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藏传佛教尼姑作为信仰藏传佛教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藏传佛教的建构、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广大藏区剃度出家、削发为尼者曾构成了藏传佛教庞大社会实体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价值观追求的角度来探析藏区女性出家的原因,希望能够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戒杀生"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在当前我国藏区,"戒杀生"对藏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当地"戒杀生"的全民性影响、综合性影响和政治化影响,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出对藏区生态危机的担忧和藏区生态法律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自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与藏区社会之间已结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种种问题.究其根源,重要原因就在于宗教问题的存在,有时宗教问题就以民族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其政治统治需要,元、明、清三朝均"因俗"实施了推崇和扶持藏传佛教的治藏之策:元朝独尊萨迦派,清朝格外优待格鲁派,明朝则以与藏传佛教各派等距离交往为策略.弱势的明朝之所以能保持藏汉关系亲善和睦与"西陲宴然"的政治局面,务实的藏传佛教政策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藏区已有1300年的历史.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今,藏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如何使藏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相矛盾,如何使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的藏族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尽快完成现代转换的任务,这是我们当今理论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以及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立长效机制的战略目标,指明了藏区和藏传佛教工作的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阿坝州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  相似文献   

6.
四川藏区行     
“藏族有句俗话,‘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安多以牧猎文化而著称,四川藏区所在的康巴出人才,不仅出美女壮汉,还出现了众多对整个藏区产生影响的高僧大德。”对藏族文化颇有研究的郭昌平这样评价四川藏区的文化。郭认为,这与四川藏区处于茶马古道上有关。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同样是一条文化传播、交融的通道。人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12月24日,四川省藏传佛教活佛颁证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省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陈光志出席会议并与活佛们座谈、合影。座谈中,李崇禧介绍了我省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对藏传佛教界提出希望和要求。李崇禧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工作,高度重视藏传佛教工作,高度重视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和活佛的资格认证、证照管理。我省广大藏传佛教界人士特别是广大活佛在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  相似文献   

8.
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塔巴林尼姑寺的尼姑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社会团结稳定、藏区和谐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德钦书松尼姑寺是云南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尼姑寺院(藏名:塔巴林),也是被命名为"云南省和谐寺观教堂"的佛寺中唯一的尼姑寺。  相似文献   

9.
伍莉 《思想战线》2012,38(2):129-130
一、丽江木氏土知府丧失对康南藏区的控制权明末清初,原丽江土知府木氏控制的康南藏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7世纪30年代初,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敌对势力——西藏地方政权藏巴汗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青海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康北藏区白利土司敦悦多吉,加强了对格鲁派的镇压和迫害。格鲁派遣人化装秘密通过青海,向当时驻牧于天山南路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0,(4)
"群山藏宝、众水流金"的迪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近年来,迪庆州委、州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藏区工作的要求,围绕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目标,坚定不移抓发展,旗帜鲜明抓稳定,以人为本抓民生,立足长远抓生态,突出特色抓文化,强化责任抓党建,闯出一条符合藏区实际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发展最好、社会最稳定的藏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清至民国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影响波及的青藏高原东缘的杂谷脑河流域,藏族寺院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杂谷脑宝殿寺的历史进程既与藏传佛教演化轨迹密不可分,又与国家话语、区域社会政治生态融为一体。在藏区寺院经济的视野中,宝殿寺对杂谷脑市镇萌芽,甚而青藏高原东缘市场体系的发育,均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川西部藏区寺院丁末约公元8世纪左右,藏传怫教开始在四川西部藏区流传,伴随着文化和宗教的改变,也开始了当地土著民族藏族化的过程。如今,这一地区仍保持着浓厚的藏传佛教氛围,几乎每一户藏民的家中都设有经堂,而无论是在乡间还是村镇,随处可见反映藏族宗教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今日民族》2010,(8):24-25
噶丹·松赞林寺位于香格里拉县城北佛屏山下,为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达赖喇嘛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始建于公元1679年,是云南藏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寺院下辖八个康参,现有僧人920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现代人进程中制度文化功能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改造社会、创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种制度和体制的成果。本文试从文化角度 ,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文化功能进行分析 ,认为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功能可以从根本制度保证层面规定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道路、根本方向和根本价值选择。只有从唯物史观与全球史观的相结合上 ,观察当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才能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不断改革具体制度 ,坚持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 ,才能加快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改造社会、创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种制度和体制的成果.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文化功能进行分析,认为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功能可以从根本制度保证层面规定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道路、根本方向和根本价值选择.只有从唯物史观与全球史观的相结合上,观察当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才能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断改革具体制度,坚持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才能加快当代中国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藏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独特、最有创造性的文化,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趋同经济结构、相当的资源优势、相似的文化产业策略为"藏民族文化圈"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依据,"藏民族文化圈"的形成对于发展藏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盘活藏区经济、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都具有积极作用。"藏民族文化圈"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法制建设,提高藏区立法、司法、执法机制,加强藏区法制本土化进程,对于藏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藏民族文化圈"区域政府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阿坝州是内地通往西藏、甘肃和青海等藏区的要冲,世居此地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宗教,历史上形成了藏传佛教寺庙多、教派多、僧人多、信众多的特点。经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寺庙民主改革、寺庙爱国主义教育、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及推动寺院教育和学衔制度的发展,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界的调整适应,以寺庙管理由堪布管理向民主管理发展、以寺养寺的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僧人培养由传统的寺院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形式过渡以及僧人生活方式向现代转变等世俗化变革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四川藏区特色经济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影响,民族经济发展整体缓慢,但境内特色资源富集,差异化优势明显,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展特色经济成为当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口。在深入分析四川藏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剖析影响该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资源,提出深化"差异化"发展、加强优势资源转化、扩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化重点保障体系等措施,全面推进四川藏区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