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12月我们从病牦牛的眼、鼻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有致细胞病变能力的病毒,经血清学鉴定,初步认定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病毒,并定名为85-Y毒株。为明确IBR病毒85-Y毒株对牦牛的致病性,进行了回归本动物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细胞 按常规方法制备犊牛肾(BK)继代细胞供种毒传代、毒价测定、病毒回收与鉴定。 (二)种毒 取85-Y毒株第6代冻干毒(-20℃下保存150天,毒价10~5TCID_(50)/ml)按常规方法在BK细胞上连续传4代作为种毒,经-20℃~37℃冻融3次后用于接种牦牛,同  相似文献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HV—1)引起的以呼吸道、眼和生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各大洲的许多国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IBR的检疫工作日渐重要。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展了用ELISA检测IBR病毒抗体的研究。但以牦牛IBR病毒为抗原来检测牛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尚未见到报道。本文应用间接ELISA对四川炉霍县的牦牛、兰州地区一部分奶牛和云南曲靖地区的一部分水牛的血清进行了检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牛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接触传染病。1956年首次在美国分离到本病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后来分类为牛疱疹病毒1型,此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1980年4月我国第一次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体内分离到IBR病毒,以后又陆续从进口的奶牛、黄牛、水牛以及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中分离到该病毒。封启民等人对我国部分省区进行的血清学普查结果表明: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新疆、山东及四川等地的黑白  相似文献   

4.
以本所从四川牦牛体分离的IB R85-Y毒株制成IBR甲醛灭活矿物油佐剂苗免疫成年牦牛8头。同时以匈牙利的Bartha/Ntt/67毒株所制备的弱毒苗免疫牦牛8头,进行了免疫性的比较试验。免疫后以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其结果,免疫后第10~80天,灭活苗免疫牛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其OD均值为1.61;而Bartha苗的免疫牛则在同一时间内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认为IBR85—Y是一个有希望的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5.
1986年对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和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牛流行热在天祝白牦牛中的流行状况,本研究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7个乡镇分别随机抽样采集了224头白牦牛的抗凝血和血清,应用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牛流行热病毒特异抗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PCR方法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并进行序列验证。结果表明,7个乡镇的白牦牛均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5.09%;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阳性率为37.5%;以RT-PCR扩增G基因3’端420 bp区段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白牦牛群流行的BEFV毒株与中国大陆1976年分离的JB76H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BEFV基因Ⅰ型。本研究首次证实白牦牛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可能是重要的牛流行热病毒宿主。  相似文献   

7.
诊断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现已研究出病毒中和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和酶疫联免吸附试验等方法。目前国内检查IBR以病毒中和试验为推荐方法,但因病毒中和试验本身具有费时、费钱的缺点,所以最近几年国内外为了寻求一种准确、快速、经济的IBR诊断方法,学者们研究探讨了间接血凝试验(IHA)。为了适应我国对该病进行大量普查的需要,我们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究制造出便于运输,容易保存的IBR间接血凝诊断液。  相似文献   

8.
牦牛IBR病毒85-Y株的分离,血清学鉴定及回归本动物试验已相继报道。现将对该毒株的电镜观察及理化特性鉴定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胞:供试验用的犊牛肾(BK)继代细胞系按常规方法制备。生长液含健康犊牛血清10%,乳汉液45%,199培养液45%,pH7.0~7.2。维持液为pH7.2—7.4之乳汉液。 2.种毒:85-Y株冻干毒在BK继代细胞上再传3~5代作为以下各项试验的种毒,接种细胞单层前均经3次冻融,3500rpm离心20分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马立克病(MD)抗性选育对鸡马立克病病毒(MDV1)感染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的影响,利用MDV1攻毒后第4、7、10、14、21、28和35天共7次采集并分离的全部试验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real-time FQ-PCR方法对这些材料中meq基因进行绝对定量分析以确定其病毒载量,用来分析比较MDV1在MD抗性鸡与普通鸡以及HVT疫苗免疫鸡与HVT疫苗未免疫鸡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普通鸡非免疫攻毒组(B组)的MDV1含量于攻毒后第10(P0.05)、14(P0.05)、21(P0.01)、28(P0.05)、35(P0.05)天显著高于MD抗性鸡免疫攻毒组(F组),而其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鸡MD抗性选育结合HVT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鸡体内的病毒载量,从而降低MDV1感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鸟枪法和选择法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LA株DNA克隆到载体质粒pBR325,pBR322或pUC_9的HindⅢ位点中。经用光生物素标记的IBR DNA和牛胸腺细胞DNA与各重组质粒杂交筛选后,共得到10个病毒DNA的HindⅢ片段,分别是A,B,C,E,G,I,J,K,L和M,克隆的DNA占全病毒DNA的89.5%。  相似文献   

