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上,这一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的提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它是实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这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法制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早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本文将通过对法治与法制概念的介绍,深入浅出的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使得读者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这一治理方针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意义。一.完整准确理解依法治国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为了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依法治国,我们必须对以下两个概念进行辩析。(一)法制与法治法制与法治是多年来混淆不清的两个概念,两…  相似文献   

4.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是政法各部门应当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仲裁队伍建设必须严格遵循的重要法制原则。它对于健全和完善中同特色的仲裁法律制度.推动仲裁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没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在国家中具有至高地位,人人应当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必须依法活动。在一个国家内如果有组织或个人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则这个国家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治的思想同国家和法律一样源远流长,但直至人类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了法治国家。法治并非法制,法制只是法治的必要条件,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法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现代社会的人民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用法律的形式表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依法高效行使,并能受到广泛的监督和制约。当公权逾越法律疆界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纠偏,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违法能够得到严格惩罚,制度话语和公民话语能够在法制框架内得到充分保障,实现国家良法和社会善治。依法治国,关键是党委权力的正确行使问题。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党委权力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发动枢纽。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党要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  相似文献   

7.
法制与法治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法学著作和法学文章中,常把法制与法治混淆起来,似乎法制即法治。据我理解,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法学名词含义完全不同,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法制就其词义来说,是指法律制度而言,有时也指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制定。而法治则是一种管理原则,它要求人们依照法律进行管理,即依法办事,最初是针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而提出的。有了法制,如不实行法治,法制虽尽善尽美,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装饰门面而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曾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我国法制机关确曾制定出不少反映人民革命斗争胜利成果的法律、法规。遗憾的是,与此同时却没有明确地提出厉行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强有力的口号,以动员全国人民参加国家管  相似文献   

8.
在初二、高一以及高三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涉及法治和法制两个法律概念,现将它们的异同作一比较。一、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不同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其复杂性在于,首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主治”,与人治思想相对立;其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原则体系,奉行“法律至上、严格法定、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分权制衡”等原则;再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制度体系,其制度化的表现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主要有:权力制约制问题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等。由此可见,法治包…  相似文献   

9.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06,(11):11-12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与其法治理念的确立、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理念不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主义民主化也将是“水中月、镜中化”。  相似文献   

10.
柯卫  李文 《求索》2011,(7):50-52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是一部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法律创制、实施的内在动因,是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丁朋 《中国民政》2014,(11):9-12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必定是一个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公民合法利益、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里的法治政府;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法制健全、法制规范、法治昌明、法律得到普遍信仰的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和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刊以此为契机,回顾五年来民政法治建设,以启未来。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法律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而制定法律和监督法律的实施是人大的两项最重要的职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人大监督。  相似文献   

13.
黄硕  张德淼 《求索》2013,(4):180-183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改革开放以来的正确决策,为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建设铺平了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从国家最初的卓有成效的立法建设,到后来实现由法制向法治理念的巧妙转变,再到当前执政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都是相辅相成、与时俱进的过程,昭示出中国在走向现代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美好未来。以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背景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创造了全新的法治意识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法律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内涵,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贡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中,都存在着“法制”与“法治”混淆的现象。其实,法制与法治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首先,从广义来理解,“法制”是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制度。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在这个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多年来,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发挥集体参谋助手作用,为法律体系的形成奋发努力,孜孜以求,这支队伍也伴随法律体系形成的步伐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大连干部学刊》2014,(12):61-61
第一次.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第二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17.
一、民政法制与法治民政 (一)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秩序。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法律,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和法令(包括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条例、章程、命令等。(2)制度,即根据宪法和法律建立起来的国家基本制度,如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3)国家和社会秩序。包括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国家的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我国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成法治政府,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切实尊重和保证人权依然是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在转型期的今天,重视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依然具有时代意义。运用比较法律社会学和历史分析方法,探讨法制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其社会机理,并尝试以"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为视角对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坛》2012,(3):42-42
江必新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1期上撰文《以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完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正式形成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有法可依格局的出现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入了一个更高阶段。因此。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原则和功能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阳旭东 《湖湘论坛》2002,15(1):22-23
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优良传统受到推崇,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调解作为解纷机制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大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应当合理继承。苏力先生指出:“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庞德先生也曾指出,中国在寻找“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笔者认为,民事调解制度就是我国法治建设一份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