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着眼于与时俱进,完善决策咨询机制,确保求真务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紧紧地抓住了与时俱进的关键,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确保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是检察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作为检察机关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好、贯彻好、落实好,应当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创造者、实践的承担者和利益的享有者的哲学立场出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研究检察工…  相似文献   

2.
赖佳 《政法论丛》2003,(3):75-7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而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最重要的是坚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 ,首先理论上要不断创新。世界在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 ,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勇气 ,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 ,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 ,党的…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充分体现了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和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今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是继去年“7·1”重要讲话之后又一篇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讲话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讲话突出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把马克思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是要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各项工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笔者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履职中要贴近民生接地气,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依法履职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中国特色与分析借鉴的统一;总结经验与与时俱进的统一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政权与法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法制理论,第二个发展阶段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主政治和法治理论。共和国六十年的实践探索,围绕着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基本问题展开,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借鉴人类法学和法制经验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品质,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永葆青春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地方立法领域开展了近1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坚持党领导立法工作,坚持立法以民为本,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等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地方立法统筹推进了福建改革开放、社会民生、文化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立法实践经验。这些立法理念和实践经验体现了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福建探索和实践的启示包括:以系统的法治思维探索深化改革,以求真务实的法治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科学的法治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着力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长远之计,是党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保证,是党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必然要求。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培训教育,使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如下要求:一是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能够在错…  相似文献   

11.
何柏生 《法律科学》2004,22(2):29-33
意志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把意志视为法律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重要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意志既具有理性因素 ,又具有非理性因素 ;而且 ,与理性相比 ,意志的理想色彩淡了许多。这些因素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最终把意志作为法律本质  相似文献   

12.
法的基础的核心是人性。中国传统法学和西方法学大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同样,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有自己的人性论。人性论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现在自由主义法学所面临的问题无不与人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始终是其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以人为本"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成为一种显性的实践观念,是因为"以人为本"对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性质,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其在法律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一种认为属于诉讼时效;还有一种认为是法律上的期限。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性质决定仲裁的效力,因此不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均有必要对其性质问题进行探索,以促进《劳动法》的正确适用,公正地解决各类劳动争议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但由此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膜拜,却日益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责任和义务,从而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继续坚持其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育人"功能,即要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和体现。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位;在教育立场上要实现"两个需要"的统一;在教育任务上要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贯彻双重主体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5,27(6):54-6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公平社会,始终是人类和法学家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迫切需求,才促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即调整论开始在中国法学界诞生、成长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起步始于检察机关,也比较集中于检察机关,具有比较注重查账实务总结,理论层次界线不太明显和易与相邻理论混淆等一些特点,比较容易出现以表象代替本质、以个别代替总体、抽象常与具体矛盾和盲目扩张排斥友邻等一些欠妥之处,因而在方法上应当遵循宜清不宜糊、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宜简不宜繁、宜缓不宜急、宜宽不宜窄和宜实不宜虚等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非自然权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理论界仍然主要以自然权利理论作为论证人权的源泉与属性的主导理论。但是,自然权利理论仅仅是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一种本土性理论,与西方的社会结构以及西方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从逻辑上分析,自然权利理论的论证过程存在断裂,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和前提都是无法证实的猜测或者假定。在当前世界各国共同推重人权的情况下,有必要将权利的基础和性质从自然权利的流沙之上移到坚实的人类社会土地之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发展的眼光,对我国法律中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从该项原则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朴素的现代法治理念,以及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立法科学精神等方面,论证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得以立足的现实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实司法实践中大量地存在着对"双以"原则认识僵化的问题,而这些僵化落后认识的存在,是由于我国长期的社会变迁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以此为标志,“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便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从沿革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形成差不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半个世纪也是人类对发展的原则、意义、目标以及对自身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并渐晓真谛的关键时期。本文试图从发展沿革、概念比较、内涵诠释、理论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修正以及自身的发展创新和与时俱进等多个角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决定了它势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界、理论界对其空前的重视和认真思考,对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势必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