1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的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无血清细胞培养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原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加入待检血清样品后,利用纳米胶体金标记的山羊抗牛IgG显色,建立了检测IBR抗体的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试纸盒。整个试验过程仅需5min即可判断结果,与蓝舌病、牛赤羽病、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细小病毒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将该法与用于IBR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同时对300份临床牛血清样品进行IBR抗体检测,结果二者的阳性符合率达94.4%。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可靠、效果直观、结果容易判断的特点,非常适用于IBR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青海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青海省泽库县某牧户疑似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牛的样品,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处理后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至第10代,检测每一代细胞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E0基因。通过分离株接种细胞后产生的病变效应观察、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RT-PCR扩增以及序列分析鉴定了该病毒。结果表明,盲传的每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0基因;接毒后的细胞在盲传至第7代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中能观察到细胞内发出的特异性荧光;经浓缩、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呈直径为40~60nm的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QHZK株。对克隆的E0基因测序后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JF927789),并将获得的序列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E0序列比对,同源性为73.6%~9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b亚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东蚊携带虫媒病毒的情况,2014年6月在汕头市濠江区采集蚊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S1、S2、S3片段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从采集到的蚊中分离到2株致C6/36细胞产生病变的分离物(编号为GD1和GD7)。电镜观察显示,完整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6 nm,无包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GD1和GD7两株新分离病毒基因组为12节段,其带型与2015年仅在云南新分离出的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芒市病毒相似。新分离的2株病毒GD1和GD7的S1、S2、S3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与芒市病毒DH13M04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均为98.2%、99.2%、98.5%,而与十二节段病毒属中其他病毒如版纳病毒、辽宁病毒、卡皮罗病毒和Balaton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低于69.1%、62.7%、57.6%。GD1和GD7两株病毒S1、S2、S3片段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2株新分离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且与芒市病毒DH13M041位于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明显差异。提示这2株广东新分离病毒为芒市病毒,这是除云南以外地区首次分离到该病毒,此次在广东分离到芒市病毒扩大了对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病毒地域分布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从广西患花肝病的雏番鸭肝、脾分离到 3株病毒 ,定名为NM1、NM2 、NM3。这 3株病毒能在番鸭胚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 ,并产生细胞病变。人工感染 1日龄番鸭致死率达 10 0 % ,但对鸡、康贝尔鸭和鹅不致病。分离毒对氯仿不敏感 ,耐热、耐酸 ,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分离毒的细胞培养物经超薄切片 ,磷钨酸负染 ,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球形、实心 (少量空心 )的病毒粒子 ,其直径 6 6~ 70nm ,无囊膜 ,属无囊膜的RNA病毒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来,我们使用黄仕霞等从我国土种鸡中首次分离到的非致瘤性血清Ⅱ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Z4毒株(病毒学报,1988,4(2),131~135)与火鸡疱疹病毒(HVT)制成二价苗(Z4 HVT)。经实验室试验,证明该二价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SB1 HVT二价苗的水平。为了评价Z4 HVT二价苗预防MD的田间免疫效果,特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6.
广西玉林地区鸡马立克氏病(MD)疫苗免疫鸡群出现MD疫情,笔者从出现MD疫情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场采集抗凝血,分离得到MDV野毒株,鉴定为血清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命名为YL2002。与15株参考毒株进行比对,meq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YL2002株与JS201801株MDV同源性最高,为100%;与648A株同源性最低,为98.6%。将分离得到的MDV野毒株回归动物实验,分析其对肉鸡品种黄鸡2号的致病性,该分离株攻毒组发病鸡出现瘫痪症状,并发现心脏、肝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各组织出现淋巴细胞增生和浸润。致病性结果显示,YL2002攻毒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100%和69.2%。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1株MDV强毒株,为广西玉林地区频发的马立克氏病疫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国MDV的毒力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89年,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某养殖场虹鳟稚鱼中新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简称IPNV-CI株。其形态学特性、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IPNV-CI株病毒在CHSE、RTG-2及RL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严重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8·25) TCID_(50)/0.1ml。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有92个壳粒,直径约为50~60nm,属RNA病毒。病毒对热比较稳定,对酸稳定,对脂溶剂不敏感。新分离病毒回归虹鳟稚鱼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狂游、翻转、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部分稚鱼体色变黑。稚鱼接种病毒后第7天死亡达到高峰。死亡率为68.66%。从回归试验病死稚鱼病料中重新回收到了病毒。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利用FK81细胞按常规方法对猫细小病毒进行分离鉴定。选取其中效价最高的分离株以不同剂量经口腔和鼻腔感染猫,通过测定LD_(50),观察临床症状、白细胞含量变化、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构建动物发病模型。从86份疑似猫瘟粪便样品中成功分离到6株猫细小病毒,其中GX01株TCID_(50)及血凝价均高于其他5株;不同剂量GX01感染猫后均表现出高热、腹泻、呕吐和体重下降等典型临床症状;感染后第3天粪便中检测到病毒;发病后期白细胞严重减少;攻毒第14天测定LD_(50)为1×10~(-2).2;解剖表现为肠臌气、部分脏器肿大有出血点;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十二指肠和肺上皮细胞出现胞浆、胞核侵染、坏死等明显的组织病变,肾出现脂肪变性。本研究成功分离6株广西地区猫细小病毒并建立发病动物模型,为猫细小病毒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减蛋综合征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王砚范宋晓华李维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50001)从一产蛋突然下降的蛋用鸡群中分离到1株与减蛋综合征(EDS)相似的腺病毒。该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且可在鸭胚尿囊腔中复制出高效价的病毒。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20.
1987~1991年对全省9个地(市)39个县(市)和34个国营种畜(农、牧)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进行了检疫,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 1.被检牛血清:来源于全省9地(市)39个县(市)的养牛户和34个国营种畜(农、牧)场。 2.抗原、标准阳性血清:由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