竭问题。理论界所说的商标权穷竭至多可看作是对商标权的一种限制。  相似文献   

4.
王金勇 《河北法学》2001,19(6):129-132
近年来,知识产权的权利穷竭问题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界和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热门问题之一。对商标权的国际穷竭问题,世界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态度。欧盟本着以建立共同市场之旨。实行的是“共同体内穷竭原则”.并发展了一系列判例、理论和立法。对国际穷竭原则,欧盟的态度尚不明朗,但其已进入议事日程。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国际穷竭原则符合这一潮流。我国应研究这一问题,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强  刘正 《行政与法》2013,(5):115-118
专利权穷竭原则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根据其空间适用效力可分为国内、区域和国际三种。专利权穷竭通过对权利人的必要限制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理论基础可分为默认许可和专利权用尽理论。我国应当通过灵活运用区域内合作的方式以促进更广范围的专利权穷竭,在实践中适用有限制的国际穷竭原则——以国内穷竭适用为一般,国际穷竭适用为特例。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中的商标产品平行进口问题法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华 《法学杂志》2007,28(1):97-100
我国立法在确定平行进口的合法性问题时,应从两大理论分歧入手,结合商标的功能,以及商标法的立法宗旨这两个方面,综合加以考虑.原则上禁止平行进口,同时有限制地适用商标权国际(或区域)穷竭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平行进口.  相似文献   

7.
商标权的穷竭不是绝对的。平行进口的商品是由商标权人或经其同意投放市场的“真品”,在未经商标权人授权或同意的情况下被进口至另一国家。因此,商标权穷竭的例外的适用,主要是考察平行进口商品究竟是否“真品”以及怎样才属于“未经同意”的情况。 对于权利穷竭的限制,美国的判例法表现为对平行进口商品的实质性差异(material difference)审查,在欧盟则体现在商标法一号指令第7条第2款,即商标所有  相似文献   

8.
欧盟法中的商标权权利穷竭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西巨 《法学论坛》2003,18(2):83-90,82
欧盟的货物自由流动原则与商标权的地域保护存在内在冲突。为了解决冲突 ,欧洲法院通过诸多判例在欧共体条约第 30条和欧共体商标指令第 7条法律框架下导入、发展、完善了商标权权利穷竭原则。欧洲法院在货物自由流动原则和权利穷竭原则下分别开设了两个例外 ,对原则和例外的解释旨在寻求商标所有权人合法权益与欧共体共同市场内的自由流动这一基本利益的平衡。贯穿在法院判决思路中的是对商标的完整性与主要功能的呵护和对欧洲一体化的极力推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各国关于商标权穷竭及平行进口的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角度出发,对各国对商标权穷竭及平行进口之间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梳理了当今国际贸易中涉及的三种商标穷竭与平行贸易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旧物翻新”行为改变了商品性质后将其再次投入流通领域,因此不能适用商标权穷竭原则,从而豁免侵权责任。将附有商标的外壳、配件与附有商标的其他部件组装在一起,已经进入了应该由商标权人垄断控制的商标使用范畴。这种未经许可的结合行为,构成了假冒商标意义上的“使用”,在主体适格的情况下,“旧物翻新”且销售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相似文献   

11.
权利穷竭原则探究--兼论平行进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艾 《河北法学》2004,22(3):67-74
权利穷竭原则 ,是知识产权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而产生的 ,其直接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利益回报。它在传统知识产权领域得到广泛认可 ,并被用来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平行进口问题。它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相结合 ,产生了权利国内穷竭和国际穷竭两种学说 ,国际穷竭说是用来支持平行进口的。尽管权利穷竭说与平行进口关系密切 ,但它并不能完全用来评判平行进口是否侵权  相似文献   

12.
彭学龙 《法律科学》2011,(3):132-141
作为商标这一符号的所指,商誉乃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传统商标转让规则,无论要求商标连同商誉转让抑或允许其单独转让,其表述本身就背离了符号学基本原理,在适用过程中最终都转换为,要求商标连同营业转让或允许其自由转让。不进行这样的转换,上述规则根本就无从适用,更遑论合理与否。历史地看,商标转让制度经历了从连同转让向自由转让的模式转变。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实际适用的都是自由转让模式,这也正是巴黎公约和TRIPs协定所持基本立场。在我国,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考虑,立法者还为商标受让人设定了品质保证义务。表面看来,上述规定系商标品质保证功能的具体体现,实则违背商标制度的运行机理,理当删除。  相似文献   

