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欣 《学理论》2013,(21):238-239
美国通识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成为美国本科教育享誉世界的特征和亮点,其成功之处受到了世界的肯定。而我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曲折、缓慢,因此对美国通识教育的研究会给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通过对比研究中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揭示通识教育的优势,并找出对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期为新时期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留学之窗     
《侨园》2013,(9):62-63
<正>美国留学本科转学的主要形式1.国内转到美国大学与国内大学有所不同,在美国大学,转学校、转专业是非常普遍的。所以选择赴美读本科转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国内生来讲,一般都是已经在国内高等院校读了两年或三年,修了一定的学分。而美国采用的是学分制,如果转学成功的话,你在国内高校所修的部分学  相似文献   

3.
刘晨华  徐姗姗 《学理论》2012,(6):154-155
我国大学服务的观念深受美国的影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旋律下,我们过于注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中的经济功能,先入为主地把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看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如果在大学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就违背了大学的精神。拟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从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误区、文科专业社会服务的缺陷与优势以及文科专业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谈大学文科专业社会服务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刍论大学精神之失落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会玲 《理论导刊》2006,(12):38-40
大学精神是大学应有的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展示,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首先应具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了失落危机。要重塑大学精神,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既要依靠政府,更要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当代大学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实践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对欧美大学精神的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而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都会影响重塑大学精神。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就是在政府指导下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注重实效和创新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巩雪  冯振业 《学理论》2014,(3):260-261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权益维护是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必由之路,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的权益维护问题凸显。将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背景下分析我国大学教师权益维护现状,探究维护教师权益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胡军 《民主》2014,(3):56-56
<正>作为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但影响了北大百余年的历史,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进程。直到现在,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依然有其先进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917年1月,蔡元培出掌北京大学,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这场改革极大地震动了当时在中国讲学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离开中国前夕,杜威曾对胡适说过这样的话:"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  相似文献   

8.
刘清洁  陈岑 《学理论》2012,(10):204-205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我国开始进行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支撑的国家开放大学试点。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国家开放大学如何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立足,优质的教育质量成为必备因素。主要论述了提高国家开放大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和五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大学考试改革是以学生为本,适宜促进学生发展的。针对这个问题,围绕大学考试焦点问题展开思考,得出结论如下:大学考试改革中的学生本位应当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考试管理中的惩罚应当服务于教育发展而不是相反;警惕大学考试"背考"现象,杜绝将智力劳动变为体力劳动;谨防惟学习成绩论大学生素质,引入大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方式;谨慎引入大学考试改革的"民主"机制,预防"大多数"霸权。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党在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作为一门学科列入了教学计划。这对改革和完善大学教育、完成大学培养目标、选就合格人材,提供了制度上和组织上的保证,这对全面开创我们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德育是一门新的学科,从它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和塑造上讲,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从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说,是提高人的质量的教育。作为大学的素质教育,还有它的特定含义和针对性。但是,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中,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弊端,值得进一步的深思和改进。在实践运作中,我们应该积极探求构建大学素质教育的最佳模式,使大学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全面性教育、差异性教育、通识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协同性教育。  相似文献   

12.
约翰·金登的多源流模型指出,某类“政策之窗”的开启将为特定政策议程和政策方案的确立提供一个机会.因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高校改革方略,本文分析和考察了我国公立高校改革的问题之窗和政治之窗,并进一步探讨了既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又与政治需求相符的政策建议.即加快大学投融资机制改革,以推进多元主体办大学;通过理顺新形势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大学与其他投资主体的关系、大学与老师的关系、大学与学生的关系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分类和整合,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利益分流和增进开启我国公立高校改革的政策之窗.  相似文献   

13.
严隽琪 《民主》2013,(4):4-6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对大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留意到,很多企业为适应转型与发展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大学对于这个形势,应该有回应、有担当,而且应视为一种机遇。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日益提高,而大学始终肩负着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来源于大学的社会地位、拥有的资源和享有的权利。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在评价美国高等教育时说,在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美国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时至/4-日,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我行我素的大学是难以找到的,一个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是难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7)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了日本几所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旨在以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大学英语更加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成长更是大学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在人才培养或者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多样的自主学习方法,能够迁移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教研室在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支持下,结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和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个性化发展研究"(CIA110148),在"哲学学院2012级  相似文献   

16.
马小燕 《学理论》2012,(29):182-183
大学英语教学的取消与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热点话题,这无疑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教学对象英语水平的提高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应由大学英语教学转向科学研究,形成自己的科研团队;掌握至少一门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合作教学。  相似文献   

17.
李会龙 《学理论》2013,(18):240-242
职业化教育应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律师人才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核心。律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为专业素质服务的。我国目前的法学本科教育不适应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与司法考试接轨等多方面加以改革。同时,为保证上述改革的顺利实现,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后盾和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5)
教学型大学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在于管理层设置及科研重视程度。本文通过对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解析,了解其差别,提出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方法如下:加强科研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加强学术群体建设;加强管理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目前我国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近几年来国外数学教育改革总的特点 ,重点探讨了我国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娟 《各界》2007,(4):71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各个本科院校基础学科教学活动的重点。该文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出发,结合其学生自身特点,探讨了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