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青松  陈建生 《学理论》2009,(25):77-78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问世以后,在西方广大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实验性的结构被批评家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小说。本文主要从置换、矛盾、短路及游戏四个方面来剖析该小说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朱孟刚 《学理论》2009,(23):96-97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传统及现代主义文学意识艺术技巧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更多的是呈现主体消解、平面化、多元性、不确定性等倾向,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张耀谋  李力 《学理论》2009,(7):137-138
后现代语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取舍的难题。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特征出发,、剖析否定性后现代主义与工具理性之间、建设性后现代现代主义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并由此深入探寻在后现代语境下建设思想道德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华 《学理论》2013,(32):221-222
约翰·福尔斯在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创造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女性人物,具有反叛精神的萨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蒂娜。尽管在小说中两个女性截然不同,但她们是有着两副面孔的同一个女人。蒂娜代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表象存在,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不得不表现出来的"超我",而萨拉是蒂娜去除伪装后女性意识里的反叛和独立的"自我"与"本我"。  相似文献   

5.
朱雯 《理论导刊》2014,(4):45-48
后现代主义以多元化、解除正典、反工具理性为其基本主张,以解构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为其存在目的。公共利益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元叙事,首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但公共利益并未因此堕入虚无,而是突破了现代主义的桎梏,走向自我重塑,建构了自身在后现代视阈的解释,即后现代包容性的公共利益。同时,后现代主义通过建构原子化个人、公共能量场概念,引入话语理论,运用部分人对话的话语形式,为后现代公共利益的聚合提供了可能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民族主义学说的发展,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日臻成熟,产生了不同流派的民族主义理论,而在学术界对其理论流派的研究亦不容小觑.概而论之,当代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流派可以分为:原生主义、永存主义、现代主义、族群-象征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五大理论流派,上述民族主义理论来源于18至20世纪波路壮阔的民族运动与实践,涵盖了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大部分内容,梳理其流派对当下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启蒙理性是五四以来文学主体性的核心.兴起于人的主体精神高昂时代的先锋,对启蒙理性进行了质疑和颠覆,在另一个维度上构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性,即非理性主体.先锋文学的非理性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抗和颠覆已有的文学形式,追求文学形式的革新和自由;二是文学主题上关注入的内在真实,书写人的欲望、邪恶、梦幻,表现人的非理性存在.先锋小说开启的是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陈卓 《青年研究》2006,(12):42-46
后现代主义者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为我们反思今天的榜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下,榜样成为了一种“超现实”,榜样教育面临着双重尴尬:“崇高、伟大”的变型和祛道德。  相似文献   

9.
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现代课程观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绮文  朱方长 《学理论》2009,(8):154-155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专科教学质量所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构建的课程观,因迥异于现代课程观,而要求精品课程建设适时的改进与完善。只有这样精品课程建设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唯一科学.并具有解释资本主义的优先权。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方法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与之对应的文化阶段分别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层面的概念图式构建,詹姆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强烈的孤独感和绝望感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的现代人感知世界的人生困境。孤独与绝望的交响,共同合奏了人生困境与迷惘的悲沉乐章。以《变形记》和《局外人》两篇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为例,人类生存的异化与沟通困境最为突出地催生了这两种现代人的情感,而走向死亡则成为其所选择的反抗和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关注不够,很少有学者专门探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理论问题,研究成果也极少.由于后现代主义对时代发展做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并给予了哲学上的解答,因此,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有助于我们在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汲取其思想精华,避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一点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革开放以来,这种思潮逐步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也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思潮。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它在中国的影响如何?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此应有一定了解。后现代主义的英文名称为.Mw*ti’nle”,POSt在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之后”,另一种是“在……后期”。前者更多地倒重于差异与对立,后者则更多地强调继承与发展。而对后现代主义的大多解释偏重于前者,意指与现代主义相对和不同的思想观念。所以,要了解后现代主义,首先应该…  相似文献   

14.
巴斯因为其在小说创作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创新,成为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客迈拉》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同时借助戏仿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织,时间和空间错乱的奇异世界。滑稽、嬉戏、讽刺的手法加上深邃的理性思辨使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被解构,小说的虚构本质被揭示,人们对艺术和现实的固有理念被消解,这展现出世界本身和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的"异样"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野 《理论探讨》2007,(6):56-59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是国际后现代主义整体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它也有自身的独特性:更多地植根于文学范畴,虽长期蛰伏,但出世即彰显;承继白银时代思想传统,形成于对官方一元文化霸权的颠覆和反叛之中;叙述目的明确——以游戏性立场审视、消解主流。欧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异同恰恰是该社会文化思潮反中心、张扬多元等特征的外现。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后现代之精神内涵就是俄罗斯民众对曾经的极权体制的心理回应,当然,它也是群氓大众对现在、对未来的一种生活态度上的情绪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伍荣华 《学理论》2010,(25):177-178
许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欧美伟大的文学著作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文学界里通行的"货币"。在当今文学界遭遇信仰危机、创作面临思想缺血的时代,对《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在晚明耶稣来华会士中,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汉语修辞学知识的是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他1728年完成的代表作《汉语札记》是世界上首部同时论述汉语文言和白话的语法书,在西方汉语研究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该书还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汉语的文体和修辞知识,在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西方传播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性意义.《汉语札记》不受缚于西方古典修辞法,借鉴中国古代语文学研究成果,受南宋学者陈骙的影响,写作中也参考了陈骙的修辞学专著《文则》,对古汉语文体风格及修辞特点进行了论述、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就是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它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对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的微观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和批判,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福柯的反抗权力统治论和利奥塔的“差异”统治论,其特点是力图解构和反抗现代政治表现出来的权力中心化趋势,而将边缘、局部、分散的权力作用视为是后现代政治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了公共行政的研究之中,为公共行政学科带来了一种后现代气息.后现代公共行政宣布了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失败,要求公共行政改变其控制导向,批评公共行政的控制追求引发了社会群体间的对抗,提出在公共行政中建立起包容他者与包容差异的文化.后现代公共行政显然是对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一种反叛,因而,遭遇了现代主义公共行政护卫者的猛烈反击,双方形成了一种激烈的交锋.在这种交锋中,后现代公共行政更加充分的阐释了解构现代公共行政的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李映涛 《学理论》2010,(7):127-128
巴斯因为其在小说创作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创新,成为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客迈拉》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同时借助戏仿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织,时间和空间错乱的奇异世界。滑稽、嬉戏、讽刺的手法加上深邃的理性思辨使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被解构,小说的虚构本质被揭示,人们对艺术和现实的固有理念被消解,这展现出世界本身和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