13.
彭学龙 《法学研究》2010,(3):149-162
在第一性的意义上,商标权无疑源于企业在交易活动中对商标的实际使用。这一论断既可从商标制度演进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又契合财产权劳动学说和符号学基本原理。尽管如此,各主要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商标注册制度,并由此形成商标权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两种确权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各国商标法乃至国际公约都作了充分的技术设计,致力于寻求注册和使用在法律效力上的合理平衡。我国现行商标法采取一种近乎绝对的注册取得确权模式,在客观上助长了商标抢注行为,导致大量注册商标与市场实际脱节,影响了商标制度的正常运行。应在总体上沿袭注册取得传统模式的同时,明确规定基于使用也可取得商标权,并依此对商标法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4.
Trademark dilution law, a relatively recent innovation in federal trademark doctrine,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free expression. Dilution law purports to protect famous trademark owners from blurring and tarnishment, although critics of the doctrine suggest the harms of dilution are frequently overblown, if not imaginary. This article first highligh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andard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 trademark dilution, including the fair use provisions of the latter statute. It then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mismatch between the fair use provisions and dilution,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e problems with the nominative fair use doctrine.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special problems dilution doctrine creates for parodists, including some court decisions that protect only an extremely narrow range of parodies. Finally, the article offers concluding perspectives on this difficult area of trademark doctrine.  相似文献   

15.
国际特许经营中商标商品的平行进口造成了对特许经营人商标独占使用权的侵害。本文着力分析了这一具体平行进口模型中平行进口行为的性质,试图探求一种被侵害知识产权的救济方式。在效益不同而权利发生冲突时应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如何通过保护特许经营人之商标权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至少防止利益失衡应成为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实践中,正品转售商经常会援引指示性合理使用以抗辩自己在店铺招牌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通过梳理目前国内的典型案例,可发现当转售商单独或突出性使用他人商标于其店招之上时,法院仍然会作出侵权判定,但不同的法院在涉案行为侵犯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以及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问题上存在分歧。进一步考察美国及欧盟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可以总结出指示性合理使用需要满足必要性、合理性、善意以及不构成相关公众混淆四个构成要件。在使用他人商标指示他人商品的来源的行为上,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权利用尽的概念范围有重叠之处。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主张以涉案行为构成商标性使用为前提,其作为一种构成商标侵权的例外,宜在涉案行为满足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作为侵权抗辩理由进行援引。无混淆可能性作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应成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之一。同时,若权利人的商标为其企业名称或其主要组成部分,转售商的使用还涉嫌构成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字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7.
Trademark law, like other area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equently conflicts with First Amendment interests in various ways. One particularly critical intersection between trademark and free expression is the nominative fair use doctrine, which was created to ameliorate this conflict to some degre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nominative fair use and argues that the test is inadequate to the task of protecting First Amendment values within trademark law. The article then analyzes an arguably better approach, the Rogers test, and argues that courts should look to Rogers as a superior means of preserving expressive values in trademark doctrine.  相似文献   

18.
商标淡化理论起源于美国的学术探讨以及德国的判例理论 ,在一些国家得到了立法认可。其理论的基本内核在于欲彻底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 ,突破了传统混淆理论的限制。这与商标功能重心的变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梁志文 《法律科学》2013,(6):119-129
使用者利益是版权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版权法中的地位却日趋边缘化。它常常被其他议题所淹没,也尚未得到版权理论的系统梳理与阐释。版权法上的作品使用者具有不同的面孔,它们是作品载体的所有者,是消费者,也是重要的创作者。作为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使用者利益分别得到了默示许可、首次销售和合理使用原则的庇护。但是,这些规则均有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适用范围广于首次销售的权利穷竭原则为成文法和司法判例所共同确认,它通过三要素来确定使用者利益是否应得到保护。因而,权利穷竭原则也属于保护使用者利益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与其他规则一起促进了版权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玉萍 《现代法学》2001,23(4):81-84
本文认为 ,现行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由于立法认识上的失误及疏忽 ,在规定关于注册商标的使用及其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 ,在实践当中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如何规范地界定注册商标使用的内容是真正发挥注册商标的基本功能 ,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法律保障。在完善注册商标使用的管理制度方面 ,应凸现商标权这一民事权利的私权本质 ,围绕商标权的取得、行使及保护等方面作出科学规定 ,从而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